周小敏
摘要:在目前,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成為了教育工作的主流理念,這就要求高中化學的教學目標要專項引導學生從多個方向全面發展。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并不能主動的擁抱變化,依舊采用傳統的口頭傳授加粉筆板書的形式進行灌輸式教學,導致教學活動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鑒于此,本文將對怎樣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開展高中化學教學,以“離子反應”部分的知識為例,展開進一步論述,希望能夠對廣大教師同仁帶來一定的幫助,共同推進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優化。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化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模式為了迎合高考的要求,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不斷增加課堂上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沒有目的性針對性的填充課堂容量,導致學生學起來壓力倍增,在課堂上無法表現出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在這一情況下,學生很難對化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概括和理解,也會因為應用能力不足而無法用化學的語言去解釋一些身邊常見的化學現象,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
一、積極開展學科活動
高中化學的學科活動,主要是指與化學學科教學相關的各種活動,活動形式豐富,有助于構建全面化,系統化的化學課程體系。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首先,是課堂教學活動,指教師通過研究教材內容,將教材內容以不同的方式想學生傳遞。其次,是教學拓展活動,指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而設計的教學活動,以此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補充,有助于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深入改革。再次,是學科競賽活動,指教師組織開展,學生參與的筆試、科學匯報等,以競賽形式為主要活動形式的學習活動。最后,是課外活動,指教師立足于教材向外延展,將化學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拓展的有效途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靈活的開展學科活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會有離子存在,嘗試著分析這些離子對自己的生活構成了怎樣的影響。隨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結合教材當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深入的講解,幫助學生更加快速且全面的突破重難點知識。不僅如此,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拓展資料,并請幾名學生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在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再次著眼觀察現實生活,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進一步理解離子對于現實生活的重要性,并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離子反應。
二、積極構建教學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每一種行為都會受到其興趣的影響,特別是對于正處在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學習興趣是他們參與學習過程最為強大的推動力。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喜好,在課堂上插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并使用學易于接受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從而為學生創造出輕松的學習氛圍,最終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當中獲取更好的學習體驗,使其能夠真切的體驗、感知、理解化學知識,更加全面的了解化學知識,掌握化學知識。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工廠排污”的情境,并給出工廠排出污水的化學式,讓學生通過觀察化學式去判斷這些污水中有哪些有害于水資源,有害于人體的離子,并站在化學的角度上給出相應的凈化方法。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讓情境適當的復雜化。比如,某兩座工廠排放的污水中,各包含以下六種離子中的三種,六種離子分別為Ag+、Ba2+、Na+、Cl-、CO32-和NO3-,并且這兩座工廠如果將污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再排放至一處,沉淀后則會變成無色澄清,且只含硝酸鈉的溶液。然后讓學生分別猜測這兩座工廠的污水中分別可能包含哪三種離子。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在情境中進行探索,從而加強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
三、積極強化實驗探究
化學實踐操作對于化學課程而言至關重要。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及時引進化學實驗教學,讓學生在自主操作和實踐當中掌握化學知識,提升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動手能力。為此,在設計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化學實驗的針對性,從而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參與到實驗活動當中。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實驗,讓學生小組共同設計實驗方案,并按照方案逐步完成實驗,從而加強學生的參與感。
例如,在實驗課上,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讓學生圍繞“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發生復分解反應分別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在學生討論的同時,教師應當在一旁予以監督,及時糾正學生所設計的實驗方案的不合理之處,從而有效保證實驗安全,確保實驗效果。
總而言之,高中化學教學工作需要教師不斷實踐,才能取得跟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季進輝.略論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07):161-162.
[2]蘇美波.淺談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化學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1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