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武榮
摘要: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們的觀察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教學目標。小學科學教師要基于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合理規劃實驗教學的策略,促進學生們觀察能力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觀察能力;培養措施
一、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能夠長時間保持學習動力的關鍵,學生只有在興趣的驅動下,才會自主觀察實驗中的各類現象,在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下,增強自身的長期觀察能力。因此教師應該保障實驗教學的趣味性,將抽象化和復雜化的理論知識,以生動形象的實例呈現出來,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使學生在新穎有趣的實驗中感受到本門課程的樂趣與魅力。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根據不同的實驗內容確定觀察目標,使學生可以在實驗過程中保持高度注意力,防止在課堂中出現走神現象。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交流討論,可以獲得較強的成就感。教師應該突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其能夠自主開展實驗操作,通過因勢利導的方式發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從而增強學生在實驗中的參與度。課前導入和課程結束環節要設計得有趣味性。教師在課前可以通過幽默的語言、精彩的視頻、有趣的魔術表演等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濃厚的科學學習氛圍。課程快結束時,教師不僅要通過激勵評價來反饋本節課的學習情況,總結本課所學知識,還要延伸到課外,給學生布置科學小探究的任務,或讓學生制作科學小發明等,這樣能夠充分激發學生課外研究科學的欲望和興趣。
二、創設實驗情境
情境教學法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因此在現代化教學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教師應該從實驗內容入手,將抽象化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多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構建符合其認知發展特點的實驗情境,為學生帶來沉浸式的實驗體驗,使其能夠在情境中增強自身觀察能力。教學情境也能夠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使其對以往所學知識進行整合,構建完善的知識體驗。在現代教育的快速發展中,教師在構建教學情境時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通過聲光圖影的形式與實驗結合在一起,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增強教學工作的實效性。觀察能力的培養并非只是對視覺的調動,而是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
三、引導比較觀察
比較觀察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實驗內容的差異化,使學生在對比中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與意識。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置對比實驗,讓學生對多個實驗內容、方法、流程和結果等進行深入分析與總結,在激發好奇心的同時,更加深入地觀察每一個實驗現象。科學實驗來源于生活,還要運用于生活,教師要注重科學實驗與學生生活的密切聯系,這也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無論是實驗課堂還是日常生活中,學生都可以找到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客觀規律,從而提高科學素養。教師應該對當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整合,將生活化的資源和素材融入對比實驗當中,使學生能夠透過事物表面看到其本質內容。以“磁鐵”課堂教學為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觀察活動:“同學們玩過磁鐵嗎?說一說磁鐵都能吸引哪些物體?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常見的物品,同學們想不想親自動手玩一玩呢?那就一起進入今天的測試工作站,先來看老師帶來的物品。”然后讓學生猜一猜哪些物體能夠被磁鐵吸引,這時學生會紛紛說出自己的猜想,教師要找出他們意見不一樣的地方,再加以引導:“究竟誰說的對呢?我們該怎么證明呢?對了,科學學習中只憑猜想是不夠的,我們還要親自操作來驗證。”接下來讓學生在小組內親自動手操作,對各種物品開展比較實驗,看一看哪些物品能被磁鐵吸引,哪些物品不能被磁鐵吸引,學生通過認真觀察比較,親自感受到了這些物品的不同點,這樣教學效果會非常明顯。最后再順勢轉到下面的教學活動:“既然磁鐵能吸引鐵制品,那同學們也都帶了一些物品,比如學習用具,請同學們利用磁鐵找一找,在我們的周圍有哪些鐵制品?”學生會按照教師的引導親自找周圍的物品去做實驗,再去觀察。教師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能夠在肯定學生計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實踐,去觀察,實驗結論也由此產生。整個比較觀察活動,能夠使每個學生都擁有探究科學問題的真切體驗,從而加深對科學理論的認知,并有效提高科學素養。
四、引導學生有序觀察
教師要指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觀察。學生的探究活動是一個有序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形成結論,最后達到運用的目的。教師在實驗開始前應讓學生大膽猜想,最后通過動手實踐形成結論。比如在教學“動物的卵”這一課中,教師在給學生播放小雞的孵化過程視頻前,先讓學生大膽猜一猜雞蛋要靠內部的什么孵化成小雞,有的說蛋黃,有的說胚胎……然后讓學生觀看視頻來驗證剛才的猜想是否正確。開展科學實驗一定要注意觀察前的猜想和假設,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探索欲望,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關注度。教師在實驗觀察前,要提出明確的觀察要求,形成有序的觀察過程。在教學“動物的卵”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實驗過程:引入—觀看各種動物的卵形成對卵的初步感性認識—觀察雞蛋的外部特征—觀察雞蛋的內部構造,并了解各部分對生命的意義—觀看小雞的孵化和青蛙的孵化過程視頻,感知卵生和卵生動物的概念—布置科學探究小課題,讓學生對科學的探究興趣延伸到課外。這一教學過程采用了“自主觀察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有利于教師深入學生之中,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由于雞蛋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作為研究對象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要重點讓學生利用熟悉的雞蛋來進行實物觀察,充分展示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這樣可以讓學生親歷“觀察—分析—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這樣做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養成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使學生懂得即使最熟悉的事物也有不為人知的秘密的道理,從而養成主動觀察事物,以及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樣一個完整的實驗過程,充分體現了科學實驗的系統性和有序性,使學生在一個完整的大框架內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從而為培養嚴謹的科學意識打下基礎。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師要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恰當的方法激發學生們對于實驗探究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們的觀察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蔡玉霞.運用信息技術有效提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路徑探索[J].財富時代,2020(1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