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泉
摘要:玉米是麻柳鎮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占全年大春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28.3%,對確保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玉米生產中發現農民采用技術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為了不斷提升農民科學種植玉米的技術水平,提高單產。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積極摸索和大力推廣運用玉米生產的先進適用新技術,取得了明顯的增產增收效果。
關鍵詞:玉米生產;主要問題;高產栽培技術;探析
麻柳鎮位于達川區東南部,地形主要是低山丘陵和少部分淺丘平壩,戶籍人口13.8萬,是達川區的主要糧食生產基地,常年種植玉米0.23萬hm,2012~2021年統計玉米產量在430~454kg/667m。為了進一步提高玉米單產水平,實現高產高效,促進農民增產增收。近十年來,我們加快玉米先進適用生產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積極開展玉米高產創建活動,結合本地實際摸索出了一套高產栽培技術。
在指導玉米生產中發現,我鎮玉米生產技術水平普遍不高,還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單產的穩定提高。
1 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玉米品種過多,農民選用品種不科學
我地玉米種子市場銷售品種超百個,農業技術部門推薦的主推品種農民采用率在50%左右,農民選擇品種只注重豐產性,特別偏好大穗品種,忽視品種的適應性和抗逆性。
1.2 培育壯苗不到位
直播玉米播種質量不高,出苗不整齊。移栽玉米育苗操作不規范,移栽前不施用底肥底水,大小苗混栽,苗期管理不及時,造成苗不全、苗不齊、幼苗弱小。
1.3 密度普遍不夠
據多年的調查,我鎮多數農戶大面積種植的玉米密度在2100~2500株/667m,單位面積株數偏少,穗數不夠,造成單產較低。
1.4 肥料施用不合理
有機肥施用量極少,主要施用化肥;化肥施用總量過大,偏施氮肥,磷、鉀肥不足,微肥缺少,玉米容易倒伏;底肥不足,只重視提苗肥和攻苞肥;肥料施于土表,深施覆土少,肥料利用率低。
1.5 玉米生長期間旱情頻發
玉米主要種植在海拔300~600m的坡耕地,土層瘠薄,保水保肥力差。玉米種植區域內沒有修建蓄水和灌溉設施,只有少量蓄水凼(池),基本靠天下雨灌溉。從播種到收獲期間春、夏、伏旱多發,自然降雨難以滿足玉米生長對水分的需求,嚴重制約了玉米產量的提高。
1.6 病蟲草害防治不及時
農民對病蟲草害的防治不能把握最佳時期,往往是病蟲草害危害較重時才施藥,農藥選擇不對路,施藥技術不規范。還有少數農戶根本不防治病蟲草害,造成玉米減產損失較大。
2 高產示范推動玉米單產逐年提高
2.1 高產創建充分挖掘增產潛力,樹立了高產典型
近十年以來,我們在達州市、達川區農業部門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大力開展玉米高產高效創建活動,綜合運用種子、栽培、植保、土肥、節水等農業技術,進行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攻關,出現了小面積的高產樣板,單產水平明顯提升。2016年在海拔560m的陽家坪村連片實施了15hm玉米高產攻關片,種植華試9528、同玉11號等品種。經達州市農業局田間測產驗收,平均產量為698.01kg/667m,最高田塊產量為776.46kg/667m(見表1),位列全市前茅。
2.2 高產示范帶動農戶玉米單產穩步提高
我們采取良種統供、技術統訓、物資統配、病蟲統防等技術措施,按照“百畝攻關,千畝展示,萬畝示范”的要求,每年開展玉米高產示范栽培100~150hm,示范片玉米單產明顯增加,2020年平均產量突破547kg/667m(見表2),比農戶當年大面積單產提高20%左右。示范片帶動農戶學習效仿并采用高產栽培技術,全鎮玉米生產得到均衡發展,農戶大面積玉米單產逐年穩步提高。據統計部門資料顯示,麻柳鎮玉米單產從2012年430kg提高到了2021年的454kg(見表3)。
3 采用高產配套栽培技術
3.1 品種選擇
在高產示范片選用抗紋枯病、青枯病,耐高溫,穗大粒多的耐密性品種同玉11、華試9528等品種。指導農戶根據自身的生產條件、栽培模式等選擇搭配適應的1~2個高產穩產型品種。
3.2 合理布局種植區域
我鎮種植玉米的土地多為坡耕地,保水保肥力較差,多數年份常發生季節性春、夏、伏旱,為減輕干旱對高產的不利影響,把玉米主要種植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較高,光照充足,有一定灌溉條件的地段。
3.3 精選種子及種子處理
使用精選的包衣種子,播種前晾曬1d,播種時每1kg種子用500g旱育保姆進行拌種處理。
4 培育壯苗
大力推行玉米育苗移栽技術,力爭苗全苗齊苗壯。
4.1 苗床選擇
選用利于管理、排灌水方便、背風向陽、肥沃疏松的菜園地作苗床,移栽大田準備苗床5~7m/667m。
4.2 營養土配制
用30%的腐熟有機渣肥加70%的肥沃細泥土作基質,加入1%的過磷酸鈣和少量鋅肥,混合均勻后加清糞水,讓營養土保持適宜的干濕度。采用肥團或肥土方格育苗。
4.3 適時播種,保溫育苗
根據天氣預報,常年安排在3月5~10日播種,撒細泥土蓋種子厚度1cm以上。播后用竹片在苗床上起拱蓋上農膜,膜四周用泥土壓嚴實。
4.4 做好苗床管理
溫度管理前期以保溫為主,出苗后控制溫度防燒苗。膜內溫度應保持在25℃以內,超過30℃就要通風降溫。水分管理,在播種時把水澆足,以后不再澆水,苗床保持濕潤狀態,晴天中午苗子不卷葉,移栽前一周斷水煉苗。
5 種植模式
實行麥、玉、豆旱三熟帶狀套作寬窄行種植和凈作等行種植。高產栽培的地塊,帶狀套作寬窄行種植的有兩種方式,一是小麥帶寬、玉米帶寬各83cm;二是小麥帶寬100cm、玉米帶寬83cm。寬窄行種植模式玉米窄行距50cm,寬行距116~133cm,窩距20cm,每窩栽單株(或者窩距40cm,每窩栽雙株);凈作等行模式的行距70cm,窩距20cm,每窩栽單株(或者窩距40cm,每窩栽雙株)。普通農戶穩產栽培的地塊,適當擴大行距株距。
6 規范移栽,合理密植
玉米苗二葉一心開始移栽,三葉期栽完。實行地膜覆蓋,側膜栽培;采取單株分級定向移栽(或者每窩雙株分開移栽),幼苗要栽正栽穩,每行兩端各栽備用苗2株。
高產栽培的地塊,帶狀套作寬窄行種植的栽3600~3800株/667m,確保收獲3500穗/667m;凈作等行種植的栽4300~4500株/667m,確保收獲4200穗/667m。普通農戶穩產栽培的地塊,適當降低種植密度。
7 加強田間管理
7.1 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利用達川區土肥站有關麻柳鎮的測土數據資料,科學制定施肥方案
7.1.1 重施底肥
在移栽玉米前翻挖玉米空行,清除雜草,欠細整平。在兩行玉米之間開挖施肥溝,溝寬、溝深均為20~25cm。施用45%硫酸鉀復合肥20kg/667m、碳銨25kg/667m和過磷酸鈣20kg/667m,加硫酸鋅1.5kg/667m,糞水或堆渣肥1500kg/667m。施后覆土,蓋上地膜,膜四周用細泥土壓嚴實。
7.1.2 及時施用追肥
移栽成活后,抓緊施用提苗肥,用糞水25擔/667m,碳銨15~20kg/667m,結合中耕除草;追施壯桿肥,用45%硫酸鉀復合肥15kg/667m2加尿素10kg/667m2(或者碳銨30kg/667m2),結合覆土;重施攻苞肥,在大喇叭口期,用45%硫酸鉀復合肥15kg/667m,尿素15kg/667m(或者碳銨45kg/667m),農家肥1500kg/667m,離植株基部10㎝處開窩深施,后覆土壘蔸,防倒伏。
7.2 水分管理
坡耕地玉米,水分供應主要依靠降雨。在水分管理上,首先要適時播種,讓玉米生長期內的降雨與玉米生長需水相同步,充分發揮好玉米生長期間降雨的作用;其次,施用底肥后搶墑蓋膜,移栽后隨時檢查覆膜情況,防地膜破損,盡量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三是每次施肥都要結合施足糞水,以水促肥。四是玉米生長期間出現嚴重干旱時,需要人工灌溉。
7.3 抓好病蟲防治
7.3.1 蟲害防治
移栽前用3%辛硫磷顆粒劑2kg/667m同底肥一起施用防治地老虎,5月20日左右用90%殺蟲單40g/667m加20%甲氰菊酯60ml防治玉米螟。大喇叭口期,用90%殺蟲單40g/667m2加70%吡蟲啉4g對水50kg噴霧防治二代玉米螟和蚜蟲。
7.3.2 病害防治
紋枯病在發病初期剝去感病葉鞘和病葉,并用20%井岡霉素100g/667m對水50kg噴霧防治第一次。在抽雄初期用30%苯甲-丙環唑30ml/667m2對水50kg噴霧防治第二次。在大喇叭口期,用50%甲基硫菌靈100g/667m對水50kg噴霧防治大、小斑病和銹病。
8 結語
(1)我鎮低山丘陵區玉米要獲得600kg/667m以上的高產,必須選用耐密性品種,適當增大種植密度。大穗型品種的適宜密度是2800~3300株/667m,中穗型品種適宜密度為3800~4300株/667m。
(2)坡耕地玉米要獲得高產必須加大肥料投入,特別是增加磷、鉀施用,補施微肥,盡可能多使用糞水等農家肥。
(3)帶狀套作地塊適當擴大玉米預留行,以玉米行100cm,小麥行83cm為佳,以減小共生期小麥對玉米幼苗生長的影響。
(4)冬季不種小麥的玉米地塊,春季可凈作玉米,這樣能大幅度提高密度、畝穗數和群體整齊度,達到顯著增加玉米產量的效果。還可彌補小春空閑帶來的糧食損失。
(5)加大投入,修建蓄水、灌溉設施,不斷改善生產條件,盡量保證玉米對水分的需求,防止干旱。
附表1、2、3
參考文獻
[1] 劉永紅.玉米高粱高產栽培技術[M].四川出版集團天地出版社,2006.
[2]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全國玉米高產創建配套栽培技術規程[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