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亮
摘? 要:圖像是學習地理知識的第二語言。初中地理教師要認識到圖像教學法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性,將圖像融入教學過程中,應用圖像解釋難點、精心設問、創設情境、拓展知識、動態模擬,進而輔助地理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保證地理教學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初中地理;圖像教學法;教學策略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豐富,理論知識點較多,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圖像教學法是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圖片、影像,用以輔助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合理應用圖像教學法,能幫助學生輕松掌握地理知識點,改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
一、利用圖像解釋難點,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率
地理的概念、圖形較為抽象,增加了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重點,化解教學難點,教師可以應用圖像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建立直觀圖像與抽象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圖像,自主完成對地理知識的建構過程,促進學生地理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上冊“地形圖的判讀”這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幅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認真觀察地形圖的特點,并在腦海中建立起等高線的形象感知圖。然后,教師動態演示等高線的繪制過程:利用直尺刻度模擬海拔高度,繪出山體上的等高線;用小刀沿著等高線進行切割,將一個山體切割成若干個山體塊,根據山體塊依次繪制出等高線;在等高線上標出海拔高度,最終形成等高線地形圖。教師讓學生仔細觀看上述視頻圖像,并根據圖像思考以下問題:等高線地形圖的本質特征是什么?山峰、山脊、山谷的具體位置在哪里?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圖像教學法改進地理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對等高線概念的形成過程形成立體、直觀的感知,突破地理課堂中難點知識的學習障礙,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二、結合圖像精心設問,引導學生深入掌握知識
傳統的以照本宣科為主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容易使學生停留在被動的學習狀態,而不會靈活應用。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應用圖像教學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結合圖像展示精心設計的問題,讓學生邊看圖、邊思考。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水資源”這節課時,教師應用圖像教學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水資源的相關問題。首先,教師向學生展示主要國家水資源總量與人均水資源量柱狀圖,提出問題一:我國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幾位?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又是怎樣的?造成這一反差的原因是什么?我國應當采取哪些措施緩解水資源壓力?其次,教師向學生展示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降水量圖,提出問題二: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降水有哪些特點?水資源空間分布有哪些特點?最后,教師向學生展示內蒙古春旱、長江洪澇災害、南京夏季降水的圖像資料,提出問題三:我國水資源的分布特征對水資源利用產生了哪些影響?應采取哪些措施?通過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圖像教學法輔助開展教學活動,將問題融入圖像中引發學生思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水資源的深刻認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應用圖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欲望
為了讓學生對地理知識和地理問題產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欲望,教師可以應用圖像教學法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融入教學情境的同時,激發學習動機,主動思考問題,自主完成知識遷移,進而獲取新知識。教師要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取與之密切相關的圖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像,認真研究圖像,挖掘圖像蘊含的深刻含義,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歸納、總結理論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交通運輸”這節課時,教師先播放中國交通運輸繁榮的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回想中國交通運輸的畫面,便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然后,教師向學生展示“中國主要鐵路的分布”“中國鐵路干線分布示意”兩張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從第一張圖片中了解到了關于鐵路分布的哪些知識點,思考為什么有的地方鐵路分布密集,有的地方鐵路分布稀疏。教師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從第二張圖片中了解到了哪些地理知識,如鐵路干線的名稱、命名的緣由等。思考、交流過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兩張圖片之間存在哪些聯系,掌握中國交通運輸的知識。應用圖像教學法,能使學生快速進入圖像營造的情境中,找出圖像背后隱藏的地理知識,從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四、借助圖像拓展知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初中生的社會閱歷尚淺、認知水平有限,他們很難利用所學知識去解釋社會現象。加之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局限于教材知識,缺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難以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的應用價值。為了改善這一教學現狀,教師應當利用圖像教學法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與教材知識相關聯的其他知識,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升華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樹立上。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民族”這節課時,教師將圖像教學法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先播放中國不同民族慶祝傳統節日的視頻,展示“中國民族的分布”的圖片,讓學生找出視頻中提及的民族在我國的哪個省,具體是什么民族,并介紹這個民族的特色物產和風土人情,讓學生了解與中國民族相關的地理知識,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了解其他民族的地理位置信息。在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開展趣味的課堂互動:教師在“中國民族的分布”圖片上任意一指,學生要立即給出反應,快速搶答這個民族的名稱、物產、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特征。課堂互動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印象,又可以讓學生喜歡學習地理、高效學習地理。
五、設計動態性模擬圖像,提高地理知識學習效率
初中階段地理教學內容多以文字形式展現,很多知識點都比較抽象,以至于學生在學習時很難將抽象的文字表述轉變為容易理解的知識內容,不利于提升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力,更難以對地理知識進行良好的應用。為此,教師可以將圖像教學法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設計出具有動態性的模擬地理圖像,為學生展示完整的不同區域的自然風貌,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的趣味性,進而帶著學習興趣走進地理學習環境中,主動克服學習地理知識的困難。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上冊“天氣與氣候”這節課時,“季風”是一個理解起來相對有難度的知識點。受海洋與陸地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同一緯度地區夏季時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時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這樣就會在海洋與陸地之間產生一定的氣壓差,形成“風”。夏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冬季,風由陸地吹向海洋,“季風”由此出現。教師可以從氣壓和氣壓帶相關知識著手,借助信息技術制作等壓線動態分布圖像,讓學生觀看等壓線動態分布圖像,分析其中蘊含的地理知識,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季風”的形成原因,明確季風的氣候特征,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容易得多。
六、結束語
教師借助具有較強直觀性的圖像教學法打造地理課堂,能顯著提高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效率,保障地理課堂的整體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小麗. 基于多媒體背景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分析[J]. 課程教育研究,2018(48).
[2]孫現省. 談初中地理中多媒體教學的開展方法[J]. 學周刊,2018(11).
[3]閔發浩. 淺談多媒體應用于初中地理教學[J].才智(中旬刊),2019(5).
[4]李慶元. 信息化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信息記錄材料,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