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炎權 陳彬
2020年,梅州市五華縣教師發展中心被評為廣東省基礎教育縣(市、區)教研基地。為有效開展教研基地建設工作,梅州市五華縣教師發展中心對全縣教研工作進行深入調研。調研發現,大部分教研員認為,“教研團隊建設”“課堂教學研究與指導”和“促進學科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最重要的工作能力;“課堂教學研究與指導”被排在“身為教研員,您認為目前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的第一位,其次是“教研團隊建設”和“課題研究與指導”。調研還發現,當前五華縣教研隊伍專業化發展亟待加強,具體表現為“一弱一老,五多五少”:專業理論弱,教學經驗“老”;被動學習多,自主學習少;空談原則多,堅持調研少;行政指導多,親身示范少;檢查督導多,長期跟蹤少;聽課評課多,精研課例少。
當前五華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期,具體表現為辦學規模擴大,教師隊伍壯大,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快速發展的五華教育呼喚教研員的專業發展。這些都要求教研員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實現專業的持續發展。
依據相關政策,結合五華縣教育發展需求和教研現狀,五華縣教師發展中心確定了基地項目的核心研究任務——探索教研員的專業發展路徑。具體的研究思路為:深耕品質課堂,精研優質課題,培養教研人才,開創教育新局。“深耕品質課堂”,即以“四有”(有意義、有價值、有意思、有溫度)課堂為導向,以課堂觀測工具為切入點,促使教師觀念更新,推進課堂轉型,在保證課堂品質的基礎上追求高效課堂;“精研優質課題”,即以小課題研究為切入點,通過試行精品課題招投標制度,引導廣大教研員帶領教師做科研、用科研,以科研促進教育質量提升。通過以上兩個抓手,探索適合山區教研員的專業發展成長之路,培養一支敬業精神強、專業化程度高的教研隊伍。
一、通過課堂實踐強化教學實踐能力
建立蹲點上課制度。要求教研員每學年集中時間到基地學校和對口學校進行教學實踐。例如,在2021年3月至5月,采取“分級到人,上課到班”的方式,組織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教研員到基地學校河口中學和河口小學,高中學段教研員到對口學校開展授課、聽課、評課、磨課、教學調研等活動。
引導教研員承擔各項培訓任務。結合省“三區教師”輪訓工作,要求教研員擔任講師,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于2021年7月13日至15日對全縣教師進行集中培訓。
落實學科專題講座和示范課制度。組織教研員到學校調研,根據學校的需求開設專題講座;每學期開展高質量示范課教學,錄制公開課供教師學習借鑒。
開展駐校教學調研活動。2021年11月,統一安排教研員到對口學校進行為期一周的全方位調研,針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存在問題進行深入診斷,形成教學診斷報告,以此強化教研員實施教學診斷與改進、開發和建設課程教學資源的能力。
二、通過課例打磨提升教學指導能力
借助觀測工具,提升教研員教學指導能力,追求品質課堂。以梅州市聚焦課堂評價標準為依托,以“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和“課堂文化”為基本維度,探索編制適合山區教學特點的課堂觀測工具。
以教研員為主體開展“課例工作坊”活動。由教研員帶領教研團隊下校調研,深入課堂,圍繞典型課例,進行深入研討,診斷問題,持續開展多種形式的課例工作坊活動。
構建區域教研聯盟新模式。把全縣劃分為北中南三大區域,每個區域的所有學校同級同科的科任教師全員參與,在活動中以教研員為主體進行指導、引導和輔導,促進區域校際間的交流、互助、合作,發揮先進學校的示范作用,助力薄弱學校和薄弱學科的質量提升,實現資源共享、互學共進。
實行全縣線上大教研制度。要求各個學校在每周規定的時間內開展學科教研活動;教研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線上線下結合開展全縣的學科大教研活動,進行集體備課和專題研討。
三、通過小課題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針對五華縣教研“課題立項多、實驗操作少,流于形式多、真正落實少,被動應付多、主動鉆研少,論文發表多、成果推廣少”的問題,項目組以小課題研究作為突破口,發展和強化教研員的教育科研能力。具體操作如下:根據需要,引導教師發現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有價值的問題,特別是變“問題”為“課題”,以教研員為指導顧問,組織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教研員對小課題提供理論指導,實行全程跟蹤,指導開設課題實踐課,進行評價驗收和推廣。
為促進教研員和教師自下而上對教學改革經驗和成果進行研究、總結、提升和分享,促進教學改革點上深化、面上推廣,項目組實行優秀課題招投標制度,由教研員向學校募集有研究價值的小課題主題,然后在全縣范圍內向所有教師發布招投標信息,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以此解決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具體見下圖。
四、下一階段工作方向
教研基地項目的建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教研員視導制度、基層學校校本教研制度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高效教研團隊的打造有待進一步加強,駐校調研的閉環流程需要規范化,實現跨學科教研活動的有效載體有待探索等。下一階段,梅州市五華縣教師發展中心將圍繞基地項目建設的核心目標,深化推進以下工作。
一是通過具體的活動和項目,繼續喚醒和培養教研員的專業發展意識。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把“蘇區精神”融入教研工作中,厚植教研員的教育情懷,敬畏和熱愛教研工作,引導老教研員變工作“慣性”為“德性”,讓新教研員的研學實現由“自發”到“自覺”,從“被動”到“主動”,促使他們的專業發展從被動“點燃”過渡到主動“自燃”。具體包括:{1}對所有教研員開展職業規劃教育,要求他們結合自身實際撰寫五年的中期職業規劃書;{2}教研員根據自身情況制定每年的讀書計劃,撰寫讀書心得,進行分享交流;{3}積極開發教研員自主研修課程,要求所有教研員每年選擇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為所有教研員和骨干教師做一次主題分享演講;挑選優秀的本土名師、名校長、高校專家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參與教研員的本土培訓。
二是創造機會和平臺讓教研員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教研員的不斷成長。首先,項目組要求所有教研員與基地學校聯合培養青年教師,每個教研員結對幫扶至少一個青年教師,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和方案,建立教師成長檔案,以三年為期,培養出一批青年教師骨干。其次,推薦優秀教研員參與競聘市、縣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以工作室主持人的身份開展各種教研活動。至今,已經有2位教研員成功被評為梅州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5名教研員被評為五華縣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三是繼續推進小課題研究和試行“精品小課題”招投標制度。制訂并完善《五華縣小課題實施管理辦法》和《五華精品小課題招投標實施辦法》。向全縣教師進行有關小課題研究的意義、方法、程序等宣傳教育,促進教師從教學型教師向教研型教師的轉變。建立多樣化的示范基地:確定示范幼兒園、安流中學、水寨中學為臨床診斷式示范點;河口小學、河口中學為幫扶結對式示范點;興華中學、第一小學為合作聯營式示范點;龍村幼兒園為網絡互動式示范點。通過抓好以上八個“示范點”,發揮基地學校示范輻射作用,把小課題研究向全縣所有中小學鋪開。
四是結合梅州市聚焦課堂改革活動,繼續研發和使用適合五華山區教育的課堂觀測工具,并在日常的聽評課中推廣、完善。讓聽評課不再是“隨意說幾點”,而是要從“業余”走向“專業”——立足現實,進行定性與定量觀察結合,尋求證據,促使教研員和教師合作改進,強調協作意識,打造高效課堂。
五是結合雙減政策,項目組要求小學階段教研員領銜教研團隊積極開展單元作業設計、課堂練習設計活動;初中高中教研員開展試題命制活動和課堂練習設計活動。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以廣東省基礎教育縣級示范基地項目建設為契機,通過課堂和課題兩個抓手,促進教研員“敬業”和“專業”,探索出一條適合山區教研員專業發展的路徑,培養一支高素質、能教善研的教研員隊伍,助推鄉村教育質量提升,實現五華鄉村教育跨越式的發展。
注:本文系廣東省基礎教育縣(市、區)教研基地項目(梅州市五華縣教師發展中心)階段性研究成果。
本欄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