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 曾小玲
世界多元文化相遇并存,促進中學語文教學方式的多元發展。比較文學研究方法介入中學語文教學,為其教學模式改革開辟了新途徑。中學語文教學運用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法、平行研究法和跨學科研究法,有利于打破學科教學的傳統習慣,幫助中學生在“求同辨異”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其多重解讀文本的審美鑒賞能力,并培養創新思維和學科共通能力,促進他們以開放視角、國際眼光、跨界方式去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
一、影響研究法在中學語文教學的運用
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法推崇實證法,注重材料,講究考據,著重考察不同國家民族的作家作品在文類、題材、主題、形象、技巧、風格等方面的相互聯系和影響。中學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以穿插介紹影響中外作家創作的背景知識,梳理中外文學作品中的各種聯系,啟發學生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使其在“求同辨異”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師可以運用影響研究法,通過分析中學語文課文中的中外作家創作的相互影響,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民族文學創作的相互融通及其意義與價值。
講解魯迅作品,可以結合社會歷史背景、民族文化特點等,分析短篇小說《藥》對西方小說敘述手法的借鑒,找出契訶夫對魯迅創作在敘事筆法、人物刻畫、小說結局處理上的諸多影響。比較孔乙己與俄國作家契訶夫《套中人》中的小人物別里科夫的異同。孔乙己和別里科夫雖然面臨不同的國情,但卻有著相似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別里科夫整天把自己裝在“套子”里,孔乙己則穿著長衫,滿嘴“之乎者也”。二者如此相像,既體現世界各國小人物的共性,也反映了中俄文化的差異。
教學老舍的《小麻雀》,可與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進行比較。兩篇文章的體裁相同,都表達了對麻雀的喜愛,但不同國家的作家對麻雀有著不同的體驗和感受。
新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散文詩篇目同時選取了冰心的《荷葉·母親》和泰戈爾的《金色花》。教師采用影響研究法來講解這兩首散文詩,更能提升教學效果。在《金色花》中,孩子變身為一朵金色花,依伴母親身旁,盡情嬉戲玩耍,表達孩子對母親的眷戀回報。在《荷葉·母親》中,荷葉對紅蓮的庇護暗示母親對孩童的庇佑,表達孩子對母親的感恩懷念。兩位作家都推崇愛的哲學,兩首散文詩有著母愛無私偉大、孩子依戀并感恩母親的相似主題。
二、平行研究法在中學語文教學的運用
比較文學的平行研究法采用科學的邏輯推理方式,關注不同國家民族文學中相同的主題思想、創作題材、人物情節的異同比較,為不同民族文學之間尋找互證互識的溝通平臺。語文教學運用平行研究法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其自覺的比較意識和批判鑒別能力。平行研究法具有開放性、開闊性和開拓性,有助于教師站在世界文學的高度,對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學作品進行異中之同、同中之異的跨文化比較,避免簡單類比或比附,改變對封閉孤立的作家作品一元解析的現狀,幫助學生認識文學創作的世界共性和民族特色,認識不同國家民族文學作品的獨特價值與顯著特點,啟發學生運用創新思維和開放視野去發現世界文學的異同與美妙。
新版語文教材的單元編排把具有相同主題的中外文學作品編排在同一單元,較好地體現了比較文學的平行研究思路。例如,七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編排動物主題的課文,選取了中國的《狼》《貓》《鳥》和外國的《動物笑談》;第六單元編排寓言四則,將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和中國古代《呂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列子》中的《杞人憂天》收入其中。
教學七年級《伊索寓言》四則,可以與中國寓言進行中外文體的跨語言、跨文化平行比較。中國寓言與《伊索寓言》異曲同工,都是人類早期創作的藝術精品,敘述語言簡潔幽默,表現手法是托物言志,對人性有著敏銳的觀察和評判。然而,由于社會背景、歷史傳統和文化類別的不同,中國寓言和古希臘寓言必然在題材來源、表現手法和角色設計上各具特色。中國寓言具有明顯的政治倫理色彩,為人們提供一種悟道的生命體驗。《伊索寓言》帶有濃重的西方宗教色彩,以動物擬人化描寫來探究社會現實問題。如此解讀《伊索寓言》,能夠為中學生帶來新的文化視角和開放思維。
平行研究法從相互聯系的觀點出發,打破時空、國家、民族、文化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具有可比性的作家作品進行科學的對比和深入的同異辨析,促進人們了解他人之長,在多視角比較中進一步開放自己,補己之短,從而超越自我,發展自我。因此,中學語文教學融入平行研究法不僅有助于拓寬中學生的文學鑒賞視野,而且有助于培養中學生的開放心態和思辨能力。
三、跨學科研究法在中學語文教學的運用
跨學科研究法是比較文學第三種重要研究方法,指站在其他學科的角度上觀察、研究和鑒賞文學,對文學進行新的闡釋和新的發現。中學語文教學運用跨學科研究法有助于打破學科教學的傳統習慣,在多學科的融合交叉教學中開啟學生的視角置換思維,提高多重解讀文本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科共通能力。
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為語文跨學科教學搭建平臺,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運用跨學科研究法,有利于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作用和探尋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多重融合,引導學生對中外文學作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深入解讀,從而開拓文學審美的多元視域,強化跨學科思維訓練。
例如,講解課文《項鏈》,傳統教學主要從階級論出發,對女主人公瑪蒂爾德進行道德評判,批判她追求享樂、愛慕虛榮,把作品主題簡單歸結為揭示資產階級的驕奢淫逸生活和唯利是圖的惡劣社會風氣,難以引起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心靈共鳴。采用跨學科研究法來分析《項鏈》,則可以轉換文本解讀的視角,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主題。例如,從美學角度來解讀《項鏈》,讀者不難發現瑪蒂爾德的天真幻想隱含著自身的審美訴求。她為自己的虛榮心和享樂思想斷送了十年美好的青春,無疑是以她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的悲哀。然而,殘酷的現實促使她清醒,在面對重大人生變故時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勇于承擔責任。瑪蒂爾德為還債而勞累奔波的十年苦難生活,使她超越了自我,實現了自我的生命價值,彰顯了一個擁有堅強靈魂和驚人勇氣的新生的瑪蒂爾德。
可見,以其他學科理論對文學作品進行多元詮釋,還原文本閱讀的真正本質,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文學與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培養其創造性思維。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