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江
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奮力跨越一道道技術難關,產品從無到有,品牌從有到優,提升從量到質,正迎來飛躍式發展。
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我國冰雪運動迅速發展,冰雪裝備也乘此東風進入快車道。在滑雪裝備各大品牌加速布局的同時,產業方面,國產首臺壓雪車和雪蠟車相繼問世,國產造雪機、智能滑雪機、索道等被應用于各大滑雪場等。《中國滑雪行業白皮書》顯示,2014年至2019年,中國滑雪裝備市場規模從32.2億元增長至117.5億元。
消費市場潛力大
阿里巴巴發布的《虎年春節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從除夕到正月初四,天貓滑雪裝備同比增長超180%,冰上運動品類同比增長超300%。
喜歡上冰、滑雪,添置裝備是必需的,需要投資多少才能入門滑雪?一滑雪愛好者表示,除了培訓費用以外,裝備費用的開支并不少,最基本的護具需要150元才被允許上道。滑雪的器具一般情況下培訓機構會提供租賃服務,但滑冰就需要學員自行購買,普通的冰鞋600元左右,專業速滑鞋1500-4000元,而品牌的裝備更是動輒上萬元。另外,其他裝備還有專業的護目鏡、手套等,這些專業的戶外裝備價格普遍在百元至千元之間,國外品牌則價格更高。
我國冰雪運動消費市場潛力大。有關統計顯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全國居民參與過冰雪運動的人數為3.46億人,冰雪運動參與率為24.56%。
有關專家預測,預計到2025年,我國冰雪旅游人數將超過5億人次,國內冰雪旅游收入將超1.1萬億元,在整個體育產業中占比將接近1/5,冰雪運動戶外產業仍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各大品牌加速布局
伴隨著冰雪運動的不斷升溫,國內外的滑雪裝備品牌也開始加速布局。
國內方面,安踏從2015年開始收購戶外品牌迪桑特、Kolon Sport以及亞瑪芬體育的始祖鳥、薩洛蒙等,這些品牌主營產品均為高端戶外鞋服及冰雪裝備,而361°與北歐著名運動品牌One Way Sport在中國香港達成合作,共同開拓大中華區市場,多年來成為各個滑雪錦標賽的贊助商。李寧雖然沒有用合作和并購的方式與國外戶外運動品牌聯姻,但卻贊助了多個冰雪運動俱樂部及滑雪場,提高在目標人群中的影響力。
國外方面,據CBNData消費站不完全統計,僅在2021年下半年,就有近10個專業戶外運動及滑雪品牌在中國開出首家門店,其中瑞典戶外運動品牌PEAK PERFORMANCE、瑞士戶外運動品牌KJUS和挪威品牌Helly Hansen、Adidas旗下專業戶外運動品牌Adidas TERREX等品牌先后開始布局中國市場。去年年底,奢華運動時尚品牌BOGNER博格納開始進軍中國,該公司與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并達成戰略合資協議。此合資公司將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及中國臺灣地區的高端時尚及運動服裝市場引進BOGNER博格納品牌及FIRE+ICE品牌,并共同經營博格納相關品牌。
截至目前,包括安踏、361°等國產運動品牌成為國產冰雪運動裝備的主要推動者,以服裝、護具作為主要產品對象,但涉及專業的滑板、冰鞋等,仍舊是以卡賓、Burton等國外品牌為主。在此背景下,中國滑雪裝備市場涌現出了很多滑雪裝備的新品牌,其中除了從代工廠轉型的原創品牌,也有面向中國滑雪市場的潮流新品牌們。僅在2021年,天貓滑雪相關的新品牌數量同比翻了2倍。據CBNData聯合天貓體育發布的《2020冬季新活力生活趨勢報告》,在冰雪品牌榜單中,中國滑雪新品牌占了6席。
冰雪裝備制造發展迅猛
在北京冬奧會的推動下,冰雪裝備制造業迎來發展機遇,我國也出臺了發展行動計劃,相關企業開始加大研發力度,國產化率及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
如河北張家口宏達冶金機械有限公司設計制造的“塔式造雪機旋轉支架”,與天冰造雪合作,承擔北京2022年冬奧會造雪任務;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模擬滑雪機已在多所學校得到應用;數控雪板冰刀磨床已完成工程化樣機研制。
賽迪顧問研究顯示,隨著國家及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推動冰雪裝備發展的政策,我國冰雪裝備的發展已經初見成效。在創新成果方面,據不完全統計,2016-2020年期間我國冰雪裝備器材新增專利數2300多個,超過2005年至2015年期間新增專利數總和;冰雪器材類專利占比達到74.5%,專利種類上實用新型專利占比最高。
產業鏈參與企業方面,已經涌現了黑龍國際、天冰造雪、宣工機械、德爾制冷和冰山冷熱等一批冰雪裝備骨干企業,在造雪機、壓雪機、制冰機組以及冰刀等產品上實現了自主生產。
黑龍冰刀品牌創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代表了當時中國冰刀鞋設計制造的最高水準,曾出口到歐美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入21世紀,原有產品沒有跟上步伐,經營陷入低谷。轉機出現在2015年,隨著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黑龍冰刀經過收購重組,迎來了重塑品牌的機會。
借助冬奧會籌辦契機,實現冰雪裝備器材制造轉型升級,將產品做到從有到優,不只是黑龍冰刀一家。近幾年國內滑雪場數量激增,與單臺平均20萬元以上的進口造雪機相比,國產造雪機價格偏低,更易維護,尤其受到小型滑雪場的青睞。如今的國產造雪機在造雪的量和質等方面已有很大提升,未來有望與進口造雪機相媲美。
目前,我國擁有超過8500家從事冰雪運動相關的企業,2021年我國已新增超過1400家與冰雪運動相關的企業,同比增長24%。隨著我國“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的實現,有了大量的參與人群,相關產業也得以發展,身處其間的企業成了受益者,成為資本市場青睞的翹楚。
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冰雪賽道至少有9家公司獲得融資;作為國內最早設計建造冰雪場館的建筑設計院之一,中南建筑設計院去年上半年簽署設計合同額超過7000萬元,項目投資額約40億元。
據《理財》雜志記者了解,到2022年,我國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初步形成具備高質量發展基礎的冰雪裝備器材產業體系。
《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9年度報告)》顯示,國內滑雪場國產造雪機數量從2015年的50臺增至2019年的467臺,同時逐漸縮減與新增進口造雪機數量的差距,由最初相差600臺下降至2019年的215臺。在業內人士看來,大眾冰雪消費快速增長,相關企業投資布局冰雪運動設備市場,推動我國裝備器材制造業迅猛發展。
如今,在北京冬奧會的助力下,我國冰雪產業已走上發展快車道,龐大的產業鏈形成的巨大市場潛力和強大動能正在得到不斷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