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佑
摘? 要: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有效過程。為提升課堂有效性,教師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順學而導,融入生活元素,激活文本資源,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建構動態生成的生本課堂;導中觸思,提升思維,保障課堂效能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性;提升策略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改革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課堂教學效能也得到充分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基于此,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是否具有有效性,不是看教師能否順利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學情況是否認真,而是要看課堂上師生的真實互動,學生是否扎實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要想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要融入趣味元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先設定好學習任務與目標,并創設有趣味、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例如,統編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4必修》中的《雨霖鈴》這首詞是柳永的經典之作,也是描寫離別的佳作。上課伊始,教師通過課件播放高三畢業季學生之間互留“臨別贈言”的情境,并出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詩句,讓學生討論哪些詩句作為贈言更為合適、貼切。教師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容易融入進去,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點評、小結,順勢出示課題,導入新課。雖然創設的情境與新課內容是不同的離別場景,但是都抒發了離別的情感。
合適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地創設情境,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情置身于相應的教學情境中進行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對接生活,激活文本
知識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從生活中選取學生熟悉的素材,把文本內容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文本知識,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的作用和價值,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統編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3必修》中的《祝福》是魯迅所寫的一篇充滿感情色彩的小說。作品的主題是對封建社會小人物的憐憫和對封建禮教的控訴。雖然文本展現的魯鎮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相去甚遠,但是教師仍然可以抓住文本與學生實際生活中熟悉的聯系點切入教學。整篇小說的場景始終圍繞著大家熟悉的傳統節日——春節,這也是理解文本主旨的關鍵。教師可以以“小年”這個時間點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互動探究:春節是一個團圓快樂的節日。“大家回顧一下自己過春節的經歷,想想家鄉都有哪些春節習俗,春節給你帶來了哪些體驗?”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探究,學生聯想到春節是一年中最為喜慶的日子,并體會文本末段對春節氛圍描述的句子“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擁抱了全市鎮”,進一步體驗春節呈現的歡樂氛圍。此時,教師提出問題:作者在舉國歡慶的日子里描寫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了文本是把歡慶與悲劇進行對照,營造悲劇氛圍。這樣,通過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對接,激活文本資源,引導學生理解文字背后蘊含的意義和表達的情感韻味,讓學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三、精心預設,關注生成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多元的、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教師如果按照事先的設計按部就班地展開教學,很難有精彩的生成呈現。在課前解讀文本時,教師要遵循以學定教的原則,精心預設教學重、難點。同時,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推進情況,教師要通過敏銳的觀察、靈活的思維、果斷的決策,對教學中的各種信息反饋做出有效的反應和機敏的處置,以求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仍以《祝福》這篇課文為例,在解讀文本時,教師針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預設答案是魯四老爺。教師引導學生解讀、分析祥林嫂悲劇的根源,大部分學生認為極端冷酷的魯四老爺是罪魁禍首,也有學生認為是柳媽。但是,有些學生認為柳媽太迷信,作為封建禮教的受害者之一,她不是要故意嚇唬祥林嫂,不能完全說柳媽的一席話葬送了祥林嫂。此時,一名學生提出疑問:大家既然認為柳媽不是兇手,那殺害祥林嫂的全部責任就應該讓魯四老爺一個人負責嗎?如果不是,還有哪些人也應當對祥林嫂的死負有責任呢?教室里頓時靜了下來。教師適時提問學生:文本中魯四老爺在不同時期的心情一樣嗎?不同的時間他對祥林嫂的態度一樣嗎?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頓時熱鬧了起來,學生之間展開激烈的爭辯,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在師生互動中形成了一致的認識。
面對學生的質疑問難,教師不能拘于預設的答案簡單地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應該引導學生充分互動探究,展開聯想,多元理解,在質疑中突破課堂預設并生成新的教學資源,保障課堂效能的不斷提升。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善于解讀文本,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生活元素融入文本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智慧,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唐志歡. 讓語文課堂因預設和生成更具魅力[J].讀寫算,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