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羽 張斌
中醫方藥是中醫藥理論及臨床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不可缺少的內容。中醫方藥外譯,譯入語能否體現中醫語言特色和醫理是成功翻譯的關鍵。以往研究者總是依據具體文本類型、語境、受眾等歸納出若干種翻譯策略。例如崔昶旭等通過比較四種影響力較大的中藥術語標準,探討了中藥學和方劑學核心術語和部件術語英譯標準,提出了如直譯法、意譯法等與其他學科同名術語有區別的翻譯方法,崔昶旭認為是否建立規范化、標準化和現代化的術語數據庫,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李恩耀等人認為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讓中醫藥文化走出國門,為國際社會所接受,關鍵在于重構中醫話語,因為用西醫的話語體系來翻譯中醫文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西方世界對中醫理念和內在邏輯的認識;李濤安等人基于《江西中藥資源》的翻譯實踐,提出該類文本的翻譯工作應該遵守“對應性、系統性、簡潔性、同一性、回譯性和約定俗成”的原則,在句式、地點、中醫術語和藥性術語等名詞術語的翻譯上做到統一;蔣繼彪認為在進行語言層面的翻譯時,側重采用“以目的語為取向”的策略;在進行文化層面的翻譯時,側重采用“以我為準”的策略,實現兩種翻譯策略的有機統一,有利于提高中醫藥的國際話語權,促進中醫藥在世界上更好地傳播和發展。
在全球化數字媒體時代,圖像、聲音等多模態形式在翻譯文本中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多模態形式的非語言符號配合語言符號共同構建意義,在信息和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多模態介入翻譯,一方面是由于翻譯文本符號外延的擴大(1959年羅曼·雅各布森(R.Jakobson)提出三重譯域理論,其中“符際翻譯”是指“用非語言系統的符號來解釋語言符號”);另一方面,多模態符號同樣具有社會符號的“意義潛勢”,是“創造意義的根源”。
《本草中國第二季》是近年來具有影響力的中醫藥紀實影視作品。作為紀錄片,本片兼有解說詞、畫面、背景音樂等多種展現方式,是典型的語言符號與非語言多模態符號為一體的文本展現。本文選取紀錄片《本草中國第二季》部分語料,從功能語言學視角切入,結合元功能理論,在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和視覺語法框架內,以解說詞文案為譯出語,以同步影像及圖示、背景音樂等非語言模態為譯入語,討論符際翻譯的語義轉化特點及使用策略。
符際轉譯的依據
功能對應
系統功能語言學把語言的意義潛勢概括為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參照元功能理論,荷蘭學者克雷斯和范列文(Kress&van Leeuwen)在其視覺語法中為多模態符號歸納出呈現(representational)、互動(interactional)和構圖(compositional)三種意義(如表1),認為多模態符號同樣具有語言符號的“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是“創造意義的根源”。各個符號系統的意義潛勢具有交疊和重合性,也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這是選擇不同模態實現同一個語篇的意義所在。

語境一致
“語境一致性”是指“文字和圖像出現在同一個語境中,包括三個方面的語境因素:1.同文化;2.同情景;3.同交際目的”。紀錄片是文字和圖像一體化的多模態語篇,二者具有文化、情景和交際目的的“語境一致性”。紀錄片《本草中國》解說詞及其同步影音在中醫藥文化語境中,反映著一個共同事件,面向共同觀眾,使用相同媒介,實現同一個交際目的,即傳播和弘揚中醫藥文化。語境一致性是把圖像和文字視為同義語篇的基礎,排除了其他延伸意義或歧義。多模態語篇的生成是在“情景語境的促動下,交際者要對意義進行選擇”,且“不只是促動對一個符號系統意義的選擇,而是同時促動對兩個或多個符號系統的選擇?!币虼?,解說詞和同步影音可看作不同模態符號構成的同義語篇,語境促進了文字、聲音、畫面等多個符號系統的意義選擇,形成了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多模態語篇。
語料選擇
本文語料來自紀錄片《本草中國》第二季第2集《共生》有關中藥蓮子及方劑“參苓白術散”的相關內容。限于篇幅,本文選擇“拜蓮神”“采蓮子”“蓮子藥典記載”“患者經歷”“中醫辨證”“參苓白術散”六個主題片段語料,分別涉及藥材和方劑的文化背景、加工方法、藥性描述、組方特點、臨床應用等內容(如表2)。

符際翻譯的話語意義轉移
概念功能的呈現意義
概念功能是語言描述主客觀世界經驗的功能,韓禮德認為概念功能由“及物性系統”的6種過程構成,分別是:物質過程(做某件事的過程)、心理過程(感覺、反應、認知等心理活動的過程)、關系過程(反映事物間處于何種關系,又分為歸屬和識別兩類)、行為過程(生理活動的過程)、言語過程(講話和交流信息的過程)、存在過程(表示某物存在的過程)。與此對應,視覺語法將多模態符號反映主客觀世界的方式總結為“呈現意義”。其中,敘事呈現反映過程和情景,概念呈現反映事物較為穩定持久的狀態及性質,后者又包括分類、分析和象征三種類型。分類過程將概念外延中的各個事物以均等的視覺特征表現出來,表明它們屬于同一類別,分析過程是指突出對象總體和部分間的結構特征或某一局部特征,象征過程是指視覺交際表達參與者是什么或者意味著什么。本文整理部分解說詞,分析及物性系統以及同步多模態語篇的呈現意義(表3)。

多模態符號呈現意義較完備地再現了解說詞語言的及物性系統。語言符號和多模態符號的功能類型呈現出相關性,物質過程、行為過程和言語過程都含有行動者和動作,更適合以畫面的方式呈現(如主題1舉行蓮神廟會);心理過程由于不可見,可通過概念呈現的方法引起觀眾的共情(如主題4用昏暗的環境象征患者治療的艱辛);關系過程和存在過程體現了事物的環境、性質和類屬,適合以概念呈現的分析和分類方法反映(如主題6整個方劑的表現方式)。
人際功能的互動意義
語言的人際功能是指講話者表達自我的態度和推斷,試圖影響別人的態度、行為,表現與情景相關的角色關系。多模態符號的互動意義,是指與受眾間的情感交流,表現圖像與受眾的關系,并且影響受眾所持有的態度,通過眼神接觸、鏡頭距離、情態等方式實現。
語言的人際功能可以通過人際附加語實現,人際附加語主要由副詞和介詞短語構成,表示語氣和評述,下表(表4)以解說詞人際附加語為例,從強度、情態和評價三個維度討論句子的人際功能,同時對比同步多模態語篇的互動意義資源,分別是:視線、鏡頭距離、情態。

多模態符號能夠解釋或支持人際附加語意義,主題1畫面“濃密綠蔭”、聲音“嘈雜的蟬鳴”和強度附加語“最熱”“最盛”都指向三伏暑熱自然現象;畫面“拜蓮神”的仰視視角,莊嚴的鐘聲和評價附加語“神一樣的存在”都指向對“蓮神”的崇拜;主題2使用近距離特寫傳達細節感和數量,通過令人愉悅的音樂激發情感;又如主題3對蓮的藥性的記載,多模態符號“中國藥典”“三維動畫手繪風格全株荷花”并沒有直接解釋評價附加語“百病可卻”,但是在權威性、科學性上給予了支持。
互動意義可憑借豐富的情態資源得以實現。視角的變化賦予觀眾不同的身份帶入,仰視視角(拜蓮神)是崇拜者,高空俯視視角(看采蓮)是全景觀察者,平視視角(看藥材)是參與者。語料中人物和觀眾的眼神未產生接觸,蓮農、患者和醫生在鏡頭中始終看著鏡頭之外,保持中立態度。景別調控觀眾與事件的距離,遠景是對整體的了解,主題4中患者對“艱難”的“記憶猶新”,僅僅是遠景中的一個黑影,反映一種艱難的印象;近距離細節特寫將觀眾代入角色中,主題5表現患者和醫生的近距離鏡頭,細節真實可信,胚胎動畫突出話題的科學性和非日常性;主題6中藥材特寫反映了藥物使用者的視線距離。情態資源是“表達手段(色彩、再現的細節、深度、色調等)的使用程度”,片中鮮明飽和的色彩(綠葉、藥材)是愉悅美好的象征,昏暗的光線暗示艱難的經歷,聲音(患者和醫生的同期聲采訪)直接表現現場氣氛,古籍內容和權威參考書的動畫內容再現,突出了方藥的經典性。
組篇功能的構圖意義
組篇功能是把語言成分組織成語篇的功能,實現方式有主位結構、信息結構、銜接等三種。構圖意義是指多模態符號協同產生意義的功能,視覺語法分析了信息值、取景、顯著性等三種資源。下表(表5)對比解說詞信息中心(information focus)和同步多模態語篇的顯著性資源。
信息中心標志著信息單位中的新信息到此結束,是信息單位所需要傳遞的重要內容。顯著性是多模態元素吸引觀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過媒體技術表現,例如色彩(高飽和的綠色鋪滿畫面),聲音(盛夏的蟬鳴、寺廟的鐘聲),特寫鏡頭(藥材細節)、動畫(全株蓮花、胚胎)、特效(中藥材慢鏡頭)等;并受文化因素影響,如中國文化中寺廟鐘聲和燒香象征的崇拜(主題1),中國文化對古代典籍的敬畏(主題3、主題6),中國文化對國醫大師的敬意(主題6)等。
根據指稱對象的特點,語言和多模態符號的指稱可以完全一致,例如主題2(蓮子采摘加工)、主題5(胚胎)、主題6(書名、藥材),通常是可見的指稱對象;語言和多模態符號的指稱對象可以不一致,僅具有特征相關性,如主題1(盛夏三伏的綠蔭蟬鳴、鐘聲和香火象征的對神的崇拜)、主題3和主題6(記載內容和對記載內容的權威性的支持)、主題4(艱難經歷和象征困境的昏暗光線)、主題6(藥性對應用藥人手勢)。

多模態語篇擁有豐富的表達資源,可以有效地反映句子的信息,包括過程、形態、原理、氣氛、感情和評價等內容。
從以上語言功能分析對比可見,解說詞語言和同步影音在語義系統中可以視為語義一致的平行文本。二者間的一致不僅是概念性的(語義一致),也是互動性(人際功能一致)和結構性(語篇功能一致)的。
另一方面,盡管紀錄片的語言和多模態處在一體化文本中,任何單獨的一方(僅有解說詞,或僅有影音)都無法充分完成語言交際活動,因而認識到兩者的差異及互補方法十分必要。
圖文符號間關系
“意義互補性”是說雖然圖像和文字可以實現相似、相像,甚至不同的意義,但它們各自在建構語篇整體意義上都要有自己特殊的作用。語言和圖像屬于不同符號模態,表達意義機制彼此獨立,二者往往各有側重,形成“意義互補”。語言和圖像的互補可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具體使用哪種形式實現可以看作有交際意圖的策略性選擇。針對不同交際意圖,多模態文本制作者可作多種策略選擇。
審美感知
自然之美和器物之美賞心悅目,多模態符號能夠直接表現美好的顏色、形態、質感,最大程度喚起觀眾的審美感知。例如:以綠色濃蔭、荷花盛放、蟬鳴“擴充”并“突出”三伏時節的繁盛(主題1);以近距離特寫突出蓮花蓮子的生命力(主題1);以醫生書寫處方的書法彰顯中醫藥傳統之美(主題5);使用鏗鏘的鼓點背景樂、年輕男性、太極拳三種元素,鼓點鏗鏘有力,年輕男性有力量,太極拳剛柔兼備,給觀眾帶來視聽愉悅感(主題6);又如大小形狀各異的木質托盤盛放參苓白術散的十味藥材,藥材質地飽滿、顏色鮮明,突出藥品選材優質性(主題6)。
訴諸權威
科普紀錄片對方藥和臨床案例的說明需要專業支撐才能使觀眾信服。例如旁白解說蓮子藥性時,畫面部分“擴充”了《中國藥典》的相關記載,提供了權威參考書作為支持(主題2)。三維動畫手繪的全株蓮花突出了植物學插圖的專業風格(主題3)。分析患者病情及臨床辨證由國醫大師本人正面特寫及同期聲完成,突出了案例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主題5)。
獨特體驗
觀眾期待通過觀看紀錄片拓展認知,獲得日常生活之外的知識和體驗。多模態符號模擬功能可以實現觀眾的情境代入。例如:解說詞提到江西撫州赤水鎮的蓮神太子廟會,畫面和音樂則“擴充”了當地廟會活動的實景(主題1);解說詞敘述蓮農加工蓮子的過程,特寫畫面近距離“突出”了全部動作細節,近在眼前(主題2);患者介紹病情提及“胚?!?,三維動畫“擴充”了母體內胚胎發育情景,向觀眾展現了非日常可見的醫學畫面(主題4)。正如社會關系決定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視覺語法作為鏡頭尺度提示兩人的關系還是非密切。影片中的用藥者以太極手勢控制空中懸浮的藥材,鏡頭特寫懸浮在空中的藥材,藥材細節纖毫畢現,慢鏡頭使得藥材運動緩慢而清晰。極靠近且極緩慢的特寫賦予受眾最短距離的視角,即用藥者視角,同時也是最密切的個人關系,幾乎將自己代入用藥者角色。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補氣健脾,用藥者雙手手掌相對表示互“補”;砂仁桔梗宣肺利氣,用藥者雙手手掌向上,表示“載藥上行”。鏡頭距離通過提供視覺清晰度和受眾代入感,充分表現了“用藥者所具有的控制力”(主題6)??破占o錄片的知識性具有重要意義,語言表述更精確、更具邏輯性,因而充當了主要交際形式。本文多模態語料主要發揮了“突出”和“擴充”譯出語言文本的作用。“突出”和“擴充”體現了強化關系,即“一種形式是主要交際形式,另一種形式起強化前者的作用”。語言表達是線性的,紀錄片中的圖像、語言、聲音等多模態符號構圖突破了線性詞序在融合互補中所表現的隱喻意義。在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中,影音形式能夠有力地強化文字的宣傳效果。
展望
中醫語言作為科技人文語體,語言功能以指稱為主,詩學功能為輔。多模態符號使得“中學西傳”中的更多事物有望通過顏色、質感、實景和聲音多形式表達,更有效地展開交際活動,展示中醫藥知識和文化。
借助符際翻譯,中醫翻譯活動能夠掃除交際活動的語言文化障礙,實現符號系統、傳播媒介和感知方式三個層面的轉換,并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適應讀圖時代的閱讀方式,展示中醫話語寫實和模仿表征相結合的情景,喚起受眾對指代對象的生動感知。
符際翻譯用不同類型的符號進行意義闡釋,突破了原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間的一一對應,拓展到跨文化的一切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的轉換。既有超越文化界限的共同生活體驗,又有中國視角下的東方審美,滿足了不同文化受眾對新鮮、異質特色文化的期待,必將為中醫藥價值認同提供橋梁和紐帶。
在“一帶一路”的“西學東漸”及“中學西傳”背景下,強調文化自信,中醫藥符際翻譯實現了話語傳播,具有翻譯美學和跨文化等多維價值,實現了中醫藥文化全方位、多視角的外宣。多模態符號進入翻譯視野,為中醫藥文化傳播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在講好中醫藥故事,讓大眾切實感受中醫藥魅力的同時,加深世界人民對中醫藥的理解,這對弘揚中醫藥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崔昶旭,朱建平,洪梅.中藥學和方劑學核心術語及其部件英譯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41(10):1260-1263.
[2]李恩耀,蘇紅.亟待重構的中醫話語體系:中醫翻譯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80—2019)[J].東方翻譯,2021(04):40-47.
[3]李濤安,胡雙全.中藥資源翻譯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15):45-47.
[4]蔣繼彪.文本類型理論下的中醫術語翻譯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21,34(02):38-40+56.
[5]王伊梅,邱嘉鳴.從語言規劃視角探討中醫藥的傳播翻譯[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36):86-90.
[6]范延妮.中醫方劑文化負載詞英譯對比研究——以《傷寒論》為例[J].西部中醫藥,2019,32(11):157-160.
[7]賈洪偉.雅可布森三重譯域之翻譯符號學剖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39(05):11-18+159.
[8]陳曦,潘韓婷,潘莉.翻譯研究的多模態轉向:現狀與展望[J].外語學刊,2020(02):80-87.
[9]Gunther Kress,Theo 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New York:Routledge,2006.
[10]張德祿.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6(01):24-30.
[11]張德祿.系統功能理論視閾下的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框架[J].現代外語,2018,41(06):731-743.
[12]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05):1-8+80.
[13]張德祿,穆志剛.多模態功能文體學理論框架探索[J].外語教學,2012,33(03):1-6.
[14]張德祿.系統功能語言學[J].中國外語,2011(03):1+65.
[15]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6]王東風.詩學功能與詩學翻譯:翻譯詩學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1,44(03):91-97.
[17]傅莉莉.符際翻譯視角下的兒童繪本翻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38(03):61-73+138.
【課題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意象圖式視域下中醫文化負載詞德譯研究”(項目編號:2019SJA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