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山東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齊魯文化的歷史淵源已久,燦爛豐富的地域文化也流傳下來。民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山東民歌在傳承地域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山東民歌大多以表現勞動人民樸實憨厚的生活小調為主,歌詞朗朗上口,易于學生學習。除此之外,中小學生處于思維活躍的少年或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習、掌握知識速度較快,所以中小學生是山東民歌傳承的主體。
山東民歌融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意義
弘揚和傳承山東音樂文化,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作為“禮儀之邦”的山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齊魯音樂文化深受儒家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藝術內涵自然豐富。中小學生是年輕的一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為保護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中小學生成為最適合的主體,原因在于:其一,中小學生更適合學習當地的民歌,其語言習慣、發音沒有太大障礙;其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山東當地的學校可以舉辦民歌專家進校園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山東民歌的風采,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豐富和充實音樂課堂內容,拓展學生的民歌知識
素質教育要求中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所以應當慎重選擇其直接接受和學習的教學內容。根據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各版本音樂教材都根據不同主題遴選了教學內容。若課本內容僅僅選擇西洋歌劇、外國作品、中國戲劇、影視劇等歌曲作為教學內容是不科學的,地方民歌的加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豐富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眾所周知,山東主要是漢族聚居地,其他民族相對較少,除各種地方戲曲之外,山東民歌就是山東的主要音樂文化特色之一。所以,學習山東民歌對于山東的中小學生來說是傳承、了解本地地方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同時其也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山東民歌相關知識。
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持續輸送高素質人才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其中,通過培養可持續輸送的高素質人才是實現“中國夢”的途徑之一。高素質人才是從接受基礎教育時便開始培養的,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基礎教育也就是中小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為使中小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得到提升,培養出社會主義事業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需要在音樂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還應充分了解我國地方音樂文化的內容,分析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特征,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因材施教的音樂教學中取得最優的學習效果,達到給國家不斷輸送高質量人才的目的。
山東民歌融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問題分析
山東民歌在教材中占比不足
各種版本的音樂教材當中都設置有民歌單元,但是總體來說其占比較小,只存在于整本教材的一兩個單元之中,而且受單元歌曲選材數量的限制,只有五到十首歌曲,為保證教學內容的全面只能選擇極具代表性的部分歌曲。筆者依次對小學、初中、高中學段的全冊教材進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1.人教版小學音樂
通過對一到六年級的課本進行分析,筆者發現小學音樂教材專門設置了題為《五十六朵花》的民歌單元,分布在六個年級的下冊教材當中,其中選取了我國各地省份以及有民族特色的民歌和童謠、欣賞樂等。這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對民歌的感知與學習。但值得注意的是,僅在二年級上冊選取山東童謠《花蛤蟆》、山東民歌《猜燈謠》,對于山東本地小學生來說,想要了解與學習山東民歌是完全不夠的。
2.人教版初中音樂
通過對初中音樂教材的分析,筆者發現在七年級到八年級這兩個年級的教材中,每冊書都設置了專門的民歌單元合集《神州音韻》,其選取了我國各地市、各民族的代表歌曲,也選取了部分國外的民歌作為教學內容。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神州音韻(一)》為例,入選的民歌有陜西民歌《黃河船夫曲》、山東民歌《包楞調》、山西民歌《走絳州》、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等,只包含一首山東民歌。七年級下冊、八年級上下冊雖然分別設置了民歌單元,但其中并無山東民歌,選取的歌曲也大多是各省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歌、民族歌曲。另外,非民歌單元也有涉及、符合本單元主題的民歌的情況。如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百卉含英》是以“花朵”為主題的單元,選取了江蘇民歌《茉莉花》。由此可見民歌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是很重要的選材之一。但就人教版初中音樂而言,一首山東民歌是不足以讓初中學生學習了解山東民歌的。
3.人音版高中音樂
高中音樂課以鑒賞為主,只有高中音樂鑒賞一本教材,因此筆者以人音版的課本為例進行分析。該課本中關于民歌的主題單元僅有第二單元,其單元名稱為《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選取了很多地方民歌和民族民歌。另外,第五單元和第六單元除了蒙古民歌《四歲的紅鬃馬》外,其余都是亞洲民間音樂、非洲民間音樂、歐洲民間音樂、拉丁美洲民間音樂。綜合了解上面幾個單元的歌曲,筆者發現只有一首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這個比例也是不足以支撐高中學生對山東民歌的傳承和發展的。
由此可知,由于這些教材是針對全國學生設置的,所以民歌單元要選取能夠充分體現各地區民族特點的經典民歌作為教學內容,然而,山東民歌僅有童謠《花蛤蟆》、民歌《猜燈謠》、民歌《包楞調》、民歌《沂蒙山小調》幾首是不夠的,如果想讓山東本地的學生更好地了解山東民歌,當務之急便是要編寫能起到補充作用的山東民歌校本教材,以更好地促進山東本地學生對本地民歌的傳承和發揚。
山東民歌的選材不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小學生大多對節奏動感的流行樂曲感興趣,相較之下民歌就是相對冷門的音樂。山東民歌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往往只包括幾節欣賞課,容易被忽視。筆者通過調查采訪幾名山東學生得到以下內容。初中生A說:“山東民歌我不太會唱,但是我能勉強記起有個什么小調(《沂蒙山小調》)的名字,我們的音樂課只是老師隨便帶我們唱唱歌,有一點失望。”初中生B說:“我也不會唱山東民歌,我一首山東民歌的名字也說不出,我覺得上音樂課有一點無聊,就是老師帶著我們唱歌也不會互動,也不會檢查。”高中生C說:“我會唱山東民歌,但是我說不出它的名字,只會簡單地哼兩句,我覺得音樂課還可以,老師帶著我們唱歌可以減緩文化課學習的壓力。”小學生D說:“我很喜歡音樂課,因為老師會帶著我們唱歌,做課桌舞,雖然我們在課上學過很多歌,但是我不記得學過山東民歌。”從上面幾位同學的回答可以看出,熟悉山東民歌的學生太少了,下至小學生上到高中生,即使喜歡音樂課,也不能具體說出某一首山東民歌的名字。這一現象對于山東民歌的傳承是十分不利的,要知道,山東民歌的傳承是第一位的。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經典古老的地方音樂被忽視,所以,適當創新民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對傳統民歌的興趣是很重要的。
學校對傳承山東民歌的重視程度不夠
筆者通過走訪調查山東當地的小學、初中、高中發現,由于初中面臨中考、高中面臨高考,所以學校與任課老師的教學重點都放在了文化課上,一旦到大型考試的復習時間,音樂課就要為文化課讓道,而小學雖然有開展民歌活動的機會但卻被忽略,即使偶爾有藝術抽查考試比例也很小,而且不計入成績,學生自身的重視程度也不高,因此音樂課、音樂活動、音樂考察的比例也就減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山東民歌的傳承更無從談起。要知道,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弘揚民族音樂”這一基本理念,所以民歌進課堂這一舉措應當被重視起來。另外,音樂教師也要重視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假使教師無法對學生進行專業的民歌教學,那學生對民歌的學習和了解程度自然會比較淺薄,最終導致惡性循環,難以很好地傳承和發展山東民歌。
山東民歌融入音樂課堂的途徑
筆者通過與山東當地學生交談得知,多數學生不能完整地演唱一首山東民歌。由此可見,探索山東民歌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實施途徑是有必要的。筆者認為實施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學校積極響應相關教育政策,促進中小學生美育的培養
藝術學科教學是美育的重要內容,但很多美育考察只是停留在書面上,沒有真正地落實下來,比如“美育進中考”中就包括聲樂考察,山東民歌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選材,提出是一方面,能夠有理有據地落實下來是另一方面。教育部最近發布了2022年工作要點——推進中考美育改革試點,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也隨即印發了《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其中推出的學校美育評價改革的系列舉措,就包括“藝術進中考”。主要內容是從2022年秋季學期新入學的學生開始,將藝術類科目考核納入中考,完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制度,將評價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這樣用政策形式明確美育的重要性,即使目前音樂課還是“老樣子”,但相信新學期政策開始實施后,在音樂學科教學的學業壓力下,音樂學科即使作為副科也能得到學校、老師和學生的重視;將山東民歌作為歌曲測評內容,相信能進一步促進山東民歌的傳承。
學校組織編寫相關校本教材,促進山東民歌的傳承發展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應選擇具有民族特色的典型民歌作為教學素材。中小學階段的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年輕的一代,遲早都要走出校門為社會做貢獻,所以在學校時就應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文化觀、知識觀,而學生了解和學習民歌知識可以起到傳承地方音樂文化的作用。為使山東民歌在中小學得到更好的傳承,編寫一本合理的、邏輯規整的校本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就目前而言,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出自國家出版的教材,以山東民歌為選材的教材寥寥無幾,所以組織相關工作單位、學校編寫校本教材是推動民歌傳承的重要途徑。山東中小學編寫校本教材可以選擇《誰不說俺家鄉好》《繡荷包》《唱秧歌》《茉莉花》(山東長山版本)、《對花》《放風箏》《趕牛山》《打秋千》《繡花曲》等多首山東民歌作為選材。相比全國性的教材只有《沂蒙山小調》《包楞調》幾首而言,此類校本教材能起到補充和傳承山東民歌的作用。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以此為校本教材在山東的中小學進行推廣,能更好地促進學校美育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校定期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加深學生對山東民歌的學習與理解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學習山東民歌,學校可以對音樂教師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音樂教師自身也應積極地參與相關的教學研修。以勞動號子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中多提問,多給學生上臺表演的機會,教學內容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勞動號子選段并播放視頻,比如黃河船號等。還要注意創新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演唱時進行角色扮演,這樣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在教學語言、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上也應注意規范,相信這樣能更好地促進山東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加深學生對民歌的學習和理解。
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藝術創新,提高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
藝術創新主要在于“創”和“新”,而不是老師刻板的“滿堂灌”,其需要學生參與課堂并推陳出新,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造。這個音樂再創造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和理解民歌作品。音樂課主要在于欣賞、歌唱、創編,學生能在音樂課中學習的知識有音樂背景故事、樂理知識、聲樂知識、器樂知識等。在學習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時,教師可以不固定課堂形式,適當“概念化”課堂,讓學生在不超出音樂課堂的范圍內進行分組思考并創新演繹出此歌曲的最優形式,如可以用歌唱、樂器伴奏、阿卡貝拉、奧爾夫聲勢動作、手勢舞、美術元素等進行演繹,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后在課堂上分組呈現并評選出最優組。在音樂課堂上多進行這種參與式創新,能更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另外,最近幾年古風歌曲深受大眾歡迎,其中《琵琶行》《新貴妃醉酒》《出山》等歌曲更是將流行唱法與戲腔唱法結合起來,其旋律優美動聽,以此為例,為了使山東民歌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讓學生嘗試用流行歌曲的曲調去演繹民歌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不僅能讓學生熟悉山東民歌的歌詞、旋律,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引發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
綜上所述,將山東民歌引入中小學音樂課堂是很有必要的。為了在中小學校更好地將山東民歌融入音樂課堂,有關部門要給予大力支持,學校、教師和學生也要不斷學習,不斷補充,不斷提升,從而更好地促進山東民歌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曉鵬.山東民間小調的文化淺析[J].齊魯藝苑,2007(05):62-65.
[2]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中國民歌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3]王恒華,許子吉.廣西本土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J].北方音樂,2020(23):223-225.
[4]王晉.廣西本土民歌和地方戲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19(08):69-70.
[5]劉炫蔚.淺談多元智能視角下我國小學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聯動教學[J].戲劇之家,2021(30):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