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然主義教育學派倡導教育者要根植兒童的世界,以順應兒童成長規律與特點的方法有效引導兒童發展,吸引兒童深度卷入自身成長,促使兒童真正掌握教育的內容。作為學校道德教育實施的主體,班主任可以創設書香班集體,潤澤兒童心靈,釋放兒童天性的自由;以貼合兒童天性的方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筑起學生靈魂的“圍墻”;充分整合家校共育資源,構建兒童成長的時空維度。
【關鍵詞】自然主義教育;道德建設;班主任;班集體建設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3-0038-03
【作者簡介】張燁,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無錫,214000)德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江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縱觀國外教育史,以夸美紐斯、斐斯泰洛齊、福祿貝爾、小原國芳等為代表的教育家均倡導“園丁說”,他們將教育活動、教育管理活動的實施主體類比為園丁,把復雜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生成與展開類比為園丁的提供適宜種子萌芽的土壤、創設適宜種子成長的環境等種植活動,通俗易懂地揭示了“園丁說”背后所蘊含的教育一般性規律:教、學的一切行為于某種程度上而言,是自然展開的。教育者應如同園丁研究種子、土壤一般,研究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律,緊密聯系兒童的世界來選取適宜的教育目的,以順應兒童成長規律與特點的教育、管理方法有效引導兒童發展,引導兒童真正掌握教育的內容。
法國思想家盧梭作為自然主義教育的先驅,強調人的能力會隨著年齡發生變化,教育者應依據個體的能力來選取適宜的學習內容。人的生長與樹的生長一樣,都是圍繞著“年輪”的中心,一圈一圈地朝外延展,而“年輪”的中心就是兒童在童年時期養成的品格與習慣。“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1]101作為培育兒童的主體,班主任應順性而為,從兒童本源出發,研究兒童,吸引兒童深度卷入自身的成長。
一、心靈的潤澤:解除“枷鎖”的自由
英國夏山學校創辦者尼爾認為:“對兒童來說,自由是必須的,因為只有在完全自由的狀態下,他才能以他自己的自然方式成長起來。”自然主義教育與自由主義教育在教育發展史上交叉契合、密不可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挖掘兒童的自然生命力,就是開發兒童的自由活動能力。盧梭曾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綜觀自然主義教育和夏山學校的教學實踐,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應該根植于兒童的世界,而不應該以讓兒童掌握自身不感興趣的知識為旨歸。基于自然主義教育的理念,身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班主任應關注兒童的心靈狀態,最大程度上賦予兒童相對于絕對自由而言的、解除外在束縛的自由。
創建書香班集體,能以書籍為橋梁,讓兒童在書香的浸潤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可以在班集體內形成良好的班風,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使其獲得心靈的自由。
創建書香班集體,可以從書香環境入手,在班集體中設立圖書角、張貼閱讀海報等,充分激發兒童的閱讀熱情,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班主任要圍繞兒童的閱讀興趣、本階段的閱讀需求、班集體建設的目標導向,精心挑選書籍,或培養兒童的國際視野,或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或撫平兒童心靈的褶皺……
肖老師對書香育人有著充分的認識,她帶領學生創建了班集體的圖書角,設置了班級圖書管理員,以此作為書香育人的重要手段。在發現本班學生因處于幼小銜接階段,普遍存在焦慮情緒后,肖老師精選符合學情的圖畫書,積極開展師生共讀活動。她順應兒童天性,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其深度卷入校園生活,從而涵養兒童的精神,解決一年級兒童入學適應問題,把兒童從內心因環境、學習方式轉變帶來的不確定性與非安全感中解放出來,從而獲得心靈的自由。
二、規范的養成:筑起靈魂的“圍墻”
自然主義教育家們普遍認為,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的統一。要達到這一目標,道德學習者應將隱性的道德知識內化后,再外化到日常的行為之中,讓德性與德行真正融為一體。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趁早給你的孩子的靈魂周圍筑起一道圍墻,別人可以畫出這道圍墻的范圍,但是你應當給它安上柵欄。”[1]7要在兒童的靈魂周邊筑起“圍墻”,班主任應以兒童的天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正確的道德教育觀念,這是吸引兒童深度卷入道德成長的有效前提。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應既不苛求,也不溺愛,使其享受“有邊界”的道德自由感,在道德行為的踐行過程中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去說教化”是道德教育重要的價值取向。當兒童出現行為“誤差”的時候,一味說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糾偏效果,未幫助兒童梳理清楚因果關系的懲罰性行為也會適得其反。塑造兒童良好的道德行為,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以同伴的優秀道德品質為切入口,通過“同伴互助”的方式來打開兒童的道德學習之門,實現“在集體中,通過集體,教育集體”的目的。
灌輸性的道德觀念,不易為兒童所接受,甚至可能讓兒童產生逆反心理,雖表面上服從于權威,但無法實現道德的知行合一。肖老師意識到了這一點,她基于幼小銜接的學段性特征,順應兒童天性,采用了兒歌導行法來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她開展的“習慣兒歌我會唱”系列性活動,貼合兒童的實際需求,并且延續了幼兒園“游戲化學習”的部分特征,順利地引領兒童完成了從幼兒園生活到小學生活的過渡。
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成長意味著理性靈魂的形成,人性的生成是一個過程。”肖老師的“導行”兒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為兒童的心靈筑起了一道理性的圍墻,讓他們在喜聞樂見的活動里深度卷入道德學習之中。我們在“習慣兒歌我會唱”系列性活動中看到了“規則”的存在,呼應了亞里士多德關于理性在教育人性中的領導地位的觀念[2],是行之有效的探索。
三、生命的豐盈:構建成長的維度
英國教育家丁·亞丹士從教育學的角度賦予“自然”三重含義,他認為教育的意義在于發展人的個別天性,教育應擺脫人為的桎梏,順其自然地發展,同時教育要順應大自然的法則。而盧梭認為教育的來源在于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1]8他倡導以自然的方式來培養自然人,“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1]9。
從這個角度出發,班主任作為培養自然人的“人”,要充分發揮教育實施主體的主導作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協同育人”的德育理念,肯定了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美國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必須和家庭聯系,才能使教育對象受控于教育圈內,按個性發展塑造成理想的人才。”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沒有家庭的協助教育,學校教育是辦不下去的。”[3]班主任應致力于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協同交互,構建兒童成長的時空維度,讓兒童在自然的成長狀態中卷入并豐盈自身的生命。
家校協同育人的方式歷經了不少探索,家長學校的開辦、家委會制度的設置、班級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的成立等,都是被實踐檢驗過的有效途徑。肖老師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善于整合家庭教育資源,打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成長時空,以一本“漂流日記”撬動班集體建設。通過“漂流日記”,家校實現了有效溝通,與此同時,兒童也被深度卷入,展示了內心。借此東風,肖老師走進了兒童的內心世界,了解了兒童的自然需求,順利解決了兒童入學適應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龐國輝.自然即藝術:自然主義教育學的三種歷史形態及其追求[J].教育學報,2020,16(02):28-38.
[3]胡然. 建設書香班級 凝聚家校育人合力——以初中“魔法閱讀”活動為例[J].現代教學,2021(1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