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檔案·
孫建順,江蘇省常州市孟河實驗小學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常州市教育領軍人才,常州市十佳鄉村教師,常州市優秀共產黨員,常州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江蘇省第五期、第六期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主持人,常州市第三批、第四批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常州市特級教師支持鄉村教師牽手行動導師,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督導專家;主持省級課題4項,出版專著3部,在《上海教育科研》《教學與管理》《中國學校體育》《體育教學》等雜志發表論文180余篇。
【關鍵詞】閱讀;育人觀;課堂教學;教育主張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2-0067-04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諸如此類強調閱讀重要性的名人名言還有很多,而我也在閱讀中實現了專業發展。近年來,我在省級及以上期刊發表了180余篇文章,投稿不可能百發百中,所以被退回的文章自然很多。那我究竟寫了多少篇文章呢?其實,我沒有統計過。但每寫一篇論文,我都要閱讀許多相關文獻。我說這些,只是為了說明一件事:閱讀已經融入我的生命,閱讀讓我贏得很多珍貴的機會。
一、閱讀+育人,讓我轉型育人方式
19歲的我,中師畢業后進入常州西北邊的一所村小工作,教數學和體育。這所村小只有7名教師,由于我是“科班出身”,不管遇到什么事,校長和同事總喜歡找我商量,儼然把我當成了“專家”。那時的我,坦然享受著這份獨寵,繼續著我的閱讀生活,但那時的閱讀范圍局限在小說、散文等方面,而將教育理論書籍束之高閣。直到2004年,學校推薦我申報“常州市教學能手”,我的閱讀方向才有了轉變。常州作為全國新課改的先行區,將新課改相關理論作為教師晉級理論考試的必考內容。由于缺少教育理論的積淀,突然學習新理念、升級新理論,著實費時又費腦,因為新的理論體系難以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為了應付考試,我不得不沖了咖啡,將閱讀任務單貼在案頭醒目處,逼著自己挑燈夜讀各種和新課改相關的書籍,尤其是朱慕菊主編的《走進新課程》一書。在一遍又一遍的閱讀中,我慢慢地理解新理念,細細地品味新理論,嘗試用新的理論去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小煩惱”。
一年一度的鎮長跑比賽,最讓我頭疼。為了激發學生的運動激情,我親自上陣,陪著學生一起練習長跑,但最終收效甚微,這讓我開始了反思。村小大課間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學生人數多而活動空間少,學生等待時間多而活動時間少,學生需要多而活動器材少。針對這種現象,我廣泛征求意見,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學生不受場地和器材的限制,進行自由跑步。為了方便管理,我將“運動特長生”安排在田徑場上跑步,每天跑步5圈,共計1000米。其他人看著這些“自由跑步”的同學,眼里充滿了羨慕。但幾天后,學生們便覺得乏味,不肯再跑了。《走進新課程》一書給予我靈感: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長時間的單調刺激很容易引起生理、心理疲勞。于是,我不斷豐富運動內容,如計時跑(在限定時間內跑完規定路程,不達標的學生淘汰出局)、跑圖形(用標志物擺出各種圖案,學生繞著圖形的邊沿跑)等,以激發他們的運動熱情。一年一度的冬季運動會到了,運動場上,愉悅、興奮、自信等表情寫在每個運動員的臉上。
之后,我撰寫成《考核:從困境到動力——考核方式改革的敘事研究》一文并成功發表,這是我的處女作。這個故事發生在10多年前,那時的課改才剛剛起步,我卻擁有新課改的前沿理念,皆源于我所閱讀的《走進新課程》這本書。長期閱讀,讓我的育人方式實現了轉型——從只關注知識傳授,升級到學科育人。以此為契機,我把遇到的每一個“困難點”,當成我新的“生長點”,并將這些想法凝練成文字,然后投稿發表。這讓我在育人領域發出了“獨特的聲音”。
二、閱讀+教學,讓我建構課堂范式
很多教師都認為體育課難上,因為體育課是在全開放的戶外進行,學生的基礎差異大,動態生成多,課堂充滿著未知與挑戰。為了上好體育課,我既學兒童心理學,又學教材教法,還精心設計教案與課件,力求運用樸實的教學方式,打造靈動的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實現身心的和諧發展。
近年來,我執教了60余節區級及以上公開課,曾獲常州市評優課一等獎,多次受邀赴上海、包頭、長沙、寧波、西安、青島等地開展示范教學活動或專題講座。課堂教學中,我努力抓住本真,超越教材、超越預設、超越學生,開放結構,重視互動,以張揚學生的個性,生成教學的精彩。江蘇省特級教師王渺一這樣評價我:“孫建順對他的體育課充滿了敬畏之情,他把課上得充滿了文化的意味和深度,用無窮的魅力緊緊吸引著學生不愿意下課。”這幾年,讓我滿意的,不是獲得了很多公開課證書,而是為了執教這些公開課所擁有的各種磨課經歷。因為每磨一次課,我的教學設計與學情越來越近,教學特色與我追求的“樸實·靈動·和諧”的教學風格漸漸接近。
“立足課堂,多維反思”,這是我堅持的磨課原則。為了執教常州市同課異構活動的《立定跳遠》一課,我一遍又一遍地磨課,形成了課堂教學各個維度的感悟。上完課,我將教案整理成論文《妙用彩繩趣學立定跳遠》,發表在《體育教學》上。以這節課為例,我還撰寫了《例析學習目標具體化評價》《例談器材使用的幾個問題》《體育教學高效講解六結合案例與分析》等文章。一位身處農村偏遠地區的老師觀課后這樣評價:“一直受孫老師的教學風格的熏陶。他的教學語言自然,師生關系和諧,教學手段新穎多樣,特別是在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利用資源方面很有教學智慧。”同行的認可,讓我多了一份學習的動力。
不斷地閱讀與實踐,讓我的課堂教學也逐漸提檔升級。剛入職時的課堂教學,是1.0版本,那時只關注動作教學。后來通過閱讀,升級為2.0版本,因為我除了關注動作教學,還更多地研究學情,追求貼近學情的動作教學。現在又升級為3.0版本,即“育人+教學”,我試圖通過潤心、礪行、創境、啟思和導法等教學法,讓學生在體育文化中樹立正確目標,在運動項目中培養堅韌毅力,在歸因分析中養成逆境思維,在方法指導中釋放心理壓力。目前,我已初步形成了以“激趣引學、自主探索、合作解難、個性評價”為基本環節的“自主合作教學范式”,而“樸實·靈動·和諧”的課堂教學風格也日趨成形。
三、閱讀+筆耕,讓我形成思維模式
閱讀是快速獲取間接教育經驗的有效途徑。閱讀專業期刊,其實質就是與專家和名師進行間接交流和學習。專家和名師往往站在理論的前沿,或在較為深刻的實踐層面上解讀教育教學問題,通過與專家或名師“對話”,可以激發我們的寫作靈感。閱讀其他領域的書籍,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而寬闊的眼界將為靈感的到來開拓更寬的道路。
只讀不思,或者只讀不寫,都不是完整的閱讀,閱讀還需要與反思相結合。這些年來,我堅持將閱讀與研究相結合,將閱讀與專題相結合,將閱讀與反思相結合,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將閱讀與批判相結合。細讀了里爾登的《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一書,我被規劃思想“撞了一下腰”,一篇題為“成長規劃,讓教師的專業發展更給力”的文章發表于2012年2月的《中國學校體育》上,繼而撰寫的《學校體育發展規劃難點之破解》一文又被該雜志錄用;研讀林樂波的《教育心理效應解密》一書,我被神奇的心理效應“洗了一下腦”,據此撰寫的《例析心理效應在體育教研組管理中的運用》和《學生評價中的負效應與對策》兩篇文章都在《中國學校體育》上發表;品讀《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上刊登的有關武術教學策略的系列文章獲得靈感,抓住已刊登策略,補充自己新的見解,《武術教學基本功激趣九妙招》一文最終得以發表。
“帶著煩惱來閱讀”是我閱讀時堅持的一項原則。煩惱源于實踐,我喜歡將煩惱轉變成課題,通過閱讀來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通過課題研究來佐證閱讀獲得的靈感。近年來,我先后主持4項省級課題、3項市級課題。其中,省級課題“基于SPARK理念改善小學生體育行為習慣的研究”獲得原省教育規劃辦彭鋼主任“選題新,研究實,成果多”的評價,也在課題評估時獲得稀有的“優秀級”,研究成果獲2020年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
除課題之外,我還出版《科研路上的跋涉者》《體育游戲的創編與案例》《個性化體育教學策略》3部專著,參編江蘇省教育廳主編的《江蘇省中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一書。
早期閱讀,我主要是向他人學習,學習先進的方法,然后運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現在的閱讀,變成檢驗與挑戰。每拿到一本雜志,我會先看目錄,找到感興趣的文章標題,在閱讀正文前,我會進行換位思考:如果我寫,我會怎么寫?寫哪些內容與策略?思考完畢,我才打開文章細看,如果發現我的想法比他人文章更深刻,我就會動筆寫下來并投稿。如果發現人家策略更優,我會將其應用于實踐中,用實踐檢驗與拓展,待發現其中不足之處再進行思考,形成文章。
近年來,《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共刊登了我55篇論文,聘任我擔任該雜志《教師教研》欄目的外審專家。這樣的經歷與需要,倒逼著我學習更多的參考文獻著錄方法,也開始接觸更多的概念、術語。就這樣,我一邊閱讀,一邊研究,形成了“問題+閱讀+實踐+反思”的思維模式,這讓我在學科教研之路上越走越自信。
四、閱讀+輻射,讓我凝練教育主張
一直以來,我對教研組建設、名師培養、團隊建設等話題關注較多,所以在2012年常州市名師工作室換屆競聘時,我撰寫了方案,以唯一一個市級學科帶頭人的身份,僥幸當選了領銜人。那時的我,舉步維艱——一位年輕的學科帶頭人,竟然要帶領10位青年教師走向專業發展,真的沒有底氣。好在我們選擇了閱讀這一正確的途徑,變著法兒開展各類閱讀,如“閱讀+分享”“閱讀+沙龍”“閱讀+辯論”“閱讀+報告”“閱讀+反思”“閱讀+寫作”“閱讀+修改”“閱讀+研究”等。我們一起讀文學名著,讀教育專著,讀教育期刊,談笑教海,激揚文字。
在我領銜常州市體育名師工作室的三年里,10位成員共在省級期刊發表論文90多篇,所有成員“五級梯隊”專業稱號提升一級,張小瑜、范德舉、何宇亮、徐濤、張崴等5位教師獲全國教師基本功或評優課一等獎,工作室中期評估獲市級優秀級,終期評估獲得良好級,工作室研究成果《個性化體育教學策略》獲得市級優秀成果獎。在常州市第六屆特級教師后備人才推評活動中,工作室成員李源、蔣小春喜獲提名。在擔任江蘇省第五期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主持人期間,我主持省級課題2項,站內學員共發表論文49篇,呂娟、范奕婷兩位教師的論文在省培育站優秀論文評選中均獲一等獎。同時,由我領銜的常州市新北區優秀教師培育室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80%的成員專業稱號有了提升,我也因此被新北區教育局評為“優秀教師培育室先進領銜人”。除此之外,我還努力發揮專業示范與輻射作用,開展“常州市特級教師支持鄉村教師牽手行動”,連續4年都獲市級優秀獎。現在,我又擔任江蘇省第六期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主持人,開始了新的征程。
在廣泛、深度閱讀后,我不斷凝練思想,形成了“童心育體”的教育主張。所謂“童心育體”,就是體育教師應該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既要教給他們體育健康基礎知識和基本身體運動技術,發展他們的技能與體能,也要站在學科育人的高度,培養他們良好的體育道德與體育品格,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學思想。其中,兒童立場是基礎,身體練習是載體,學科育人是目標。
這些年來,我的崗位經常調整,職務也不斷變化,但變的是崗位,變的是職務,不變的是基于問題的探索方式,不變的還有對閱讀的敬畏與感恩。所有的榮譽與感悟,都是閱讀給予我的饋贈。
李希貴說:“我真正的學習生活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生命因讀書而充實,人生因讀書而精彩。一路走來,閱讀讓我收獲了思想,收獲了自信,收獲了精彩,也收獲了更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會激勵著我繼續閱讀,修煉自己,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