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曬課”(Share Course)是在教學開放性不斷深化的情況下,逐步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視頻展示的形式。我國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師在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分享課程,一方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學習與借鑒的課程服務,另一方面也是對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庫的一種完善。“曬課”給我們留下的豐富教學資源,針對性強,也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關鍵詞】曬課;教學資源;歷史;成長;視頻教學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22-0058-04
【作者簡介】戈文杰,江蘇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學(江蘇徐州,221200)教師,一級教師,徐州市“青年良師”。
目前,對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的研究很多,但已有研究多數是從如何更好地建設與維護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庫的角度展開,或是從教學資源的設計和開發角度進行闡述,對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的“曬課”活動進行專門并且系統的研究還非常少。“曬課”是英文“Share Course”的諧音,其內涵也與諧音相同,意為分享課程。“曬課”是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發展而逐步應用于教育領域的新生事物。對“曬課”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推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先學后教”的教學改革,對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與學科教學的結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一、“曬課”的功能
1.剖析自我,專業發展。
“曬課”可以讓授課教師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以更加全面的視角,重新審視、分析自己的授課過程。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觀察到自己的教態、語言組織、板書、提問等教學情況,課堂上的所有細節教師都可以盡收眼底,從而審視自己教學的得與失,研究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看到自己的不完美與待改進之處,找出進一步突破自己的方法與途徑。教師以評議者的身份回過頭來看自己的教學組織情況,會比其他評議者更關注細節,在回看的過程中嘗試找出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方案。教師對課堂的整體情況進行反思,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評議自己的課堂,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安排、演示文稿、電子白板的使用情況、教學過程的緊密度與流暢性、語言表述的科學性等方面進行審視,在和其他教師上傳的教學視頻進行比較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發現自己的亮點,又能找到自己的欠缺,使課堂改進成為現實,對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大有好處。可以說,“曬課”的形式不僅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也讓我們看到了教師自我批判與自我否定的勇氣。教師還可以通過各級各類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學習到更多優秀教師的授課視頻,找到自己與優質課的差距,改變視角,并想辦法彌補自己的不足。由此可見,“曬課”也是激發教師內生智慧的一種有效途徑。
2.展示交流,相互借鑒。
傳統的賽課模式下,學校之間不同學科的教師交流溝通渠道較少。總體來說,教師缺乏可供他們進行交流溝通的平臺與機制。全國各地都會進行賽課活動,還會推薦獲獎教師在上級平臺進行比賽。如此一來,教師需要重復上課,導致重復勞動,而“曬課”可以解決以上問題,利用網絡搭建教學展示交流平臺,做到資源共享,既讓全國各地各學科的教師都可以觀摩到自己想要學習的課程,又能克服教師重復勞動的弊端,耗費時間也相對較少。教師在自己的學校進行錄課再上傳至平臺,也節省了集中授課與比賽的經費和時間。
除此之外,“曬課”還讓各級各類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成為一種網絡教育資源庫,為提升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資源保障。一堂完整的“曬課”基本需要包括課堂教學過程的教學實錄、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演示文稿、教學設計、隨堂練習等基本要素,以便其他教師在網絡上學習的時候有一整套完整的教學設計可供借鑒。
3.借力攻堅,實現優化。
“曬課”可以提高教師對教材的研究熱情。一線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執行主體,“曬課”方式讓教師的教學活動與教材研究融為一體,讓教師在研究中探索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深化研究,真正將科研落到實處。
不僅如此,“曬課”還可以提高教師對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廣度和深度。由于“曬課”契合教育現代化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平時最基礎的課堂教學設計之外,還需要掌握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各類現代化技術,比如安裝軟件、下載資源、制作演示文稿與微課、轉碼上傳、電子白板與實物展示臺的使用、視頻剪輯等。這些現代化技術都是提高教師教學效率的得力助手。通過它們,可以讓教學內容更加直觀,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所以,“曬課”可以在日常教學中通過耳濡目染的互動方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4.掌握技術,資源共享。
在信息化發展的大環境下,教師需要不斷增強自身信息化水平。傳統教學模式下,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大多是專職的信息技術教師,其他學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使用的熟練程度往往不夠,而“曬課”可以促進各學科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掌握和使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逐漸適應并接受這一形式。
由于“曬課”的參與度高,課程內容豐富,數量充足,各個版本教材的內容,都能夠在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搜索到優質課程,這是信息化帶給教師的便利之處。
二、“曬課”的推廣路徑建議
鑒于“曬課”對教育教學活動的益處,我們應當努力讓更多的教師感受這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優越作用。但作為新生事物,“曬課”的推廣過程還應不斷完善,筆者認為可按照如下路徑逐層推進。
1.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研討。
作為教師,在“曬課”過程中,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教師在教授不同內容時,由于自身的知識構成與熟練程度,授課的水平也會呈現一定的個別差異,所以在“曬課”的推廣過程中,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當注意選擇自己更加擅長的章節。
2.教學方案的改進與創新。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筆者認為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思考怎樣更好地促進歷史教學。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教授的是相對固定的歷史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并不能真正地“學進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因此,怎樣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案,真正地促進學生自身的成長,將教學的價值發揮出來,這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著重研究的問題。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東漢的興衰”是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中的一個知識點,在教材中占比不大,教學過程中也較容易被簡單帶過甚至忽略。筆者對教學方案進行了改進,補充西漢、東漢之間新朝建立者王莽的相關史實,以王莽的“多面性”闡釋東漢建立的背景,將相應史料圖片、視頻引入教學內容。在對“光武中興”的突破中,通過漢光武帝劉秀的治國舉措,讓學生理解“治世”出現的原因。但劉秀在清查土地時,面臨豪強地主勢力,也有自己的無奈,由此讓學生在思維的撞擊中理解“光武中興”的多面性。同樣,東漢中后期也存在多面性,既有“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黑暗與悲涼,又有張儉、杜根這樣挺身而出、不顧生死,以天下為己任的堅持與抗爭,進而在課堂的最后向學生提出拓展性提問:何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治世”之道?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適當點撥,提示學生通過分析王莽和劉秀的措施,總結面對同樣問題,不同的措施帶來的興衰殊途,感悟“治世”之道。學生通過協作與交流,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個體,有了更為自主的地位。在師生的互動與學生的合作中,學生以視、聽手段獲取教學信息,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節課經過教學方案的改進和創新,在“曬”出后,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也帶來了筆者所在地區對于教材深挖、創新教學方案的熱潮。
3.教學資源的準備與整合。
在“曬課”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與教學需求相匹配的教學資源,優化配置被挖掘出的資源,以適應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基本情況。比如,抽象思維更好的學生偏愛以文字表述為主,觀察能力較強的學生更傾向于可視性的媒體方式。在歷史教學中也應如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為了使用多媒體展示信息、輔助教學去打破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在準備教學資源的時候,歷史教師應綜合考慮現實狀況,做到教材知識與課外教學資源結合、文字史料與圖片、視頻結合,注重讓學生在對學習資源的理解與把握中,將接收信息與主動思考相結合,并注意及時改變課堂中使用的多媒體方式,在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與教學內容時進行靈活轉換,以促進教學資源的更好整合。
4.教學過程的錄制與完善。
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是優勢資源的匯集點。為提高整體水平,各級各類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勢必會控制每位注冊教師一個時間段內上傳課程的數量,或是以提升上傳門檻的方法予以調控。當教師的視頻傳數量受到限制的時候,他們就更加專注于將要上傳的教學視頻的質量,力爭做成“精品”。當每位教師都努力提高自己教學視頻質量的同時,整個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課程質量也就相應提高了。這也不失為一個促進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好方法。
不過,提高質量不等同于表演。教師不應該重復多次錄課達到好的效果,而應在前期的準備階段完善課程,爭取不讓學生“燙冷飯”。畢竟,“曬課”的目的不是為了評獎,而是為了促進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水平,我們不應該舍本逐末。作為教師,學生的成長才是我們最應當關注的。
5.教學信息的傳遞與交流。
“曬課”,實際上也是傳遞教學信息的過程。在“曬”的過程中,專家、教師、學生相互之間都能通過平臺數據了解彼此的信息,實現教學相長。比如專家評價,可以讓教師獲得深層次的、自己發現不了的教學信息。當然,這需要各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付出更辛勤的努力,在每個級別的優質課評選出來之后,平臺的維護者需要聘請各類專家,比如教學方面、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專家登錄評價平臺,對評選出的優質課程進行點評,對課程資源進行綜合的評價。專家的點評往往可以從普通教師看不到的角度、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點評,這種方式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加快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步伐。另外,來自同事與學生的評價也至關重要,通過同事與學生的評價,可以讓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形成第一手的認識。“曬課”的過程,不僅是教師把自己的教學信息傳遞給他人的過程,也是一個通過傳遞交流,讓授課教師了解更多對自己有幫助的教學信息的過程。
除了按照上述路徑穩步推進“曬課”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獎勵機制與考核機制調動教師“曬課”積極性。當然,對任何一項新事物的探究都不能僅僅局限于理論研究的展望水平,而是要落到實際教學中去。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突破了原本利用教材進行面對面授課的教學方式,豐富了教學手段,有利于優化課堂氛圍,為更加高效的課堂貢獻力量。
“曬課”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雖然我們不可能把日常教學的每一節課都“曬”到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但我們可以用“曬課”的態度對待日常的本職工作,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節課。
【參考文獻】
[1]楊然.高中歷史網絡教學資源建設[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2]李海宇.微課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初探[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3]陳琳.智慧教育創新實踐的價值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4):15-19.
[4]戴曉華,陳琳.我國中小學微課發展現狀及其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9):78-83,119.
[5]杜明峰,范國睿.普通高中教育現代化發展指標的價值選擇與建構思路[J].教育發展研究,2015,35(1):71-75.
[6]董京峰.發達國家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對我國的啟示[J].中小學電教,2006(9):70-72.
[7]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31(4):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