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濤 呂堂滿 陳萌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方案》全文共10處提到“產教融合”,產教融合貫穿職業教育改革全過程;《方案》同時明確,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職業院校要按照國家教學標準和規定職責完成教學任務和職業技能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作為與普通教育不同類型的教育,要主動服務區域經濟和行業需求,要及時根據新產業、新業態調整專業設置。當前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不斷出現新的崗位和專業。在開設新專業時,容易出現人才需求論證不充分、教學資源及教學團隊不足以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等問題,導致專業發展停滯不前,招生規模萎縮甚至停止招生。
因此,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新專業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課題。
一、當前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培訓能力不足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全面建成。但是長期以來,以追求學歷為主的職業學校教育,與追求資格為主的職業培訓這兩者之間的分離,導致本應成為一個整體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卻長期呈現為一種“瘸行”狀態。[1]當前職業院校大多數專業建設的重心放在學歷教育,職業培訓能力普遍偏弱,專業面向行業企業和社會開展職業培訓的人次每年達不到本專業在校生人數的2倍。在職業院校中,普遍存在重學歷教育、輕職業培訓的情況,個別院校還比較淺層次地將職業培訓作為獲取收入的一種方式,認為學歷教育才是主責主業,而忽視了職業培訓的地位和作用,未能將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提升到同等高度來思考和謀劃。[2]
(二)產教融合深度不夠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但總體而言,產教融合教育決策模式主要沿襲單向度的政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利益相關主體,如產業、高校對于政策制定過程的參與,忽視產教融合政策對產業、高校需要的回應性。[3]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對企業方來說,其生產與發展過程以盈利為目的,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其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不高。對學校方來說,學校需要按照教育部門的相關標準和要求進行人才培養,在招生條件、課程設置、實習時間、學生管理等方面難以完全滿足企業需求。種種原因,造成目前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流于形式,或者是兩個主體的簡單相加,并沒有進行深度融合。[4]
二、新專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思路
(一)以“培訓先行”為基本路徑
育訓并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有多種不同路徑。常規的做法是,依托相對成熟專業的學歷教育能力,逐步建設職業培訓能力,最終達到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協同發展的狀態。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在落實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方面取得重要成效,相關經驗做法值得借鑒。
對于新專業,本研究提出了“培訓先行”的理念,即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先從在職培訓、合作辦班做起,借此充分了解行業需求,并完成課程體系、教學資源、教學團隊等方面的初步積累和建設;之后,經評估條件成熟再開設新專業。此路徑可以大大降低開設新專業的風險,提高專業建設成效,有效保障專業設置和產業鏈需求的精準對接。
(二)將“產教融合”貫穿始終
產教融合最早是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但到今天,產教融合已經成為職業院校內涵發展的理念和范式,是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企業發揮職業教育主體作用的有效途徑,是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結合點。[5]
產教融合的深度決定了職業教育新專業建設的成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在職業院校辦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新專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過程中,必須將產教融合貫穿始終,必須將企業作為辦學主體予以充分彰顯。本研究通過校企合作雙主體辦學,實踐“先培訓企業員工,再選拔相近專業學生組成企業訂單班,然后新開設新專業校企協同育人”的路徑,有效解決目前職業教育普遍存在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貫徹不夠深入、落實路徑不夠清晰等問題。
三、航空油料新專業建設實踐
(一)航空油料專業現狀
本研究以我校(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航空油料專業為例,實踐“培訓先行”理念,構建新專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航油保障是民航產業鏈的重要一環,當前隨著民航強國建設的快速推進,航油事業正處于歷史最好時期,中國航空油料有限責任公司等世界一流航油企業對飛機加油、油料儲運、油料特種設備維修等崗位有持續穩定的人才需求。但目前國內有“航空油料”專業招生備案的高職院校僅有3所,2019年實際招生的只有1所(非民航直屬院校)。職業院校所培養的航油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其數量和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行業需求。截至2019年12月,我校共開設23個專業(28個專業方向),覆蓋了機務維修、航空服務、機場運行等產業鏈的關鍵崗位,但航空油料保障環節的專業尚空白。項目研究在已有航油基層管理者培訓和校企合辦“航油班”的基礎上,新開設航空油料專業,構建完整的航空油料教育和培訓體系,進一步拓展學校服務行業的能力范圍。
(二)校企合作辦學的體制機制建設
本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學校與企業(中國航空油料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校企雙主體合作辦學,以“先職業培訓后學歷教育”為基本路徑構建航空油料教育和培訓體系,并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貫穿體系建設全過程。校企雙方在充分溝通、友好協商的基礎上,成立航空油料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作為校企共建專業的核心體制機制。航空油料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是本專業建設指導、顧問、咨詢的專門機構,由校企雙方領導、專家擔任委員。
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主要職責包括:(1)定期開展專業咨詢研討,研究討論本專業在行業和地方經濟中的新發展、新動向、新課題;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踐教學、頂崗實習等提出意見和建議,研究改進措施。(2)為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教學標準、編制專業課程標準等提供指導性意見、建議。(3)提供校外實習場所,推薦企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課程教學。(4)指導本專業制訂自編教材規劃,負責自編教材的編審和評價工作,對教材的選用提出意見和建議。(5)為本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提出指導意見和建議,指導下企業實習鍛煉的新教師。(6)對本專業研究課題進行立項推薦、審議和指導;按照規定程序,參與教學和科研成果的評審、驗收和鑒定工作。(7)為新生開展入學專業教育。(8)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及就業指導,協助企業接受合格畢業生;反饋畢業生就業情況,對人才培養提出意見和建議。(9)與本專業教師聯合申報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教學成果獎等項目或獎勵。(10)推動校企資源融合,建設集生產、實訓于一體的綜合型職業培訓基地、實踐教學基地。
(三)航空油料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
該體系主要由航空油料特有工種的職業資格培訓和航空油料專業學歷教育兩部分組成。其中,學歷教育部分先實踐校企合作“2+1”訂單培養模式,再逐步過渡至基于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的航空油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航空油料特有工種職業資格培訓
我校與中國航空油料有限公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良好的合作基礎。學校從1981年至1997年開辦航空油料專業(中專),所培養畢業生大多數進入中國航空油料有限公司。2014年起學校與企業合作,為企業全國各分公司的一線骨干開展基層管理者培訓,培訓內容包括:企業管理、機場業務、航油業務、課外實踐、行業交流、油品質量控制和操作、計量統計等。
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礎之上,校企雙方開始建立航空油料特有工種職業資格培訓體系。航空油料特有工種包括油料儲運、油料計量、油料化驗、飛機加油、電氣儀表、特種設備維修六大工種。以人社部頒布的《航空油料飛機加油員國家職業標準》等標準為參考,以航空油料特有工種職業資格考試大綱為依據,開發培訓課程,制作教學課件、教材、視頻、動畫、題庫等資源,并形成了職業資格培訓和鑒定的實施方案。
2.航空油料校企合作“2+1”訂單培養模式
2019年6月,我校與中國航空油料有限責任公司簽訂《航空油料特有工種校企聯合人才培養協議》,實施航空油料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從2019年9月起,招收三屆“航油班”學生,采取“2+1”學制培養企業急需的航空油料技術技能人才。目前,首期45名“航油班”學生經過4個月的在校理論培訓和3個月的企業頂崗實習,除一人自愿退出,一人實習不合格外,其余43人全部順利入職中國航空油料有限責任公司,就業率達95.6%。
此學歷教育模式在全校范圍從大二學生中選拔在校生,組成企業冠名的訂單班。學生前兩年在原專業學習,最后一年進入訂單班學習航空油料專業核心課程。其中,第一學期以理論課程為主,全部課程由企業安排在職員工作為兼職教師來學校講授;第二學期為實踐教學,在企業生產崗位上完成訓練。此階段項目研究和實踐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課程體系、積累教學資源,并組建教學團隊,形成此培養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
3.基于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的航空油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2年左右“2+1”模式摸索,開設航空油料專業,進入基于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的航空油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此模式為常規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3年時間內制定專業課程的教學計劃,可以避免“2+1”模式只有1年專業課程學習時間導致專業基礎課開設不足的弊端。此階段項目研究和實踐的主要任務是優化課程體系,進行課程和教學資源建設,打造專兼職結合的結構化教學團隊,形成此培養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校企合作訂單班的基礎上,經專家論證,2020年我校開設了普通3年制的高職航空油料專業,并開始面向全國招生,開始了基于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的航空油料專業人才培養。2023年首屆航空油料專業畢業生將與第三屆訂單班畢業生無縫對接,完成由“2+1”模式向普通3年制模式的過渡。
四、總結
推動職業院校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協同發展,落實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黨和國家對新時代職業院校提出的新要求。本研究按照先職業培訓后學歷教育的思路,分兩步走建立起完整的航空油料教育和培訓體系,補齊了學校在航油保障環節人才培養的短板。
本研究成果“航院聯手中國航油,首建高職航空油料專業”作為典型案例入選《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1)》。“培訓先行”的新專業建設思路和路徑,為職業院校開設新專業,尤其開設人才需求穩定但就業面窄的“小眾”專業提供了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姜大源.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現狀、愿景與當務[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4):25-33.
[2]馮遠洪.高職院校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法定職責落地的路徑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9):33-38
[3]沈潔,徐守坤,謝雯.我國高等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邏輯理路、實施困境與路徑突破[J].高教探索,2021(07):11-18.
[4]黃春艷.“雙高計劃”背景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機械職業教育,2021(02):29-34+59.
[5]劉常興,劉源.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及推進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21):20-23.
[基金項目:2021年民航局教育人才類項目“基于產教融合、培訓先行理念的高職航空油料新專業建設”(MHRC202109)、2019年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基于產教融合、培訓先行理念的航空油料教育培訓體系研究與實踐”(JG201901)。]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