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端堅


自國家提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后,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科學構建合理的人才隊伍,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尤為重要。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國務院到地方學校都在努力探索和實踐。這意味著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傳統走向創新,從學校單獨培養走向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從閉門造車走向市場需求。
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有些中職學校也嘗試開展類似訂單式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相應的調查,了解現已有學校開展學徒制人才培養但經驗不足。目前如何利用已有的經驗優勢,更有條件地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試點工作?如何讓中職學校的畢業生能夠實現零距離、無縫對接企業,能夠成為可以直接上崗的專技人才?這些都是我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一、校企精準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背景
(一)滿足企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求
在我國經濟發達的粵港澳大灣區,由于企業的轉型升級,帶動人才的轉型升級非常明顯,勞動力需求主要傾向于勞動技能型人才,與以往相比,該部分勞動力需求量變化巨大。
企業員工技術技能提升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培訓;二是學歷教育。但企業缺少具備專業培訓能力的師資,需付出較高的培訓成本。若進行學歷教育,員工則需要脫離工作崗位,對工作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現代學徒制”具備將培訓與學歷教育兩者有機結合的特點,能夠實現校企資源有效融合,把學徒的發展與崗位的提升結合在一起,在崗位中培訓、成才、提升學歷。這能夠很好地解決企業技術人才的選拔、培育、任用、挽留等問題。
(二)校企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的需求
中職電子專業學生從一名合格的畢業生變成一名合格的企業員工必須經歷崗前的系統培訓。但目前面臨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學校的電子專業教學內容、設備和實訓內容與生產服務于第一線所應用的最新技術、最新工藝相比,學校的更新換代慢;另一方面,學校電子專業教師的技能水平因受到所處的工作環境影響,相對來說,會稍微滯后于生產一線的技術專家、操作能手。只有通過校企合作、產教深度融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實崗”就是企業的實際崗位,通過實崗精神培養,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上崗,實現零距離、無縫對接企業,能夠成為直接上崗的專技人才。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二、校企精準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意義
(一)豐富中職院校“現代學徒制”的學術價值
本文是中職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精準探索與實踐,完善和豐富中職教育培養目標的理論內涵,進一步明確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途徑、策略和方法;通過新時期電子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研究,為中職電子專業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可借鑒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為粵港澳大灣區中職學校提供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為粵港澳大灣區其他中職學校電子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經驗與模式,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對技能型人才的精準需求,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輸送合格人才。
(三)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校企合作,精準對接多維度需求
1.精準創新中職學校電子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本課題有助于探索更佳的人才培養途徑和方法,有利于學校電子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拓寬就業渠道,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人才,為社會經濟轉型升級建立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2.精準提升教師綜合能力
電子專業教師在參與課題研究、理論學習培訓及專家引領培養過程中,更新了教育理念,轉變了教學觀念,科研意識不斷增強,科研水平不斷提高,教師的企業實踐能力不斷提升,同時還豐富了教師的一體化教學資源,為打造一支學習型、科研型、雙師型教師隊伍奠定基礎。“雙師”是指在學校給學生上課的教師和在企業中給學生傳授技能的師傅,“實崗雙師”就是根據企業實際崗位的要求來制定教學內容,并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來完成教學的一種方式。
3.精準提高學生就業技能
“實崗”,指的就是企業實際的崗位,通過實崗精神培養,讓電子專業學生畢業后直接可以上崗,減少畢業后的崗前培訓,將有助于提高中職電子專業畢業生就業對口率,強化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實現零距離、無縫對接企業,能夠成為直接上崗的專技人才。
三、校企精準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定位
(一)探索新模式
通過學校和企業組成育人共同體,探索出以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基礎的新育人模式。制定相關標準,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者共同發展,互利共贏。
實踐方案的內容有: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過程的安排、人才評價的標準以及學習管理的制度等。
(二)開發培訓教材
以電子專業為載體,開發學徒制培養的相關崗位的培訓教材,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制定雙向互動課程方案。學生實習和校企合作實踐表明,不同的專業成長規劃和發展途徑是不同的。針對電子專業特性,根據行業標準,結合合作企業需求及崗位特點,基于電子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探索并制定雙向互動的電子專業校本課程和企業課程崗位成長方案。
(三)制定相關標準
學校與合作企業、行業協會共同努力,制定相關標準,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職教發展,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制定合作企業的選擇標準,通過對中山市智能制造協會、電子行業領頭企業進行調研,以及對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核心區域的企業行業走訪等途徑,選擇行業內優質企業合作,制定“合作企業選擇標準”。
(四)改革人才評價體系
結合學生在企業的實踐表現,結合企業人才考核和晉升標準,改革傳統的人才評價體系。通過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電子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包括學校考核及企業考核,并配備科學的動態立體監管機制,為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四、實施過程
(一)創新構建項目框架
結合當今中職教育人才培養需求,從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構建后的項目框架圖如圖1所示。
(二)制定實施方案,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
根據項目框架,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分工,完成各項工作。按照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工作流程進行人才培養(見表1)。
(三)教師立體學習交流
1.專家授課學習
邀請專家為電子專業教師進行“現代學徒制”國家政策和法規等層面的培訓,進一步讓電子專業教師掌握有關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
2.組織交流學習
組織骨干人員到省內外各兄弟學校或企業一線學習交流。如到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成功的“百果園學院”現代學徒制班的經驗;到中山市泰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中山湯石照明有限公司等聽取行業專家對人才培養和需求的真知灼見,完善研究工作。
3.組員分散學習
采取分散學習形式,電子專業教師分批下廠跟崗學習(至少一個月),了解學徒制學生實習培訓情況,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技能水平,達到對學徒制學生的監督與管理目的。
(四)企業行業調查研究
依托學校專業委員會對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企業的“現代學徒制”合作意愿及用人情況開展問卷調查,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及動態,如中山市泰然公司、中山湯石公司等。
(五)學生實習實踐與畢業生跟蹤調查
我校電子專業學生在學徒制培養實施進程中,學生在校內采用小班化實訓教學,在校外采用“1+6”螺旋提升的形式開展。對我校電子專業近三年的畢業生設計科學、合理的調查問卷,開展“跟蹤調查”。通過數據分析,及時調整我們電子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實施方案,從而更好地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圖2為校外采用“1+6”螺旋提升的形式示意圖。
五、預期效益
(一)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創新
本著以提高電子專業學生技能水平為目標,我校電子專業嚴格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實行校企精準對接:認真踐行“五個對接”,實施企業班組化管理模式。每位學生認真學習文化課程+掌握專業基本技能,確保學生掌握實習崗位所需的技能。圖3為校內采用“四位一體”的提升形式示意圖。
根據制定的育人目標,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編寫具有鮮明職業特色的高質量及適用于教學的培訓教材。按照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的要求和標準,制定崗位的實習考核標準。由行業、企業、學校三方一起制定實習計劃與實習大綱。
(二)提高電子專業師資隊伍專業水平
通過對教師實施全員培訓、集中專題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素養。通過教師在企業掛職,企業管理人員在學校掛職的“雙向掛職”策略,幫助雙方技術融合,提高雙方的技術研發水平。同時建立健全的績效考核制度,給予優秀的實習指導教師和師傅獎勵。
(三)促進評價模式改革,建立多元考核辦法
學校方面:制定一體化教學考核方案及學生學習情況登記表。
企業方面:制定實習生學習情況登記表、教師評價記錄表、師傅評價登記表、企業主管評價登記表等。
優化第三方評價機制:由企業和第三方機構對實習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實現“學生有技能,每人有特長”的人才培養目標。
(四)多方位提升電子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
1.學生心態
通過校企精準對接育人模式的人才培養,引導學生轉變觀念,端正認識,盡快融入企業文化。
2.職業意識
引導學生由做合格學生到優秀員工轉變,樹立職業意識,強化學生的質量意識與責任意識。
3.工作經驗
通過校企精準對接人才培養模式,學生獲得崗位師傅的指導,較快提升專業能力,在職業形象的塑造、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等方面優于非學徒制的學生。
六、結束語
只有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才能適應現代職業崗位的需求。推行工學結合,實施“實崗雙師”的現代學徒制,指導學生理論學習,傳授實習生崗位技。我校不斷提高電子專業學生技能水平,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實行校企精準對接。學生努力學習文化課程+掌握專業基本技能,在學習中踐行“五個對接”。實施企業班組化管理模式,確保學生掌握實習崗位所需的技能。
[本文系2020年度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項課題,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學徒制”的校企精準對接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C2020134。]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