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結堅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創新創業已經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源泉。服務于企業生產一線的職業教育如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人才,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中職學校第二課堂既是必修課,也是專業課的補充,本文探索計算機網絡專業開展第二課堂來實踐中職創新育人體系。
一、什么是第二課堂
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第二課堂”已被廣泛提及與使用。教育學家朱九思第一次提出“第二課堂”的定義。他指出第二課堂不屬于教學計劃內的內容,應該是存在于教學計劃之外的,在“第二課堂”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意義的學習,包括政治、學術、知識、娛樂等。概況來說,即“第二課堂”具有學術廣泛性,以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目標。
二、第二課堂的現實意義
第二課堂通常被認為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也跟著提高,不僅要求畢業生有理論知識,還要有實際操作經驗。但受社會發展支持度及學生能力限制,大部分在校學生還不具備參加社會鍛煉的條件,而第二課堂正好可解決這一問題。首先,第二課堂能高效傳授各種專業知識;其次,第二課堂可以把基礎知識和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
三、學校開展第二課堂的現狀分析
(一)學校不夠重視
部分學校認為第二課堂是團委部門的事,割裂了第二課堂與專業課程的聯系,甚至認為是學生的娛樂活動,是可有可無的課程。造成參與的專業教師很少,而且缺少物力財力,普遍存在走形式、管理松懈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學校對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整體理解,錯失了重要的育人陣地。
(二)課堂內容枯燥
由于在學校層面第二課堂的開展并不被廣泛關注,以及活動組織工作量大,導致專業教師參加第二課堂的熱情不高。在傳統的計算機網絡專業教育中,學生專業領域的基本知識都是被動地掌握,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和實際動手能力。
(三)缺乏有效管理
第二課堂通常對學生來說是豐富的,但很多以娛樂為主。第二課堂缺乏制度規范,活動效果不好。許多學校沒有針對第二課堂構建完善的評估規范。隨著互聯網+及大數據的到來,學校必須對第二課堂活動進行改革,及時跟進,從建立教育體系的高度推進對第二課堂的系統改革。
四、計算機網絡專業開展第二課堂的實踐
(一)建立第二課堂管理制度
計算機網絡專業創新人才應具有扎實的計算機網絡理論基礎、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綜合應用能力。雖然現在部分學校意識到這個問題,嘗試在第一課堂教學中注重增加實踐環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了創新創業學分,但由于缺乏規范的課程設置,使得此項工作流于形式,沒有有效發揮作用。新生有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但他們缺少專業知識,高年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但即將面臨就業,真正投入到第二課堂的學生人數有限。綜上所述,建立基于第二課堂的計算機類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迫在眉睫。
建立第二課堂管理制度包括如下內容:實施規劃、師資團隊、學生組團和評價制度。以計算機網絡專業第二課堂開展為例,實施規劃由教學部門和團委部門進行,共同負責第二課堂的開展與管理。教學部門制定第二課堂教學內容及教學安排,團委部門策劃第二課堂活動方案,通過校園廣告、宣傳單、宣講等方式引導學生加入到第二課堂活動中。以上兩部門負責邀請業務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師資團隊,師資團隊中的每位教師根據自身的專業情況加入不同的第二課堂。如,有計算機網絡搭建專長的組建網絡安全技術第二課堂,有物聯網專長的組建物聯網應用第二課堂。第二課堂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使用知識。學生入學后,根據自身的專業及發展方向和興趣組建學生團隊,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激發活力和參與積極性。但同時,學校也應該為學生組團給予指導,可通過專家講座、教師輔導、外聘指導等形式進行。
評價制度是第二課堂有效運行的基石,所以建立完善的評價制度十分重要,評價主要從學生、教師、部門三個層面進行。學生層面,第二課堂應該納入學生管理,學生第二課堂的平時表現、實踐研究成果等構成第二課堂的成績,且與學分掛鉤,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的動力。教師層面,第二課堂開展情況與教師績效、職稱評定掛鉤,積極鼓勵教師參與第二課堂。特別是對于有特長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應該設立校級榮譽,對表現杰出的專業教師予以肯定。部門層面,第二課堂的開展情況與相關參與部門的配合和支持是分不開的,把第二課堂納入相關部門的考核,激發部門參與的力度和廣度。
(二)構建以第二課堂為基礎的創新型育人體系
下面以計算機網絡專業建立基于第二課堂的創新型育人體系為例進行說明,體系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包括以下六個模塊:科技創新、科技活動周、技能競賽、創業大賽、校企融合、實習實踐。
科技創新:學校舉辦科技創新比賽,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企業、學生與企業等都可以組隊,學校對各科研團隊予以經費支持。第二課堂是這種創新團隊的良好孵化池,可以助推科技創新比賽的發展。學校可以通過作品公開展示、作品答辯、專利申請等形式擴大活動影響力,并對相應的教師或學生予以獎勵。
科技活動周:科技活動周是針對某一學術內容或者主題進行持續一周的公開展示或宣講。科技活動周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特別是針對計算機網絡專業而言,每一次的技術展示或者宣講,都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科技活動周可以由各個第二課堂團隊負責,他們可以展示團隊的最新學習和研究成果。負責和策劃這些活動也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體現勞動育人的重要內容。
技能競賽:學校充分利用各種技能競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競爭力。第二課堂可以在技能競賽種子選手的培養上發揮重要作用,在第二課堂,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進行鉆研和學習,通過競賽的磨練,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創業大賽:創業大賽是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方面,透過創業大賽,可以看到專業的發展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對于教學改革、體系建設是一次重要的考驗。通過舉辦創業大賽,學生對自己日后從事的工作、將來的崗位有了深入的認識。
校企融合:校企融合是學校和企業進行的合作,企業對學校提出人才需求,學校為企業定制有針對性的培訓。學校和企業都參與學生的培訓,雙方發揮各自優勢、資源共享,共同培養急需的人才。通過校企融合,校企雙方實現優勢互補,是實現職業教育與社會生產共育人才的重要方法,企業的介入可以為第二課堂的開展注入動力,而第二課堂的開展也為企業培養了動手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
實習實踐:實習實踐包括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兩方面的內容。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了解社會實際所需,以及社會對專業技能的實際需求。以計算機網絡專業為例,可以舉行服務社區的活動,學生免費提供電腦維修、wifi優化、網絡維護等服務,這可以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也讓學生了解專業方向和要求。
五、結束語
當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急需一批懂專業懂技術的創新型復合計算機人才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在中職學校,通過構建第二課堂為基礎的創新型育人體系,能夠鞏固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專業動手能力,為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能基礎。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