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奇 吳浩 章少重 邱秀芳
國務院頒布《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對新時代大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新時代的家國情懷,既有傳統文化中家國同構的一脈相承,又有新時代“命運共同體”的創新,其內涵的豐富、對象的個性化發展,形成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復雜性和獨特性,運用科學的理論探索積極回應的路徑,對新時代家國情懷的培育與踐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新時代家國情懷的內涵探究
(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家國觀
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呈動態發展的狀態,“家”與“國”是互嵌式相互發展的狀態,在內涵上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家國情懷成為一種共同體意識。習近平對家國關系這樣闡述:“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放在家國情懷的論述上,就是在多數中國人眼中,尤其是新冠疫情發生之后,“家”“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只有認識到家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才能把個人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進而把這種家國同構的認知深化為投身國家治理和社會建設的行動。
(二)家國情懷內涵的與時俱進
發展新時代的家國情懷并不是摒棄過去的傳統,相反,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脈相承的,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國情懷的論述就重視挖掘和借鑒優秀的傳統的家國觀念,并結合哲學思想、科學認識,內化為家國情懷的思想,使家國情懷在歷史傳承上有了新時代的內涵特質,發展著的家國情懷內涵回應了新時期的個體化困境問題,承載了新時期對于個體的期望。
事物是變化發展著的,家國情懷的內涵亦是如此,一方面家國情懷的內涵是優秀傳統的延續,體現在家國情懷貫穿于中華文明進程。對家國情懷內涵的延續,既傳承了家國同構、從家到國的優秀傳統價值理念,又延續了傳統愛國為民實踐的需要。另一方面家國情懷的內涵隨著經濟、社會意識形態的要求變化發展著,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逐年提升,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互聯網時代帶了生活的顛覆,家國情懷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新的愛國主義綱領中提到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家國情懷被賦予了家國同構、仁愛之情、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內涵。
二、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個體化困境
(一)個體“現代化”與“傳統繼承”沖擊的困境
新時代的城鎮化進程加快,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全面脫貧之后,全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改善,互聯網商業經濟的發達也在影響農村居民的思想和觀念,例如大量的學生離開了農村,到城市求學,從“家”離開到另一個地方求學、發展的大學生,都帶著“脫嵌”或者“超越”原來家庭的美好愿望,當他們來到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較為多元的城市,就開始了“現代化”和“傳統性”的拉鋸戰。“現代”與“傳統”的拉鋸戰首先表現在與上一代的觀念相比,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沖突,體現“傳統”和“現代”的沖突,大學生處于脫離父母的約束、但是又擺脫不了經濟和情感上的聯結的狀態,并且,這種家的情感聯結將貫穿大學生的一生,只是多數的學生沒有意識到,一味地追尋解放與自由,甚至完全割裂了“過去”,已完全走向“未來”,追求一份沒有“根基”的“自由”。其次表現在地理上的沖突,《鄉土中國》呈現的中國鄉村情緣維系的特點:家庭婚姻、社區組織、生產分工、消費交易以及土地分配等相互依存。而這在現代化都市中的各系統的依存并沒有那么明顯,城市中情緣維系表現為生產工作中的維系,或者參與經濟建設以及協同的維系,人與人的關系在職場上被強化,大學生面臨的這場拉鋸戰,要求他們從舊有的“人情”“血緣”向“角色”“結果”等行為導向轉化,“家”的情懷培育往往會受到沖擊。
(二)個體“大我”與“小我”關系處理的困境
新時代大學生的個體化更加明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是“小我”形成的重要場所,學生的家庭背景帶著濃厚的時代烙印,60后70后的父母一代帶著濃厚的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這為下一輩奠定了敢闖敢拼的精神底色。但同樣無法忽視的是經濟發展給家庭結構帶來的沖擊,近年,G省的登記結婚數由75.76萬對下降為67.45萬對;登記離婚數由19.35萬對上升至22.25萬對,離結率是家庭觀念更迭的表現之一。單親的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帶著“缺失”的色彩,這種“缺失”帶來的表現一方面是對于家庭溫暖的深切渴望,另一方面是對于家庭關系的冷漠。這個群體對于“家”的情懷,在復雜成因背景下,呈現出走向兩端的形態,或煥發出更加濃烈的集體情感,或者表現出對一切事物冷漠的心境。
過去經過一系列競爭考試而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渴望“脫嵌”或者超越原生家庭的學生,有著較強的自我發展意識。大學生“小我”與“大我”的困境表現在學生的就業選擇中,尤其是在重大變數的社會大格局中,“小我”的不安全感直接影響了家國情懷的整體形成,主要體現在大城市“齊家”的壓力讓青年學生的擇業觀集中在“小我”的焦點上,例如尋求薪酬較高的工作。
(三)“自媒體獲得”與“集體灌輸”的信息處理沖突帶來的困境
個人認知的構建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變化。個人認知的建構,建立在個體的對周圍事物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之上。過去大學生在象牙塔的環境中,接收到的信息是單一而且聚焦的,有足夠的時間去處理和“內化”信息。到了新時代,圍墻被無形推翻,信息的交流變得頻繁而密集,信息的來源和內容瞬息萬變。大學生可以多渠道獲取任何想獲得的信息,相對而言,對個體處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信息處理能力處于萌芽或者發展階段,近年來頻繁涌現的詐騙案件、網絡事件反轉、憤青等現象,無一不折射出網絡上的個體認知不夠成熟的現實。大學生在學校既要構建專業知識體系,又要培育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深化可遷移的能力,需要清朗的環境,而在這個過程,互聯網世界多樣的復雜的信息就會形成干擾,個人認知的建構會更困難。
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反作用于大學生的認知。互聯網時代給市場帶來的影響是改變了過去生產、消費、交易的方式,越來越便捷和活躍的線上經濟更是激發了部分學生的消費意識,超前消費、符號消費等現象時有發生,個性化的、被帶節奏的沖動消費行為也侵蝕了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集體主義被弱化,從而導致校園開展集體活動的效果不甚理想。虛擬網絡交際同樣帶來了家國情懷培育的困境,一方面是虛擬網絡交往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直播等方式進行自我展示,未經過組織和引導的個性化進一步得到強化,削弱了對集體的、公共的認知,愛國熱情被分散。
四、家國情懷培育的個體化困境的積極應對路徑
不論是現代與傳統的沖突,還是“大我”“小我“之間的沖突,在互聯網中自媒體與集體教育之間的沖突,都亟待積極回應。積極應對主體既包括高校,也包括大學生本人,在家國情懷培育的大格局下,其培育主體還涵蓋了社會、家庭、國家等,本文聚焦在高校、大學生兩個參與方,根據實際,結合長尾理論進行分析。
(一)高校面對個體化困境的積極應對:建設培育平臺,豐富傳播手段
大學校園是培育家國情懷的主陣地。針對個體化困境,教師尤其是思政教師、輔導員是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主要實施者。高校家國情懷培育起始于教師職業道德。學校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學生“知”,先“知”而后“行”,培育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知,在家國情懷培育的過程亦應思考應對小眾大學生的方法,多角度采用多樣化的方法。面對個體化困境,高校在充分領略新時代家國情懷內涵的基礎上,在校園的教育教學、文化建設上自覺采用網絡媒體、學生喜愛的陣地展示教師魅力,潛移默化培育家國情懷,走進學生的生活,打通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的通道,將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培育由規范化的教育程式轉化為日常的潛移默化影響的行為遵循。
(二)大學生面對個體化困境的積極應對:厘清主次矛盾,努力全面發展
中華文明自古重視家與國的互聯互通,家國是不可分割的情感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無論是情感共同體還是價值共同體,都需要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大學生應對家國情懷培育困境首先厘清主次矛盾,即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即正視“張揚個性”與“繼承傳統”、“家”與“國”、“自媒體”與“集體教育”的關系,認識到其沖突的存在是社會進步的必然,在疫情等重大事件、在學習實踐等微細日常,分清主次矛盾,做好兼顧,滋養健康的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之后,對于新時代大學生,一方面要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的思想,在整體上選擇最佳行動方案,實現最優目標。另一方面要搞好局部,處理“小我”在家國培育上的問題,使得小的個人的需求得到關懷與滿足,進而影響整體,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處理好“主”與“次”的關系的目標是“為我所化”和“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柳禮泉,劉江.習近平關于家國情懷論述的內涵要義與價值意蘊[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4(02):117-121.
[2]趙志毅.家國情懷的結構及其教育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12):96-102.
[3]葉飛.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的個體化困境及其超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06):57.
[4]季愛民.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1):64.
[課題項目: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重點項目“高職經貿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校企協同育人中心”(編號:2019-PT-11);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校級委托專項“經貿類專業成果轉化研究”(編號:2021-zx-24)。]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