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磊 竇婧嫻


一、引言
發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是佛山市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建設服務型政府是佛山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提升現代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佛山市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建設服務型政府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公共體育服務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體育需求的關鍵著力點。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作為公共體育服務的具體體現,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為廣大村民提供公共體育產品和行為,保障村民享有體育權益,增強村民體育獲得感,促進村民的身心健康。就此意義而言,發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不僅是建設公共體育服務的重要環節,而且還應當成為佛山市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
二、佛山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狀
(一)體育場地設施服務情況
調查顯示,在公共體育活動場所健身的村民比例為51.1%,在農村住宅空地健身的村民比例為11.2%,在室內房間健身的村民比例為9.2%,在公路旁健身的村民比例為4.4%,在樹林旁健身的村民比例為2.7%,在草地健身的村民比例為1.7%,在河邊健身的村民比例為1.1%,在田間健身的村民比例為0.8%。由此可見,村民在參加體育健身時,公共體育場所是首選位置。
另一方面,本調查顯示,所有的行政村都建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其中,建有1~2種體育場地設施的行政村占9.6%,建有3~4種體育場地設施的行政村占38.3%,建有5~6種體育場地設施的行政村占27.6%,建有6種以上體育場地設施的行政村占28.4%,建設的具體體育場地設施類型見表1。另外,調查顯示,有61.7%的行政村有專門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管理人員,有96.8%的行政村體育場地設施免費開放。
(二)體育健身指導服務情況
調查顯示,37.2%的行政村沒有配備健身指導員。其中,在配備有健身指導員的行政村中,有兼職健身指導員的占80.6%,有專職健身指導員的占19.4%;有1名健身指導員的占調查總數的82.3%,有2名的占調查總數的15.4%,2名以上的占2.3%;有83.5%的健身指導員不是畢業于體育專業;70.6%的健身指導員沒有正式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證件;12.6%的健身指導員為高中學歷以上,65.3%的健身指導員為高中學歷,22.1%的健身指導員為高中學歷以下。
(三)體育健身活動項目及形式情況
調查顯示,選擇健步走的村民占65.9%,選擇跑步的村民占53.1%,選擇小球類項目(乒羽網)的村民占33.5%,選擇大球類項目(足籃排)的村民占30.9%,選擇爬山的村民占22.9%,選擇騎自行車的村民占20.5%,選擇廣場舞和游泳的村民均占11.9%,選擇傳統項目(劃龍舟、舞龍舞獅、武術、氣功、太極拳、秧歌)的村民占11.1%,選擇瑜伽項目的村民占8.3%,選擇其他項目(跳繩、臺球、門球、踢毽子)的占9.9%。由此可見,村民參加體育健身的方法在調查的23類體育項目中均有分布,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佛山村民參與體育健身項目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另外,調查顯示,在村民參加體育鍛煉者中,單獨鍛煉的占參加者的39.2%,與家人或者朋友、同事一起鍛煉的占67.6%,參加村委會組織的占7.8%,參加民間團體組織的占6.9%,參加體育俱樂部或者輔導站組織的占4.7%,參加其他形式(鄉鎮組織、體育活動站、點鍛煉)組織的占6.5%。這一數據表明,現階段佛山市大部分村民的體育鍛煉還是以自發組織為主。
三、佛山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體育場地設施不足
目前,佛山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數量還不能滿足村民的體育需求,場地設施有待進一步增加。調查顯示:在參加體育活動的村民中,有19.1%村民選擇的“沒體育場地器材”這一選項是限制他們參與體育健身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市政府投入不足、村委會財政壓力較大。市政府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投入比例較低,加之佛山市各村委會收入來源有限,很難有足夠的資金來發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
(二)健身指導服務質量低下
根據調查顯示(見表2),村民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滿意度中,體育健身指導服務僅僅得分2.9分。表2還對村民的公共體育服務需求偏好與目前對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現狀的滿意度排序做了一個對比,可以看出,除場地設施與組織管理服務外,村民需求越高,而其滿意度卻是越低,特別是村民最需要的健身指導服務、體質監測服務等,村民對政府提供這些公共體育服務項目的滿意度有待提高。
(三)體育活動形式有待完善
目前,佛山市大部分居民的體育鍛煉以自發組織為主。由于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現階段農村體育管理體制仍處于“強政府,弱社會”的格局,政府權力過于集中,市場和社會參與度不高,導致在佛山市91.4%的行政村公共體育服務主要由村委會提供,而由村委會組織的相關體育競賽活動、民族民間競賽健身活動較為有限,體育活動品牌建設同樣不足。另外,現在佛山市雖然各類體育社會組織有數百個,但是對于佛山市龐大人口來說,仍不能滿足城鄉居民的體育需求,對農村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難以給予足夠支撐。
四、佛山市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改進對策
(一)繼續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體育場地設施是村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物質載體,同時也是群眾學習和交流體育健身經驗、接收體育健身指導的最直接空間場所,它是建設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先決條件。所以,加強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就成了建設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主要任務。針對當前佛山市農村體育場地設施這一現狀,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一是堅持惠普性、保基本、均等化原則,重點扶持佛山市農村欠發達地區的體育事業,繼續通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綠道工程”給予支持,擴大覆蓋、提高標準、改善條件,建設不同類型的體育場地設施,進一步增加健身路徑、燈光籃球場、健身步道等體育“硬件”設施數量,讓更多的村民得到健身的實惠。二是充分利用農村空閑地和“四荒”(荒灘、荒丘、荒溝、荒山)等閑置資源,開發與研究適宜不同農村人口的健身場地和器械設施,滿足村民多樣化的體育需求。三是地方政府部門要對使用壽命到期和損毀的村落體育健身器材情況進行全面摸底,研制完善體育健身器材更新的維護辦法,建立健全符合實際、運轉有效的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新機制。成立鄉鎮器材維修站,聘用專職體育器材管理人員,定期對健身器械進行管理和維護,做到基層及時上報,上層及時了解,隨報隨修。四是逐步解決體育器材露天放置的問題,在新建或者整修體育健身設施時要將修建的雨棚納入相應的體育規劃中,以此減少雨水對器材的侵蝕。五是農村學校領導應從思想上轉變觀念,科學制定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制度,充分利用節假日或者課外時間,加大體育場地設施對村民的開放力度。
(二)努力提升健身指導服務質量
健身指導人員是全民健身的宣傳者、科學健身的指導者、群眾體育活動的組織者、體育場地的維護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領者。因此,要將努力提升健身指導隊伍服務質量作為建設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一項重要任務。首先,加大對健身指導人員的培訓力度。依托佛山市各高校體育院系,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不定期地為農村培養和提供社會體育指導人才。地方體育局或者基層干部要主動聘請專家、教授等權威學者,對現有的農村健身指導人員進行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進行現場培訓與指導,努力提升農村健身指導隊伍業務能力。其次,健全健身指導人員激勵制度。制定實施農村健身指導人員崗位補助辦法,逐步增加他們的工作經費與津貼,定期對農村健身指導人員的工作態度與工作方法進行抽查考核,對優秀的工作人員要給予表彰或者物質獎勵,不斷提高健身指導人員的上崗率。其次,拓展健身指導人員發展渠道。鼓勵地方高校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結合自身所學專業的實際情況,積極參加相關培訓,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證書,并深入農村開展體育健身指導。采取優惠政策,為體育專業畢業生開辟就業渠道,鼓勵他們來到農村,創辦體育俱樂部與體育培訓班,指導農村居民進行科學健身。高度重視業余、兼職健身指導人員的作用,充分吸納優秀運動員、體育骨干等一切有志于體育志愿服務的人群加入農村健身指導隊伍,引導他們在農村開展健身指導工作。實施義務指導積分計劃,通過補助、獎勵、榮譽表彰等方式激勵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參與健身指導工作。
(三)深入開展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
體育活動是體育的本質所在,是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核心。沒有體育活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中的其他任何要素均會失去發揮作用的載體。因此,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積極舉辦體育競賽活動。堅持業余、自愿、小型、多樣和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鄉鎮政府部門要精心設計和舉辦一些有規模、有聲勢、有影響的籃球賽、羽毛球賽、乒乓球賽、網球賽、游泳、健身走(跑)、騎行、拔河、廣場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競賽活動,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二是積極開展民族民間體育健身活動。地方政府要加大對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的扶持力度,大力挖掘民族民間體育資源,將整理好的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納入地方綜合性運動會,動員與組織村民開展民族民間體育健身活動。村委會要充分利用佛山市傳統項目資源,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民間傳統節日期間,大力開展劃龍舟、舞龍舞獅、太極拳、麒麟、象棋、登山等傳統體育項目。激活農村文化精英服務意識,引導和倡導熟悉地方體育文化的中老年人帶領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開展最具鄉土特色的體育活動。三是加強體育活動品牌建設。不斷完善“全民健身日”“體育文化節”“南粵幸福周”“戶外運動節”等體育活動內容,最大限度地發動和組織廣大農民參加到活動中來,使廣大村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增強體育健身意識,掌握健身方法,提高健康水平。設計與開發適合老年人、婦女、殘疾人、兒童體育運動需求且具有地方品牌特色、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項目。對開發的體育活動項目進行科學論證與實驗,在確保體育活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基礎上,大力推廣體育活動,滿足不同人群體育需求。
參考文獻:
[1]廣東財政局.廣東財政統計年鑒[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2]戴健.中國公共體育服務發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黃開斌.健康中國[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6:67.
[4]郇昌店.城鎮化進程中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3.
[5]席鳳蘭,高中玲,杜志娟.生態文明背景下我國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146,241.
[6]田雨普.農民體育發展戰略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胡慶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村落農民體育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8]盧文云,王興宇.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西部農村體育發展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9]張小林.我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分析與創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基金項目:2020年佛山市自籌經費類科技計劃項目(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項目)項目編號:2020001004458。]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