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王永亮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全國迅速蔓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新時代的大學生儼然成為了網絡的主力軍,網絡豐富了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辦事效率,但同時也讓許多缺乏自制力的同學沉迷虛擬的網絡世界、走入歧途。生活處處是課堂,本文通過對本校學生網絡生活的調查研究,深入挖掘學生被騙原因,總結高校網絡詐騙經驗,搭建網絡思政教育平臺,最終找到預防網絡詐騙應對策略,提高思政課堂安全教育。
關鍵詞:網絡詐騙;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生活更是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重要生活方式。大學生作為互聯網使用的重要群體,在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比如,網絡交友詐騙、信用卡詐騙、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因此,了解當代大學生網絡生活的基本方式以及產生不良網絡行為的原因,進而引導大學生安全網絡生活文化,營造綠色網絡環境,已成為高校輔導員引領當代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大學生遭受網絡詐騙的現狀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截至2020年底,中國網民規模為9.89億人。其中,青少年網民約占網民總數的60%。而大學生作為文化層次較高的青年群體,更是占據了耀眼的地位。調查顯示,當今大學生90%以上都會接觸網絡,有52.43%的學生每天上網超過三小時。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他們獲取知識、傳遞信息、消費購物、豐富生活的重要方式。
為了得到較為真實問卷的調查結果,我對我校學生的網絡生活狀況進行了無記名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我校97.37%的同學均已滿18周歲,僅僅只有3.51%的同學根本不用網絡交易,認為網絡是騙人的,現金交易比較有安全感;在調查我校學生是否經常使用網絡進行交易時,有96.37%的同學或多或少都會進行網絡交易;當被問及“針對網上購物,你選擇何種付款方式”時,有95.61%的同學都會選擇微信支付寶等網絡支付,僅有7.02%的同學會選擇到銀行或郵局匯款;而在我校同學中,有70.18%的同學自己或其身邊的朋友曾經有過在網上受騙的經歷,其中有8.77%的同學經常會接到詐騙電話,只有較少的2.63%的同學完全沒有接到詐騙電話。由此可見,雖然大學生已經成年,但是使用網絡消費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的常見支付方式,而面對網絡詐騙,學生防騙意識還不夠警覺。
二、大學生遭受網絡詐騙的原因
1、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容易輕信別人。當代大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剛剛離開家庭獨立生活,從而想法單純,面對騙子層出不窮的花招,他們防范意識薄弱,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落入騙子的謊言。更有學生過于自信而疏忽大意,在不知不覺中就陷入了騙子的圈套。
2、大學生價值觀念偏差,由于大多數同學在大學階段才真正擁有可自由支配的金錢,沒有合理規劃自己的日常開銷,存在超前消費等現象。一些同學體會到消費的快感回歸現實后,急于賺錢享樂,不法分子抓住學生的這種急于發財致富的心理,使得學生更容易掉進騙子的圈套。
3、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不足。中學階段在流傳“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家長及學校關注的重點只有學生的成績,所以在保護學生網絡安全方面的教育相對較少。大學校園雖說開始注重網絡安全教育,但是存在教育形式單一,并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興趣。
三、大學生預防網絡詐騙的措施
互聯網就像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得當,它會是阿里巴巴的寶庫,可以為人們帶來取之不盡的寶物;否則它將變成潘多拉的魔盒,給人類帶來無盡的傷害。對于網絡給當今大學生帶來的各種利弊,我們趨利避害,積極應對。
(一)、加強自身素養,提高防范意識(學生自身層面)
1、大學生要密切關注有關預防網絡詐騙常識,學習相關網絡安全知識,時刻注意保護好個人隱私,絕不登錄陌生網站,增強網絡安全防范意識。
2、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制定合理的消費計劃,不盲目跟風消費或超前消費。例如“雙十一”狂熱囤貨,盲目相信滿減、網購返現等活動。對于生活必需品理性購買,時刻記得“天上不會掉餡餅”的道理。
3、大學生不要因貪圖一時的小便宜而去相信“熟人”,將自己的個人信息提供販賣給不法分子以獲取利益。更不要參與不正規渠道獲得的兼職工作,兼職雖然可以鍛煉社會生存能力,但是作為學生,學習才是第一要務,安全更是需要慎重。
(二)、增強宣傳力度,營造警惕氛圍(高校管理層面)
1、高校必須增強網絡詐騙問題的宣傳工作,全面落實“三全育人”,多角度多方位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提高學生預防網絡詐騙的能力。
2、高校必須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的管理工作,學校網絡中心應該加大校園網絡巡查力度,設置非法網絡防火墻,對點擊非法網站、非法鏈接的行為及時屏蔽。
3、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輔導員)應該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重點關心有可能成為網絡受騙的同學。例如家庭情況不太理想想參與兼職的同學,在宣傳學校資助政策以外幫助其尋找正規渠道的兼職。此外,當學生不慎落入詐騙陷阱,輔導員第一時間上報反饋給有關部門,盡可能地降低并挽回損失。
(三)、健全法治體系,完善法律監督(社會法治層面)
1、政府應該完善現有法律制度,加大懲治處罰力度。嚴厲打擊違法盜用、販賣個人信息的行為,合理規范個人信息使用流程。
2、政府應該加強網絡詐騙的宣傳工作,針對大學生群體采用多元化宣傳模式,使學生更易識破網絡“騙術”。比如,抖音視頻,微博,B站,貼吧等學生使用頻率高的網絡平臺進行宣傳。
3、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阻斷網絡詐騙交易過程,一旦發現不正當的網絡交易行為,提前發出預警,切斷路徑,保護個人隱私。
四、寄語
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逐漸走向成熟且尚未成熟的過渡時期,他們想法比較單純,缺乏社會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上當受騙。一旦被騙,大學生的物質以及精神上都將會造成損失,影響大學生的學業。作為輔導員,我們應努力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儲備,吐故納新,了解學習網絡詐騙的常見手段以及應對措施,并時刻關心學生的動向,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參考文獻:
[1]王婷, 侯瑞元. 輔導員視域下防范校園網絡詐騙的思考[J]. 2021(2019-23):171-172.
[2]劉瑞華. 基于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其防護對策研究[J]. 電腦迷, 2017(11).
[3]劉智雄. 高校網絡詐騙案件的分析與防范對策[J]. 經營管理者, 2016(24):265-266.
作者簡介:
楊柳,女,工作于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王永亮,男,工作于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高校輔導員進行網絡思政教育探索,(項目編號:2020-SKC0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