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榮
生態課堂應該是生本的課堂,生活的課堂,生成的課堂,最終是促使學生生命成長的課堂。語文本是一門飛揚著作者靈性,有著濃郁的人文特色的課,是一門不僅訓練學生分析和運用語文的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發展其個性,培養其人格素質的特殊的課。“人生聰明識字起。”“誤盡蒼生是語文。”語文教學承載著人們多少期盼,現實又是如此無奈。看看現在的語文課堂,往往用繁瑣的、標新立異的、華而不實的,甚至本末倒置的所謂訓練,肢解充滿作者脈律、呼吸和汩汩血流的美文華章,導致錢夢龍先生所強烈批評的那種慘狀“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被淡化,美育功能被取消,本為‘人的發展’,而設的語文課轉而成了束縛人、折磨人、摧殘人的桎梏。”如何打破桎梏,還原語文課的本來面目,讓語文課充滿魅力,凸現“以人為本,主動發展”的新課程理念,構建自然生態、富含生成語文課堂,我作了如下思考和探索。
一、強化主體意識,奠定生成可能。
1、強化主體意識。在課堂教學中要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即以發展人的主體性為中心。因為學生首先是人,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鮮活的生命,而不是任由教師捏塑的東西。孩子只能是自己長大,成長無法替代,發展必須主動。教師要充分認識課堂教學不是知識性的傳遞過程,而是學生發展過程;不僅是教師的教授過程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教師的教會過程,而是學生的學會過程。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只有這樣,學生的情感、意志、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才能健康發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能動作用,成為自主生活和自我教育的主體。
2、強化對話意識。后現代課程理論認為課程是一種對話,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高質量的對話,既然是一種對話,那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溝通、交流必定是平等、民主的。教師要走下神壇,成為學生學習材料的提供者,學習過程的調控者,學生解疑探究的協作者。教師要以尊重為第一原則,學會傾聽。因為教師首要的任務不是教育學生而了解學生。教師要蹲下身子,湊近孩子,靜下心來聽一聽學生的心聲,去貼近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去發現孩子,解放孩子。因為真正優秀的教師是用耳朵來教育的,善于傾聽的。教師還要學會欣賞,不要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堅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一批好學生。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善于表揚激勵。因為欣賞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多給孩子一點陽光,讓他們燦爛。
3、強化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今天的教學,是為了孩子明天的發展。教學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課堂絕不僅僅教孩子們知識,更應該教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在課堂上要教學生最具生命力的東西,特別要注重學生學習品質的塑造,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技能的訓練。給學生一個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給學生打上精神底色,把學生培養的更美好,更純潔,更善良,更強大。教師絕不要去做拔苗助長,急功近利的事。教育應該是一種享受,不應該剝奪學生的時間和空間,犧牲今天的快樂去追求所謂明天的輝煌。
二、落實四字真訣,推動精彩生成
大。所謂“大”就是指大語文教學觀。變教科書是學生世界為世界是學生教科書。語文學科的特點是課文的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課文只是一個例子,一個文本,要把教課文轉變為教語文。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以讀為主,首先要有積累拓展的意識。在課堂上要堅決摒棄繁瑣的講解分析,機械空洞的訓練,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多背、多練習。還要提倡博聞強記,對學生背誦進行方法指導,授之于漁。同時,向課外延伸,在班級黑板一角開辟了“成語接龍”、“每日一詩”等欄目,讓學生每天吟誦、積累。還利用課外讀書活動,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摘好文摘卡,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其次,還要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因為培養良好的習慣是語文教學最終要達成的目標。特別要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愛讀課外書的習慣,遇到生字查字典的習慣,課前預習習慣,認真寫字的習慣,認真思考、認真觀察、善于傾聽的習慣,會用工具書、網絡搜集資料、信息的習慣等等。習慣的養成要靠培養,要經過教師的訓練和指導。更要靠熏陶,必要時教師要做個樣子給孩子們看。因為語文教學本質上就是一種熏陶。
趣。“趣”首先應該建立在“情”基礎上。教師首先要有人情味。課堂上要目中有人,把學生當孩子,對學生要充滿愛。學會尊重學生,傾聽學生,關注學生,欣賞學生,不吝嗇表揚。學會用形體語言來傳遞這種關愛,一個贊許的微笑,一個翹起的拇指,一次熱烈的鼓掌,讓學生感到教師在時時關注他們。所謂“趣”就是要求教師多一點幽默。蘇聯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課堂上時常在語言中加一點味精,不去太顧及師道尊嚴,用幽默、用調侃,讓課堂充滿歡笑。
活。所謂“活”一指教學形式靈活多樣,不要太把課文當課上。故事可以講,寓言、童話可以演,詩歌可以誦。二指教學目標、要求要有彈性,摒棄機械的、一統的、標準化的理解,提倡模糊教學,提倡自主感悟。因為語文這東西,把什么都說得明明白白那就什么都沒有了。正如一位語言學家所說:“當一個人到了會‘含情脈脈’的年齡,他自然會懂得這個詞的意思,之前,用不著為學生一時的不理解或理解不到位而糾纏不清。”
用。就是學會運用。語文教學的目標,不僅是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還要把已習得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拿去應用,去獲取新知,在獲取新知中學會創造。強調一個“寫”字,提出“讀字當頭,寫字壓腳。”在課堂中結合課文內容多設計小練筆或說話訓練,在課外結合讀書活動讓學生每讀一本書,都認真寫好一篇讀書筆記,讓學生在讀中悟,在寫中練,在練中學會運用,使知識技能得到遷移。
只要在語文課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還語文課堂教學本色,那我們的語文課堂必將煥發精彩和活力,從而讓學生在不斷生成的教學過程中學好語文、享受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