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幼兒在區域游戲活動中自主選擇游戲內容、方式和材料,有利于幼兒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區域活動是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創設開放、自由、寬松的探究環境,提供適宜幼兒發展水平的操作材料,關注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表現,注重自主探究與適宜指導相結合的原則,引導幼兒在主動探究、親歷發現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幼兒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區域活動中的空間設置及環境創設
科學規劃區域環境,可以為幼兒提供各種不同的自由活動空間。科學合理設置區域,使各個區域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系,使有限的空間發揮出最大的環境育人作用。
在空間設置中,區域的空間有封閉式、開放式、半封閉式、組合式。封閉式區域一般適用于探究性較強的活動,利用家具、柜子、隔斷等將某一活動區域空間包圍起來,與其他區域形成一定的視覺和聽覺上的隔斷,避免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擾,易于培養幼兒專注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放式區域通透敞亮、易于調整,便于幼兒在游戲中交流、協作,也便于教師全方位觀察區角中幼兒的活動情況。半封閉式一般適用于游戲玩法相對開放、易組合的游戲,在設置時應綜合考慮情境、特色等。組合式一般是將幾個區域設置在相鄰位置,既便于材料資源和游戲成果的共享,也方便區域的流通和組合。
幼兒年齡和空間格局都是影響區域空間設置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興趣、能力、情感、思維方式等都不同,對材料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教師在區域設置中應關注幼兒年齡要素,為幼兒創設合適的區域格局。在固定及有限的空間呈現生動多樣的活動場景,由比較單一的桌椅平面擺放的格局到靈活地將桌椅、柜子等設置成立體的格局,呈現高低有別、錯落有致的游戲場景,提升環境的魅力。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
區域活動中的材料設計與投放
材料的設計要符合安全性、生活性、適時性的原則。選擇材料時回避可能對幼兒造成傷害的物品,材料設計上也要排除可能給幼兒帶來的傷害。在設計材料時,內容要貼近幼兒生活,盡可能選擇幼兒平時經常接觸到的事物,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如:益智區材料“穿穿、系系、扣扣”,既鍛煉了幼兒的小肌肉,又增強了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在投放區域材料時一定要考慮幼兒個體的需要,一旦發現材料無法支持個別幼兒發展或者無法引起幼兒興趣,就要根據個體的需求重新投放材料。生活中許多隨處可見的廢棄物品都可以作為區域活動的材料,讓幼兒與低結構材料互動,實現自主獨立探索。
材料的投放要符合操作性、功能性、層次性的原則。小班幼兒更需要操作物體,對物體施加動作,經過反復擺弄和探索,將外部動作轉化為內部智力,使問題一一解決。例如:在美工區中玩泥,幼兒在捏、搓、團、壓中大膽想象,制作出各色點心,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在制作的過程中獲得美的體驗和感受。教師提供的材料應盡可能有多種功能,材料種類之間應沒有固定搭配,材料的投放應不局限在某個區域使用,也不應設定統一玩法。將活動內容分成不同的層次,并配備不同層次的材料,使不同的幼兒能夠有興趣地進行動手操作,深入探索,促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材料投放的策略及調整方法。適量的材料是區域活動的物質基礎,每個區域投放的材料應該滿足所有幼兒的需求。首先,材料要超過幼兒人數,讓每個幼兒都有物可玩。其次,材料要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小班幼兒處于直觀動作思維階段,在區域中可平行投放同類材料,中大班幼兒合作意識、經驗能力不斷提高,數量較少的活動材料能激發幼兒有效的互動。材料投放的時機主要是開學階段,根據學期目標及幼兒年齡特點,集中投放材料,使幼兒盡快適應新環境。在主題更換階段,根據主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材料跳轉,將主題活動延伸到區域中。材料的調整主要是材料的添加及刪減。應多站在兒童眼光重新審視自己投放的這些材料,及時調整材料投放,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動態地投放材料。
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的方法
教師介入時機應是幼兒缺乏興趣時、遇到困難時、期望認同時。在區域活動開展時,教師要從指導依據、指導時機等多方面開展反思研究,尋找最佳的區域活動指導策略,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幼兒和教師零距離對話的平臺。幼兒缺乏興趣時,教師巧妙引導,當游戲內容貧乏時,教師應啟發、誘導,使幼兒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大班“小小奧運會”的區域游戲,這個游戲區的幼兒越來越少,于是教師重新布置了該區域:設置了冠軍、亞軍、季軍三個領獎臺,準備了簡易升旗桿和旗幟,還備有音樂。獲勝的幼兒可以在此區域中進行升旗授獎儀式,品嘗成功的喜悅。改造后,這個區域一下子引起幼兒的興趣。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幼兒共同完成,或向幼兒提出有效的建議,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在區域游戲中,教師適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調動幼兒開展游戲的積極性。
教師巧用同伴暗示、角色引領、直接干預等指導方法。教師指導應觀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導在后。仔細觀察、理解幼兒的活動意圖、思維方式,對幼兒的活動水平做出正確的判斷,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構想,促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根據觀察結果調整區域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適合幼兒的水平、興趣和需要。
為幫助幼兒,教師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介入。同伴暗示法。教師在幼兒附近,和幼兒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戲,目的在于引導幼兒模仿,教師起著暗示指導的作用,這種指導是隱性的。角色引領法。幼兒邀請教師作為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師自己扮演一個角色進入幼兒的游戲,通過教師與幼兒角色間的互動,起到指導幼兒游戲的作用。直接干預法。幼兒游戲出現嚴重違反規則或攻擊性行為時,教師直接介入游戲,對幼兒的行為進行直接干預,這時教師的指導是顯性的,但這種方式易破壞游戲氣氛,甚至使游戲中止,一般情況下不宜多用。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幼兒個體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選擇,促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通過自主操作、獨立思考、合作分享養成優良學習品質。
責任編輯/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