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蘭

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鼓勵支持學校開展各種課后育人活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雙減”政策讓教育回歸育人本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學生的學業壓力得以減輕。之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德育滲透策略的探究與實踐,“雙減”政策的實施是機遇更是挑戰。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性及意義
小學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階段,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德育是教育的基石,是育人的靈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路徑。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學校教育當中承擔育人的重任,它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由于小學生身心發展不夠成熟,好奇心重,思想不堅定,抵抗誘惑的能力不強,這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教育引導,促進他們思想品德的發展。學生如果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沒有良好的精神品質和高尚的道德素養,不僅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長和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而且還有可能危害社會,不能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任。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現狀簡析
盡管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如此重要,但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缺乏專業的德育教師。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重要的思政教育學科,對于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至關重要。然而在現實中,不少學校特別是很多農村小學沒有配備專職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特別是由語文教師兼任的現象比較普遍。兼任教師為了趕課程進度或者其他原因,往往會占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時,忽視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內容,有些甚至在上級檢查的時候才臨時應付,這就造成了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教學效果不佳。
德育方式單一。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大多傾向于向學生講授書本知識,長此以往,這種灌輸知識的方式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對思想道德教育失去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當學生出現成長方面的問題時,教師大多會對學生進行說教,這種沒有和實踐相結合的空洞的教育方式,無法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教育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缺乏系統的評價體系。德育評價對學校德育工作來說十分重要。合理的評價方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與學的實際情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往往以學生的紙筆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的課程完成度,評價方式單一,難以落實學科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德育評價也往往局限于由教師來評定,評價主體單一,忽視對教育效果進行評價與反饋的環節。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德育滲透策略
提升德育重視度,優化學科教師隊伍。學校應高度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按國家要求配備道德與法治學科專職教師,讓他們能夠專心從事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同時,要加大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的培訓,給他們提供充足的學習機會。只有真正擁有了一支專業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發揮該學科的育人功能。
改變教學方式,拓展教學內容。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改變一味講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方式,把課堂變得生動起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升華情感,提升道德品質。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還要注重拓展教學內容,教材傳授的是基礎文化知識,生活中還蘊含著許多德育素材和內容,而這些素材和內容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的效率。
樹立德育榜樣,促進家校共育。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具有向師性。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與教師一起度過的,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指引者。因此,作為教師,特別是肩負著青少年理想信念引路人、立德樹人主力軍、守正創新開拓者使命擔當的思政課教師,務必要做到嚴于律己,做好學生的榜樣,用實際行動讓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得以提升。
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僅僅依靠學校是無法實現的,只有樹立家校共育的理念,才能將德育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家庭與日常生活中滲透著大量的德育元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但在很多情況下,家長未能讀懂和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或缺少陪伴等,導致親子關系疏遠或緊張,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因此,教師要積極與家長進行溝通,幫助家長學會與孩子相處,讓家長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共同促進孩子思想道德的發展。
重視學科融合,強化德育實踐。隨著新課程改革和“雙減”政策的推行,學科融合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其他學科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和知識,對于增強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影響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雖然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承擔著育人主力軍的重任,但學校教師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其他學科教師同樣非常重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許多內容是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聯合其他學科教師組織開展德育活動。比如,教學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課文《我的家庭責任與貢獻》,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可以將道德與法治學科和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相融合,聯合有關學科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提升,在觀察、記錄、思考中獲取知識,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用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表達自己對家庭的責任,通過思考和行動,在活動中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關心父母長輩,關心家庭生活,增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同時也踐行了自己作為家庭一員應盡的責任,增強了家庭意識和責任意識,成為真正的家庭小主人。
完善評價體系,激發學習自信。積極有效的評價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促進學生思想行為的轉變。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教師迫切需要優化評價方式。要摒棄以書面試卷分數論高低的傳統評價方式,對于實踐活動的評價不能隨意化、單一化,要精心設計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評價要立足于學生的素養發展,要涵蓋學生的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學習與生活,對學生的思想品質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
同時,參與評價的主體不能僅僅限于教師,要讓廣大學生和家長都參與進來,真正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要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學生的點滴進步應及時給予肯定,激發他們對于學習的自信心,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
機遇與挑戰并存,道德與法治學科育人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改進教學中的不足,聯合多方力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充分發揮學校思政課的育人功能。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