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大艷
閱讀課幾乎占據語文學科三分之二的教學時間,教學功夫沒少費,收效卻甚微。如何突圍,思慮再三,我結合新課程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基于實效進行語文閱讀課的課堂教學改革,摸索出一些閱讀課教學提質增效的策略。
教師素養層面:深抓文本解讀練內功。在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認真研究課標及教材,準確定位,必須具有宏觀視野,遵循整體性、聯系性原則,統攬全冊,把握學段目標要求,明確本冊、本單元、本課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具體目標和地位。
如部編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與第六單元,同為小說題材,但篇幅不一,第四單元的主題是青春年少,第六單元的主題是人生百相,這些區別讓兩個單元的教學側重點有很大不同。再如八年級上冊朱德同志的《回憶我的母親》,這篇寫人文章的最大特色是“把人放在聯系中”來寫。朱德把母親放在災難連天的時代背景下,放在四世同堂的家境中,放在母子連心的親情聯系中,以時間為序,以母親勤勞的一生為線,選取母親一生中的典型事件表現母親的性格與品質,縱橫交織,層次分明,刻畫了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形象。對此,教師必須深練內功狠抓文本解讀,才能在閱讀教學中吸引和調動學生。
活動組織層面:巧設教學活動增魅力。教師要立足學生實際,開展真實有意義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讓學生真實地學習語文的教學觀念,立足自己的課堂教學風格,立足文本的特點,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尊重語文學習的規律,實事求是,講究實效,用最真實的課堂讓學生真實地學習。
對于閱讀教學,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整體思考,找到文本解讀的突破口,然后指導學生沿著突破口進行系統有效、有梯度地閱讀、思考、交流。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著眼于課文重點處、關鍵處,這樣才有助于將學生思維聚焦到課文的重難點上,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
例如,部編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整體教學詩歌單元整體目標:1.體會詩歌語言之美:字音美,字形美。2.體會詩歌文章之美:結構美,情感美。3.體會詩歌文學之美:個性美,意境美。4.體會詩歌文化之美:內涵美,文化美。閱讀教學活動基本上都可以從這四個層面(語言層面、文章層面、文學層面、文化層面)展開,既增強閱讀理解的深度,更能體現新課標的理念。
方法指導層面:狠抓閱讀訓練促實效。閱讀課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常抓不懈。
抓課堂引導。文本細讀的意義是指以文章文本為中心,重視蘊含在文本詞匯中的深層含義,挖掘出文本的內在組織結構,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以語文課堂為主要平臺,逐漸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整體把握課文,并進行文本細讀,讓學生將文本語言轉變成自身的語言、自己的理解,進而提升綜合素養。
抓關鍵詞句。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本細讀的重要性。詞句、詞語是文章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能夠代表文章主旨。作者大多通過一些特定的詞句、詞語來表達自身的感受,并適當運用一些詞語來強化作品的可讀性。在細讀文本時,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細細品味文中的遣詞造句及其高明之處,并欣賞他們獨特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如《湖心亭看雪》中一個“獨”字,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高潔與孤傲。抓文章細節。在通常情況下,作者想表達的重要內容都蘊含在作品的細節當中,這需要學生主動去感受,去細細揣摩,并關注文章中的細節。只有領悟到作者在文章中描寫的情感,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才有可能更加真切地了解文章的主旨。文本細讀就是要“躺在言語之中,在言語中散步,悠閑地散步”,真正地從文章中發現美,感悟美,這樣才能夠提升自身的閱讀水平,并發掘蘊含其中的深層含義。如“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句話形象地表達了魯迅的枯燥與煩悶,只能把院子里的兩棵樹數來數去。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必須摒棄浮華,回歸本色,著眼實效,立足語文學科的培養目標,遵循語文學科的基本規律,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教師要尋求課堂的突破,嘗試一種新的、更實在的、更貼近閱讀真實情況的課堂模式,這種模式更契合學生真實的閱讀狀態和需要,讓學生真正思考,學有所得。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