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芬
“老師,網課要把我家孩子上‘廢了,怎么辦?”“老師,我管不住孩子,他一天到晚抱著手機,就是不寫作業!怎么辦?”“老師,孩子‘擺爛,我想放棄他了……”
自開展線上教學以來,我不時收到家長類似的“投訴”消息,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家長的擔憂和焦灼,也能夠想象學生的無所適從。教師如何讓學生適應線上教學節奏、保持線上學習熱情,如何扎扎實實推進線上教學工作,值得深入思考。
線上學習時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缺乏監管,惰性增強。教師無法通過線上教學查看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往往教師在電腦的一端充滿激情地講授知識,而學生卻肆無忌憚地忙著自己的事,無心聽講。時間久了,學生容易產生頹廢、厭學的心理。
自控力差,學習內驅力不足。中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成長的重要階段,面臨著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大的困境,自控能力差,一旦缺少教師或家長的監管,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效率低下,成績可能直線下滑,從而產生放棄學業的念頭。有些學生會有暴躁、自我否定、絕望等消極情緒。
網絡依賴性強。線上學習必須借助網絡平臺和智能設備,因而學生擁有大量的機會和時間接觸網絡。網絡上資源豐富,學生利用電腦和手機不僅可以進行學習活動,還能開展其他娛樂活動,例如刷短視頻、打游戲等。這自然背離了線上教學的初衷。隨著使用網絡的頻率和時間的增加,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逐漸加深,尤其當學生瀏覽和接觸的信息較為極端時,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讓學生變得沉迷網絡而無心學習。
心理問題解決策略及過程
分層干預。教師要根據學生對線上教學的適應情況,分為不同類型進行干預。
對有一定自制力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他的學習效率判斷他的心理是否存在問題。發現問題,及時溝通,私下提醒,適度約束,有進步當眾表揚,強化積極影響,幫助其走上正常的學習軌道。
對跟不上節奏甚至開始“擺爛”的學生,教師可采用線上家訪的方式,與家長、學生聯系,通過交談、鼓勵,幫助學生重新樹立信心。但這類學生往往容易再犯,因此需要教師多注意觀察,多次耐心溝通。
有出現心理不良傾向的學生時,教師應與家長保持聯系,有必要時建議進行專業心理咨詢。
多方法干預。除了將學生分類干預外,還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進行干預。
適當激勵,引導學生重拾學習熱情。對未來學習的焦慮讓許多學生進入倦怠期,為了提升課堂效率,讓學生重拾學習熱情,可采取鼓勵和激勵措施,以正面肯定、榜樣的力量鼓勵學生。選定值日班長一天一總結,由課代表協助教師評選一周的“學習之星”“進步之星”,制定班級獎狀,在班級群公開頒發,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引導學生,培養提升自控能力。缺少教師的現場監督和教室的學習氛圍,是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的最大區別。除了環境影響外,對學生學習效果影響最大的仍是自控力。小唯(化名)家長向我反映,孩子每天花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非常長,卻不愿意完成作業。學習驅動力表面上是態度問題,實際上更多的是心理狀態問題。針對這類情況,我沒有照本宣科地講空洞的大道理,而是設計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話題一:線上教學期間,你的自控力如何?如果滿分是十分,會為自己打幾分?
話題二:居家學習期間,你是如何提升自控力的?你認為自己適合哪種學習方法?
線上教學期間如何提升自控力?星宇(化名)認為可以分階段制定學習目標,對自己進行自我監督,對照目標評判行為,實施獎懲。宜佳(化名)建議制定一個時間表,設定鬧鐘,提醒自己學習、鍛煉、閱讀等。根據線上教學的經驗和對學生作業提交情況的觀察,這兩位同學的作業都能夠高效完成,更能給其他同學提供借鑒參考。
三管齊下,幫助學生擺脫網絡依賴。對于網絡依賴性強的學生,家長感覺無能為力,“揚言”要放棄他們,實則希望孩子能夠學好,但不良習慣已經養成,短時間難以改變,學習陷入兩難。
面對這種情況,我決定三管齊下。作為班主任,我不定時地進行線上家訪,直接連線學生,對他們噓寒問暖,在短短幾分鐘的通話中學生可以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不經意地感化學生;在家長方面,請家委做家長的工作,讓他們放平心態,心平氣和地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在學生方面,與班委會商討,讓該生的好朋友做他的工作,鼓勵他們克服困難,改變學習方式,以線上同桌互助的方式,引導學習習慣的改變。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他們調整了習慣,跟上了班級大部隊的節奏,值得欣慰。有時候,問題不一定要放大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多方力量幫助個人,可以事半功倍。
總結反思
線上教學是一個新鮮事物,如何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幫助學生適應線上教學的節奏和方式,提升線上教學效率,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
一是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每個學生其實都渴望被尊重、被肯定。自己線上學習的學習效果如何?學生也很想知道老師、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我們多傳遞正面的信息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建構積極的心態,延續學習的熱情。
二是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成長中的學生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中,一個細微的感受可能都會影響他們的心情。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對大人言聽計從,而是渴望自己的觀點能夠被理解。我們一定要給學生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讓學生能夠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引導他們更好地去理解父母、理解身邊的人,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三是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誰都想變得強大,但生命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心理的重建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當學生脆弱無助想要放棄的時候,我們絕不能冷嘲熱諷、冷眼觀望,而要給予鼓勵的眼神、熱情的雙手。當學生重拾信心的時候,就會有重新出發的勇氣。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