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苗苗
摘? ?要:真問題指的是貼合學習需要的、能啟迪思維的、最終達成學習目標的問題,顯示的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之處。教師通過點撥,引導學生在有效朗讀中產生真問題,在合作交流中進行真思考,在感悟延伸中學會真運用,從而讓語文學習真實發生。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目標;由表及里;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2)04-0018-03
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語文課堂迫切需要“真問題”,因為學生有了真問題,才會引發真思考,才能學會真運用,從而讓語文學習真實發生。所謂真問題,指的是貼合學習需要的、能啟迪思維的、最終達成學習目標的問題。真問題的產生需要建立在學生主動探究的基礎上,在積極思考的過程中才能獲得,為了幫助學生真正地學習,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適當點撥指導,使得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有所感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一、有效朗讀產生真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的要求。很顯然,完成這個任務主要靠教師的引導,而且這個任務的完成不能一蹴而就,必須貫穿于每天的語文學習活動中,在日積月累中才能完成。古人讀書推崇“吟誦法”,認為學生只要把書讀熟了,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懂了,現在的教學方法雖然比以前進步了許多,但是在課堂上進行朗讀的方法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可見朗讀對培養學生語文興趣的重要性。有效的朗讀能讓學生開動腦筋,在閱讀中積極思考,產生出許多疑問并迫切地想要解決,這些困惑就是真問題。
例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是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選自《安徒生童話》,課文內容相對來講比較長,在課堂僅有的40分鐘時間內,如果讓學生大聲朗讀整篇課文,顯然教學效率太低。為此,教師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首先要求學生采用默讀的方式閱讀課文,然后找出自己感興趣的句子多讀幾遍,并且在小組中和其他同學交流,說一說自己為什么會關注到這些句子。如有的學生把第5自然段中的“豆莢不久就要被打開了”這句話讀了好幾遍,很想知道誰將會打開豆莢;有的學生關注了第11自然段中的“青苔把它裹起來,它躺在那兒真可以說成了一個囚犯”,囚犯一般是指犯了錯誤的人,很疑惑作者為什么要把豌豆比作囚犯;有的同學反復朗讀第21自然段,很好奇這一粒豌豆怎么會形成小花園呢?很平常的天為什么會像一個節日呢?還有的同學從第22至24自然段中關注了五粒豆最終結局的句子,很想知道究竟是哪一粒豆最了不起……
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句子和段落邊思考邊朗讀,引發了很多由朗讀而產生的疑問,有疑則有進,激發了學生想要進一步探究課文的興趣。教師讓學生把問題寫在便利貼上,以便后面繼續深入交流。
二、合作交流進行真思考
學生的閱讀如果只停留在理解文本表面的知識上,那么學生的所得就非常淺顯。應當秉承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理念,引導學生由表及里進行深入思考,通過合作學習,對問題進行篩選、歸納、總結,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學習收獲。
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產生的問題難度有深有淺,因此先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對問題作第一次篩選:想一想哪些問題可以從課文中找出答案,或者聯系自己的學習經驗就能解決的?經過交流,學生解決了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比如針對“豆莢是怎么打開的”這個問題,可以回憶以前學過的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豆莢成熟以后會自動裂開把豌豆彈射出去的知識點,而從課文的第7自然段中可以知道這里是一個小男孩兒采摘豆莢后打開的。接著對留下的問題作第二輪篩選:哪些問題有利于我們深入理解課文,我們應該怎樣去重點探討?例如交流“小女孩兒的身體為什么會好起來”這個問題,從文中小女孩兒吻了一下豌豆苗的葉子,想象小女孩兒心里的想法,想象她低下頭吻豌豆葉的時候臉上會是怎樣的表情。從她的動作和心情來看,小女孩兒的病已經好轉了很多,聯系課文第13自然段可以知道,小女孩兒生病了已經躺了整整一年,而現在她的臉上洋溢著健康的光彩,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從19自然段中可以知道是豌豆苗讓小女孩兒對生命產生了愉快的想象,第21自然段中描寫小女孩兒講話時很愉快,能爬起來,能直直地坐在床上,她的變化這么快,都是受到了豌豆苗旺盛的生命力的鼓舞呀!
學生通過討論,篩選出促進自己理解課文的問題后再聯系課文內容繼續深入思考,在交流中理清了解決問題的頭緒,在真思考中使整篇文章“為我所用”,解決了學習中的真問題。
三、感悟延伸學會真運用
語文教學的著重點是引領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發現。通過思考,學生都能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從課文中積極尋找相關的詞語和句子釋疑解惑,產生了很多感悟,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感悟點進行拓展延伸,實現對知識的真運用。
《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講了五粒豌豆各自的美好愿望和不同結局。如課文中第二粒豆的愿望是想要直接飛進太陽里去,還認為只有飛進太陽才與它的身份相稱,學生由此判斷出這是一粒狂妄自大的豌豆,而最后它落進了臟水溝里,漲得大大的,胖得快要爆裂了,聯系生活經驗去設想這粒豆的命運,可以推斷出,它的身體將會發軟變酥,最后爛掉,這樣的結局能稱得上“最了不起嗎”?當然不能。想要到廣闊世界里去的第一粒豆因為落在水筧里,以為飛得最遠的第三、第四粒豆因為掉在地上,最后都被鴿子吃掉了。而第五粒豌豆雖然一開始掉進了長滿青苔的裂縫里,不能動彈,但它不急不躁,隨遇而安,這看似糟糕的環境給了它生根發芽的機會,成為它長成“小花園”的有利條件,它喚醒了小女孩對生命的熱愛。五粒豆的命運讓學生感悟出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志向的大小,而是在于實際的付出和產生的影響。學生們都很喜歡第五粒豆,喜歡它頑強的生命力,因此,教師就設計了話題:“第五粒豆,我想對你說”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感悟,自由組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感悟中及時交流思想,學生都能有感而發,各抒己見,思維在積極的碰撞中產生了火花。在交流中,學生的言語心智得到了鍛煉,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讓真實的語文學習在課堂中發生,就需要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在朗讀中尋找真問題、在合作中進行真思考、在感悟中學會真運用。學生真實地經歷思考、探究、感悟等學習過程以后,就能獲得更多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陳雪英.提出真問題鼓勵真思考引導真運用[J].小學教學(語文版),2020,(06):9~10.
[2]陸麗娜.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J].小學教學研究,2019,(05):29~30.
[3]黃晶晶.真實性語文學習[J].教育,2018,(09):48.
【責任編輯 李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