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 陳瑤
結直腸手術是目前臨床上對老年結直腸相關疾病進行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老年患者身體衰老、機能退化,選擇實施結直腸手術時除了需考慮疾病治療效果外,還需注重其功能狀態和健康狀態[1]。以往臨床上對老年結直腸手術患者實施常規圍術期管理,多強調術前檢查、手術配合、用藥指導等,可能導致術后老年衰弱程度增強,并致使術后康復時間延長。老年綜合評估指的是對老年人進行醫學、心理、社會狀況進行評估的過程,可全面、準確地對老年人功能受限情況進行評估,從而制訂協同性方案,以達到最大程度改善其健康狀態的效果[2]。本研究近年來將老年綜合評估管理模式應用于擇期結直腸手術老年衰弱患者圍手術期管理中,對改善患者老年衰弱狀態、情緒與認知狀況,促進術后康復起到了積極作用。
選取2019 年5 月—2021 年1 月醫院擇期性結直腸手術的76 例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60 歲;擇期行結直腸癌手術;患者本人或家屬知曉研究,并配合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條件:完全臥床、嚴重活動障礙;處于疾病終末期;需行急診手術;精神疾病。按組間基本特征匹配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 例。對照組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齡62~85 歲,平均73.51±5.68 歲;疾病類型:結腸癌21 例,直腸癌17 例。觀察組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齡61~85 歲,平均73.12±5.73 歲;疾病類型:結腸癌22 例,直腸癌16 例。此研究滿足《赫爾辛基宣言》,且兩組性別、年齡及手術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行常規圍手術期管理,即依據術式指導、協助患者完成相關術前檢查與用藥,密切配合手術,術后予以切口、引流管、皮膚、體位等管理,并實施健康宣教、心理干預,予以營養支持指導。
1.2.2 觀察組 通過老年綜合評估管理模式展開圍手術期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1)老年綜合評估:患者入院48 h 內,對其展開以下評估:①排便情況。調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大便失禁、腹瀉、排便困難等情況。②睡眠狀況。對患者過去4 周入睡時長、睡眠時間、睡眠中斷、自我睡眠質量評價、藥物輔助情況進行了解。③營養狀況。對兩組患者過去12 周攝食減少、身體質量指數、飲食結構、每天飲水量等進行了解,并予以中臂、腓腸肌圍測定。④視力、聽力。了解眼鏡、助聽器佩戴情況。⑤抑郁情況。通過老年抑郁量表(GDS-15)評價,共15 個問題,包括正向問題10 個(“是”計1 分,“否”計0 分)與反向問題5 個(“是”計0 分,“否”計1 分),總分<7 分表示無抑郁,總分≥7 分表示存在抑郁[3]。⑥認知狀況。采用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MMSE)評價,共30 個條目,總分30 分,得分越高,認知水平越好[4]。⑦日常活動能力。通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表Barthel 指數(BI)評價,包括 10 個基本生活項目,共100 分,得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好[5]。⑧壓力性損傷風險。通過Braden 量表評價,介于6~23 分,得分越高,壓力性損傷風險越小[6]。⑨跌倒風險。通過Morse跌倒風險評估量表(MFS)評價,共125 分,得分越高,跌倒風險越大[7]。
(2)評估后干預:①排便干預。大便失禁、腹瀉者遵醫囑用藥,指導家屬為患者準備新鮮、干凈飲食,并注重皮膚護理及水電解質補充,排便困難者適當增加飲水量,指導食用易消化食物。②睡眠干預。創建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實施心理干預、放松指導,嚴重者遵醫囑予以用藥。③營養干預。予以飲食指導,必要時請營養科進行會診,并實施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④視力、聽力障礙干預。配合文字、圖表與患者進行溝通,注意室內照明,注重跌倒、墜床預防,并請耳鼻喉科、眼科會診。⑤情緒干預。予以心理干預,安撫、鼓勵患者,指導其放松緊張情緒,必要時請精神科會診。⑥認知障礙干預。注重陪伴,請神經內科會診。⑦日?;顒痈深A。指導家屬協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動。⑧預防壓力性損傷。定時予以翻身,選擇5 cm 厚度以上的病床床墊或氣墊床,注意受壓局部減壓。⑨跌倒預防。設置、粘貼醒目的防跌倒標示于病房和病床床頭,實施防跌倒健康宣教,設置安全環境。
(1)衰弱情況比較:入院日、術后7 d,通過衰弱篩查量表(FRAIL)對兩組患者衰弱情況實施評價,量表包括疲勞、低抵抗力、低移動能力、體質量下降、患多種疾病幾個問題,否計0 分,是計1 分,總分0 分表示無衰弱,1~2 分表示衰弱前期,≥3分表示衰弱[8]。
(2)情緒與認知狀況:入院日、術后7 d,通過GDS-15、MMSE 表評價了解兩組情緒與認知狀況[3-4]。
(3)術后康復質量:術后7 d,對兩組患者實施恢復質量15 項量表(QOR-15)及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表BI 評價,了解兩組術后恢復情況。QoR-15 包括A 卷0~10 項,不存在計0 分,持續存在計10 分,B 卷11~15 項,不存在計10 分,持續存在計0 分,計算總分,得分越高,術后恢復質量越好[9]。
(4)恢復指標:對兩組術后下床時間、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進行記錄。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用Wilcoxon 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院日,兩組衰弱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兩組衰弱程度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衰弱情況比較
入院日,兩組GDS-15、MMSE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 再次評價時,兩組GDS-15 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而MMSE 評分均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情緒與認知狀況比較(分)
觀察組術后7 d QOR-15 和BI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比較(分)
觀察組的術后下床時間、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康復時間比較
老年衰弱是由多方面原因及促成因素導致的醫學綜合征,具體表現為力量、耐力、身體機能下降,可引發功能衰退、跌倒等不良健康結局,增大患者死亡風險[10]。結直腸手術屬于大型手術,需于全身麻醉下進行,且需實施氣管插管,對患者機體產生的創傷較大,通過此術式對老年患者進行治療時,術后可能導致其衰弱程度增大,影響術后康復[11]。因此,對于接受結直腸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需進一步強化其圍手術期管理,在全面評估其健康狀況的基礎上實施全面化、細致化的護理干預,以達到減輕術后衰弱程度、促進術后康復的效果。
老年綜合評估管理模式概念于1935 年經Marjory Warre 提出,應用于圍手術期管理中時,通過實施綜合評估,識別風險,并制訂與實施協同方案,可降低手術風險[12-13]。本研究對擇期結直腸手術老年患者實施圍手術期管理時,應用老年綜合評估管理模式,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衰弱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老年綜合評估管理模式有助于減輕結直腸手術老年患者術后衰弱程度。老年綜合評估管理模式術前對患者實施排便、睡眠、營養、視力與聽力、抑郁、認知、日?;顒幽芰Α毫π該p傷、跌倒等方面的評估,可對患者健康狀況、手術耐受情況有準確了解,基于此實施針對性圍手術期管理及干預,可使患者對手術的耐受程度得以提升,減輕手術對其機體產生的創傷,進而達到減輕術后衰弱程度的效果。
對于接受結直腸手術的老年患者,疾病本身、手術操作等均可能對其心理產生應激作用,使其出現抑郁情緒,加之機體功能下降,可使其認知功能降低,對手術順利進行及術后康復產生影響[14-15]。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GDS-15 評分低于對照組,MMSE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通過老年綜合評估管理模式對擇期結直腸手術老年患者實施圍手術期管理可有效改善其情緒狀態及認知功能。老年綜合評估管理針對患者抑郁情況、認知狀況,對其實施心理護理、相關科室會診等干預,可使其心理不良情緒緩解,正確認識、面對疾病與手術,進而可達到改善抑郁狀態、認知功能的效果。除此以外,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術后QOR-15、BI 評分高于對照組,且術后下床時間、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老年擇期結直腸手術患者圍術期管理中應用老年綜合評估管理模式可進一步促進術后康復。老年綜合評估管理通過對患者機體狀況進行全面評估,了解患者存在的潛在健康問題,準確對圍術期存在的相關風險進行識別,并針對性進行處理,可使圍術期相關不良事件減輕,提升手術安全性,進而促進術后康復效果提升,縮短術后康復時間。
綜上所述,老年綜合評估管理模式應用于結直腸手術老年患者圍手術期可有效減輕術后老年衰弱程度、改善情緒與認知狀況,并且可提升術后康復效果。然而,本次研究存在不足,僅限于在本院行擇期結直腸手術的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且觀察指標較少,可能使研究結論存在局限性及片面性等問題。因此,后期需進行多中心研究,適當對樣本量、觀察指標進行增加,從而客觀分析老年綜合評估管理模式在擇期結直腸手術老年衰弱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