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0月24日發布三季度多項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恢復,三季度經濟恢復向好,明顯好于二季度,生產需求持續改善,就業物價總體穩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7026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0%,比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0305億元,同比增長0.7%;CPI同比上漲2.0%,PPI同比上漲5.9%;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0元,同比名義增長5.3%。(摘自人民網)
海關總署10月24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31.1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9.9%。其中,出口17.67萬億元,增長13.8%;進口13.44萬億元,增長5.2%;貿易順差4.23萬億元,擴大53.7%。與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貿易總值為4.7萬億元,增長15.2%;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10.04萬億元,增長20.7%;機電產品貿易中,汽車出口2598.4億元,增長67.1%。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2.0%,拉動GDP增長1.0個百分點。相關專家表示,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我國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政策舉措加力提效,外貿呈現較強發展韌性,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作出積極貢獻。(摘自海關總署官網)
國家外匯管理局10月7日發布的外匯儲備規模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290億美元,較8月末下降259億美元,降幅為0.85%。專家表示,2022年9月,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平穩,境內外匯供求延續基本平衡。國際金融市場上,受主要國家貨幣及財政政策、宏觀經濟數據等因素影響,美元指數進一步上漲,全球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當月外匯儲備規模小幅下降。展望未來的外匯儲備規模趨勢,隨著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效果顯現,我國經濟總體延續恢復發展態勢,通脹水平溫和可控,國際收支狀況良好,特別是經常項目和直接投資等國際收支基礎性項目保持較高順差,有利于人民幣匯率和外匯儲備規??傮w穩定。(摘自國家外匯管理局官網)
近期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促進制造業發展的舉措陸續推出。9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前期緩繳的所得稅等“五稅兩費”,9月1日起期限屆滿后再延遲4個月補繳,涉及緩稅4400億元。9月2 8日,人民銀行宣布設立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專項支持金融機構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業、社會服務領域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設備更新改造提供貸款。一些地方促進制造業發展的政策也在加力,如上海印發《上海市推進高端制造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從四方面提出25條舉措支持高端制造業發展;浙江印發《關于高質量發展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指導意見》,從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等方面,推進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高質量發展建設。從央地釋放的政策信號看,促進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正持續發力,穩定制造業投資,助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摘自中國經濟網)
中汽協10月19日發布數據顯示,1月份至9月份,中國汽車企業共出口211.7萬輛,同比增長55.5%。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38.9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倍。具體來看,上汽乘用車、東風易捷特、比亞迪、吉利汽車、神龍汽車分別出口新能源汽車7.81萬輛、4.01萬輛、2.24萬輛、1.15萬輛、0.68萬輛。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供應鏈優勢突出,疊加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成本以及生產效率上的整體優勢,造就了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出口轉型的核心優勢。有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制造新能源產品品牌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在海外的認可度持續提升,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有利于進一步打開中國新能源產品品牌銷量空間。(摘自新浪網)
路 透 社1 0月1 0日 報道,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以及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維格因“研究銀行和金融危機”獲得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現年68歲的伯南克對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進行了研究,證明銀行擠兌(發生在驚慌的儲戶提取存款時)有多么危險?,F年68歲的芝加哥大學教授戴蒙德和現年67歲的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教授迪布維格證明,政府對存款的擔保可以防止金融危機升級。評獎委員會表示,他們獲獎原因是:“大大提高了我們對銀行在經濟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期間——以及對如何監管金融市場的理解”、 “他們的分析對于監管金融市場和應對金融危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摘自澎湃網)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0月5日報道,在能源價格高企、利率上升以及戰爭引起的混亂的重壓之下,明年世界貿易將急劇放緩,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劇。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2023年全球商品進出口總額可能僅增長1%,低于此前預測的3.4%以及2022年3.5%的增長預期,并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之前預測的3.3%下調至2.3%,還發出警告稱,如果各國中央銀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而紛紛大幅加息,經濟增長放緩的幅度甚至會更大。一些經濟學家和決策者擔心,加息幅度可能超過需要的水平,引起經濟衰退。亞洲和歐洲出現的大量跡象也表明全球貿易在放緩。以9月份韓國出口為例,按年率計算增長2.8%,為2020年10月以來的最差表現。(摘自騰訊網)
法 新 社1 0月1 1日 報道,聯合國敦促全球能源體系“徹底轉變”。聯合國認為,為了避免氣候變化破壞全球能源安全,2030年前世界需要將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供應增加一倍。世界氣象組織在其《氣候服務狀況》年度報告中警告說,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干旱、洪水和海平面上升——這些都與氣候變化有關——已經使能源供應變得不那么可靠。擁有可靠的天氣、水和氣候服務,以確保電力基礎設施的彈性,并滿足不斷增加的能源需求,這一點越來越重要。轉向可再生能源將有助于緩解全球日益加大的水資源壓力,太陽能和風能的用水量遠低于傳統發電廠。而各國目前做出的減少碳排放的承諾“遠遠達不到”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所設定目標的水平。報告認為,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到2050年需要增加兩倍,才能使世界走上凈零軌道。地球上60%的最好的太陽能資源都在非洲,這塊大陸有可能成為太陽能生產的主要參與者。(摘自中國經濟網)
德國《商報》網站10月13日報道,新冠疫情期間的自動化繁榮甚至讓機器人行業內部的人士都感到驚訝。2021年全球新安裝工業機器人數量同比增長31%,達到創紀錄的51.7臺,而原本估計全球機器人銷量要到2024年才會超過50萬臺。全球機器人銷量在過去6年間翻了一番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2022年全球新安裝機器人數量可能增加10%,達到近57萬臺。新冠疫情后的繁榮將在一定程度上趨于平穩,但預計未來幾年的增長率也會落在較高的個位數百分比范圍內。該行業目前正受益于以下趨勢,即鑒于供應鏈經常中斷,許多公司正在將生產線遷回離家鄉更近的地方。由于人力成本高昂和熟練工人短缺,這種生產回流通常只能通過更高程度的自動化來實現。(摘自鳳凰網)
拉美社10月16日 報道,由于世界糧食危機,人類可能再次遭遇饑餓人口創紀錄的一年,這場危機使更多的人淪為饑餓受害者。由于氣候變化、沖突和經濟壓力造成的各種危機,全球正在遭遇日益嚴重的糧食短缺。在2022年的頭幾個月,世界饑餓人口數量從2.82億增加到3.45億。世界糧食計劃署今年也擴大了糧食援助目標,達到創紀錄的1.53億人,截至年中已援助1.112億人。烏克蘭戰爭擾亂了世界貿易,增加了運輸成本和交貨時間,并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無法獲得他們需要的供應。另外,因氣候變化的高頻率和高強度而受影響的人也在增加,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在一場場災難的間隔中恢復,非洲之角前所未有的干旱正導致更多的人陷入令人警醒的糧食不安全水平,同時預計索馬里也將發生饑荒。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的應對能力因各國自身的經濟問題——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債務問題——而受限,全球經濟衰退的威脅也在增加。(摘自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