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暉
平潭喬木林資源變動情況及建議
高暉
(平潭綜合實驗區自然資源服務中心福建平潭350400)
平潭綜合實驗區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目的是查清本實驗區行政界線范圍內森林、林地和林木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與分布,客觀反映森林資源經營與管理現狀。通過綜合分析與評價,提出森林資源培育、保護與利用的相關意見;建立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同時探索建立以圖管地、圖庫對應的規劃設計調查技術體系,增強應用高分辨率遙感圖像技術的能力,為建立和完善林地“一張圖”提供基礎。
平潭喬木林;資源變動;情況建議
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為有序開展林地“一張圖”變更調查、森林增長指標年度考核、森林生態建設績效考核建立新的資源家底,為制定區域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林業發展規劃,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指導,規范森林科學經營提供基礎信息,為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全區喬木林面積9 493.26 hm2,蓄積量479 016 m3。其中喬木經濟樹種面積63.32 hm2。喬木林(不含喬木經濟樹種)單位面積蓄積量3.37 m3/畝。
人工喬木林9 493.26 hm2,蓄積量479 016 m3,均占100%,詳見圖1、表1。

圖1 喬木林各起源面積和蓄積量比例結構圖
表1平潭綜合實驗區喬木林起源結構統計表
起源面積/hm2比重/%蓄積量/m3比重/% 天然0000 人工9 493.26100479 016100 合計9 493.26100479 016100
在全區喬木林分(不包含喬木經濟林)中,防護林面積8 885.91 hm2,蓄積量446 775 m3,分別占全區喬木林面積的94.23%和蓄積量的93.64%;特用林面積23.02 hm2,蓄積量2 078 m3,分別占0.24%、0.44%;用材林面積62.80 hm2,蓄積量4 311 m3,分別占0.67%、0.90%;薪炭林面積458.21 hm2,蓄積量23 932 m3,分別占4.86%、5.02%。詳見圖2、表2。

圖2 喬木林各林種面積和蓄積量比例結構圖
表2平潭綜合實驗區喬木林資源林種結構統計表
林種面積/hm2比重/%蓄積量/m3比重/% 防護林8 885.9194.23446 77593.64 特用林23.020.242 0780.44 用材林62.800.674 3110.90 薪炭林458.214.8623 9325.02 合計9 429.94100.00477 096100.00
在全區喬木林分(不包含喬木經濟林)中,馬尾松面積526.17 hm2,蓄積量23 857 m3,分別占喬木林分面積的5.58%和蓄積量的5.00%;闊葉林面積5 849.88 hm2,蓄積量264 761 m3,分別占喬木林分面積的62.04%和蓄積量的55.49%;木麻黃面積2 975.29 hm2,蓄積量181 921 m3,分別占喬木林分面積的31.55%和蓄積量的38.13%;桉樹面積78.60 hm2,蓄積量6 557 m3,分別占喬木林分面積的0.83%和蓄積量的1.38%。各樹種結構面積和蓄積量比例結構見圖3、表3。

圖3喬木林各樹種面積和蓄積量比例結構圖
表3平潭綜合實驗區喬木林樹種結構統計表
樹種結構面積/hm2比重/%蓄積量/m3比重/% 馬尾松526.175.5823 8575.00 闊葉林5 849.8862.04264 76155.49 木麻黃2 975.2931.55181 92138.13 桉樹78.600.836 5571.38 合計9 429.94100477 096100
在全區喬木林分中(不包含喬木經濟林),幼齡林面積1 191.88 hm2,蓄積量30 401 m3,分別占喬木林分面積的12.64%和蓄積量的6.37%;中齡林面積4 835.42 hm2,蓄積量229 734 m3,分別占喬木林分面積的51.28%和蓄積量的48.16%;近熟林面積1 143.88 hm2,蓄積量59 277 m3,分別占喬木林分面積的12.13%和蓄積量的12.42%;成過熟林面積2 258.77 hm2,蓄積量157 684 m3,分別占喬木林分面積的23.95%和蓄積量的33.05%;各齡組面積蓄積量比例結構見圖4、表4。

圖4 喬木林各齡組面積蓄積量比例結構圖
表4平潭綜合實驗區喬木林各齡組面積蓄積量統計表
各齡組面積/hm2比重/%蓄積量/m3比重/% 幼齡林1 191.8812.6430 4016.37 中齡林4 835.4151.28229 73448.16 近熟林1 143.8812.1359 27712.42 成過熟林2 258.7723.95157 68433.05 合計9 429.94100477 096100
森林資源動態變化是反映一定時間間隔內,林地面積增減、森林蓄積量消長以及森林質量變化的重要指標。在調查間隔期內,由于人為經營活動和自然因素影響,全區森林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和分布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間隔期內,平潭綜合實驗區森林資源變化總趨勢是:活立木蓄積量、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均有所增長,森林面積略有上升,而林地面積有所下降[1-2]。
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森林覆蓋率由前期(2010年)的30.96%上升到本期(2020年)的37.11%,間隔期內提高了6.15%。
喬木林面積由前期的9 419.13 hm2增加到本期的9 493.26 hm2,間隔期內增加了74.13 hm2。喬木林面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大力推進非規林地造林,2011年開始廣泛動員廣大群眾將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的拋荒地、邊角地、農田等退耕租地還林,充分挖掘土地潛力,致力拓展造林綠化空間,得到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和支持配合。
平潭綜合實驗區地理與發展現狀等因素,決定了平潭綜合實驗區現有林地占比不大,僅占全區國土面積的33.28%,且林地內公益林占比較大,占全部林地面積的85.82%。全區森林覆蓋率為37.11%,森林覆蓋率較低。
為響應國家號召,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需要加大林業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保護森林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同時,要提高執法水平,加大執法力度,嚴格依法治林,繼續加強森林“三防”,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
隊伍建設:基層林業隊伍老齡化嚴重,技術力量出現斷層,工作隊伍力量薄弱,需要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加大林業后備年輕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加強林政執法人員的素質教育培訓,同時強化林政執法的基礎建設,改善執法條件,全面提高林政執法能力和水平。
強化沿海基干林帶建設:沿海基干林帶是平潭綜合實驗區沿海防護林的主心骨,是全區沿海防護林建設的重中之重。201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沿海基干林帶列入為民辦事項目后,按照填平補齊、提質提升的要求,不斷采取有效措施,包括修建前沿擋風沙堤,內沿造林地設置擋風籬笆、覆土、種老鼠刺、打機井澆水等;綜合治理長江澳等5大沙荒風口;向海岸前沿推進營造基干林帶;補齊斷帶等。沿海基干林帶得到了加寬加厚加長,增強了沿海防護林第一道防線的防災減災功能。
林木采伐管理:加強林木采伐審批管理。一方面,嚴格按照省廳有關森林采伐管理規定,規范林木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和行政許可行為,嚴格執行憑證采伐制度,督促各鄉鎮林業站做好林木采伐報批服務、伐中監砍和伐后監管。另一方面,嚴格審核落地項目,對于必要的發展項目,在辦理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審核審批過程中,于現場查驗階段提前開展外業調查設計,掌握第一手數據,合理規劃用地,對于減少的雙增指標(林地保有量和林地蓄積量),因區域內特殊地理條件,建議是否可以采用異地占補或異地購買等措施。
林地管理:一是做好項目涉林報批審核服務。一方面,從依法行政和服務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大局出發,林地、林木采伐審批提前介入,跟蹤落實,積極開展建設項目占用征收林地報批工作。另一方面,加強審批窗口建設,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二是深化“三減二化一提升”改革創新六項措施,全面推進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的銜接。三是嚴厲打擊非法占用或蠶食破壞沿海防護林的行為。區森林公安與區林業行政執法辦公室聯合開展嚴厲打擊整治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對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進行全面清理排查,重點圍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生態區位重要的林區,突出打擊挖沙取土、盜砍濫伐、修建墳墓等行為,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堅持“有案就查、露頭就打、絕不姑息”原則。同時,認真受理涉林信訪,及時深入調查,發現破壞森林資源行為依法查處,主動調解林權糾紛,盡力做好信訪維穩工作[3-4]。
森林防火:森林防火責任制落實,通過區鎮村層層簽訂防火責任狀,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按照省政府下達的森林防火責任書和有關要求,把森林防火日常工作落實到責任單位和具體人員;抓好各項防范措施的落實,確保不發生森林火災事故。
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加強對常發性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并及時開展防治工作,確保平潭綜合實驗區不發生大的疫情。同時,要積極開展生物防治的研究工作。
受平潭綜合實驗區地理條件等影響,平潭綜合實驗區生態環境薄弱,現有樹種種類少,群落結構單一,所以應當堅持把造林綠化作為生態建設主體,充分挖掘土地潛力,宜造則造,宜林則林,使適宜造林綠化的土地都要綠起來,進一步增加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同時,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大力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積極開展全島綠色生態屏障(木麻黃沿海基干林帶、農田防護林網)的生態修復,“加寬加厚”“填平補齊”,充分發揮綠色生態屏障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的能力,完善防護林體系的建設[5]。最后,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扶持鄉村大力開展片林種植、庭院綠化、道路綠化及其他四旁綠化,提升鄉村綠化水平。通過補植、套種闊葉樹,優化樹種林種結構,形成混交林、復層林、異齡林,提高森林生物多樣性,有效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森林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防災減災等生態功能,并提高森林的景觀效果。
想要充分利用調查成果,夯實林業建設基礎工作應做到:第一,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森林資源數據庫,構建森林資源動態監測體系,推進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實行計算機管理,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資源綜合監測工作,達到森林資源經營利用、保護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第二,及時編制、實施森林經營方案,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途徑,建立與現代林業相適應的森林經營制度,從而逐步實現由單純采伐指標管理向森林科學經營管理轉變,由單純控制森林資源消耗向保障生態安全與維護產權主體利益并重轉變,由單純行政決策向充分尊重經營者意愿和相關利益者共同參與的決策機制轉變,實現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森林資源結構的優化、林地生產力的提高、林區社會經濟狀況的改善、森林經營者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第三,引進相關人才,實行高校人才引進計劃,錄取高校優秀畢業生,根據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基層職工技術和專業水平的不定期培訓,鼓勵職工攻讀在職學位,對職稱評定設立相應的獎勵措施;積極與高校促進合作關系,設立教學科研基地,培育適合本區域的優良林木品種,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1]武旭.鹽津縣森林資源動態變動分析及發展建議[J].林業建設,2019(3):36-39.
[2]陳振雄,賀東北,甘世書,等.森林資源大樣地雙重抽樣監測研究[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4(4):42-48.
[3]賈曉燕.不同土地利用類型水源涵養服務特征及其時空動態——以巴林右旗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3.
[4]張輝.硯山縣森林資源變動評價[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8,31(5):39-40,58.
[5]侯衛萍,王祿全.黑龍江森林資源變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探討[J].森林工程,2011,27(1):82-88.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11
S750
A
2095-1205(2022)02-36-03
高暉(1967- ),男,漢族,福建平潭人,大專,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規劃調查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