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瑩 步會敏
體驗旅游對鄉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研究
王靜瑩步會敏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漳州363105)
體驗旅游的開發能夠挖掘當地優秀人才,輻射帶動周邊產業繁榮,推進當地旅游業發展,減輕旅游項目融資壓力,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文章分析了桂峰村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了其體驗旅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以期推動桂峰村經濟發展。
體驗旅游;鄉村經濟;發展;推動
體驗式旅游項目能夠通過挖掘當地特色民俗,擴大當地的影響力。目前,體驗式旅游正作為一項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為鄉村帶來引進優秀人才和輻射性帶動周邊產業繁榮等優勢的項目進行開發。近年來,基于體驗式旅游項目的發展,桂峰村相關的體驗式旅游項目開發為當地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文章通過對桂峰村的實地調研以及走訪調查,發現可以通過鄉鎮的一系列宣傳以及相關政策支持起到促進桂峰村體驗性旅游的發展,進而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近年來,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桂峰村在整合各類文化和物資資源的同時發展旅游產業,以提升村民生活品質,2019年,桂峰村接待游客人數達15萬人次,經濟收入達1 255萬元,其中,村民旅游從業人員113人,年人均旅游收入為7 560元。
旅游助推鄉村振興,基于桂峰村自身所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桂峰黃酒、桂峰麥芽糖制作工藝,對各類要素進行優化配置,打造擁有當地特色的文化街巷,通過舉辦桂峰曬秋節等重要傳統民俗活動,充滿魅力的桂峰吸引游客接踵而至,周末、節假日游客更是絡繹不絕。與此同時,桂峰村的旅游渠道還在持續發展:修復整治村口35畝景觀梯田,恢復傳統農耕,進一步開拓適應新時代變化的項目,使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將旅游業交給專業公司經營打理,村集體收取全年收益的一定比例作為紅利。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及大眾旅游的普及,城市居民從之前的“游山玩水”逐漸轉變成在旅游時更傾向選擇體驗鄉村體驗性旅游項目,因此,全國各地都打造了許多鄉村旅游項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意見,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10萬以上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特色村,因此,許多地方并沒有提前對當地所擁有的民俗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就進行體驗式項目,導致各地體驗式旅游大同小異,自身特色較少。目前,桂峰村整合豐富的物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鄉土原味,用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揚鄉土文化。這一文化體驗項目有利于優化產品輸出,使特色民俗能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現給更多的旅游者,加強了旅游活動的體驗感和參與感。
但桂峰村目前的旅游項目形式單一,文化特色不夠突出。由于各地都擁有自身的民俗風情,因此,鄉村體驗式旅游易出現線路規劃不清晰、無法將當地特色民俗使用契合的項目展示,以及體驗項目脫離消費者從而帶給消費者欠佳的旅游體驗,降低了帶來深層次“回頭客”的機會及大家口碑相傳的可能性。
2019年上半年,安徽省旅游總收入達4 006.37億元,同比增長16.64%,可以看出,“2019安徽文旅產業創客行動計劃”在各旅游村落營造良好的社會服務氛圍,進而帶動當地的旅游項目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目前,桂峰村的經濟主要依附于體驗性旅游項目的發展。2019年,桂峰村年人均旅游收入7 560元,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同時,桂峰村的旅游業態還在持續提升發展。針對當地特色產品桂花釀、麥芽糖的銷售,需尋求銷路更為寬廣的平臺。在文化逐漸成為旅游的靈魂,旅游成為承載文化項目的年代,尋找來自旁觀者的幫助才可能獲得如虎添翼的效果。倘若桂峰村能夠與福建省內的創客進行有機結合,或許能夠迸發出不一樣的火花。
但現階段,桂峰村大多數旅游項目人員都是當地農民,知識水平有限,個人素質也參差不齊,難以滿足消費者提出的需求。同時,體驗性旅游項目中旅游專業性人才不足,無法帶給消費者較好的旅游體驗。另外,當地特色商品與高速發展的電商平臺結合較少。當地產出的商品在電商平臺中“單打獨斗”,并未形成統一品牌,產品只能以口碑相傳的形式緩慢售出,資金回籠較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2018年10月,國家發改委聯合多部門發布《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年-2020年)》,旨在搭建社會資本對接服務平臺,利用政策鼓勵民間投資參與有一定收益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同時,在彌補資金和人力所導致的鄉村道路及停車設施建設問題的同時,加大對于貧困地區旅游基礎設施項目的推進力度。自新冠肺炎發生以來,國家始終關注文化旅游市場的發展,并不斷提出促進文旅市場復蘇的相關措施:通過完善旅游消費平臺、推出旅游消費券、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文旅重大項目建設,支持開發精品項目滿足人民群眾文旅新需求,給予文化旅游市場極大的鼓勵和信心。
但在資源分配方面,桂峰村資源利用不均。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及基礎設施建設之后的投入產出比不確定,使得當地居民不敢深入嘗試該領域;當地青年在當地無合適的就業機會便紛紛涌入城市;非遺技術面臨傳承危機等問題。桂峰村需從開展體驗式旅游項目開發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通過經濟發展的吸引力傳播關于桂峰村的非遺技術,促進當地基礎設施的再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支持鄉村發展,同時也鼓勵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挖掘蘊含的特色景觀、農耕文化及鄉風民俗。綜上可知,在桂峰村發展鄉村旅游時應做好相應規劃,避免讓旅客產生不良體驗感,同時要大力響應國家號召,助力桂峰村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
為了給消費者提供較優質的旅游體驗,需深入了解當地特色,并將項目多次測試后設置為擁有自己的獨特性、不可復制性的旅游路線[1]。例如,以當地現有的項目為基礎,將桂峰村目前擁有的古村落、曬秋文化等資源進行整合,重點開發生活體驗性旅游新產品。建設體驗性旅游項目前應對市場進行多次深入調研,分析潛在消費者的興趣點,深入挖掘桂峰村文化資源內涵,構建能夠突出當地特色的體驗性旅游線路,通過舉辦大型綜合類活動,展示當地濃厚的人文特點,在游客中塑造獨屬于當地的特色口碑,同時利用“線上+線下”的多元媒介,展示舉辦的大型綜合類活動,為下一次活動吸引更多的關注度。
本項目旨在創新一系列體驗性服務的旅游活動,在探索桂峰村體驗性旅游項目開發的道路上;首先對桂峰村進行深層次調研并對其擁有的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和整合。例如,針對特色產品類的農產品,項目將結合曬秋文化,讓旅游者親身參與到收獲農產品、晾曬農產品、收納農產品的過程中。第二類是古建筑類,讓旅游者通過了解古屋的歷史和發展,進而參與到和古屋相關的文化產品中,如吟詩作對、茶藝鑒賞等。在一系列的觀賞了解游玩過后,逐漸消除旅游者與景物之間的隔閡,增強旅游者對村內古建筑群的親切感和對當地特色風俗內容的獲得感。其次,通過在晚餐時間舉辦曬秋慶祝宴,讓旅游者和當地居民一起用餐交談,體驗當地民俗風情。在桂峰村一天之內不僅可以體驗收獲、晾曬、收納農產品的過程,也能在晚餐時間與村民暢聊,深入了解“曬秋”的由來。
在構建屬于當地的體驗性旅游路線時,需打造完善的鄉村旅游產業鏈。缺乏整體性的組織會陷入單打獨斗的惡性循環,導致經濟效益減少。地處浙江嘉興桐鄉的烏鎮是打造完整產業鏈較為突出的例子。桂峰村應汲取其優良經驗,建設完整產業鏈,改變傳統的單一經濟發展模式。當旅游路線的區域特性成為獨一無二的“名片”時,消費者才愿意前來消費,進而促進桂峰村經濟發展[2]。
首先,針對桂峰村農特產品銷售渠道單一,未形成統一品牌的問題,可在組建當地的項目隊伍后,一部分人才通過整改桂峰村農特產品生產線,對部分已有一定發展基礎的特色產品的生產流水線實施可視化優化方案。以桂花釀為例,通過生產過程可視化,旅游者不僅能直觀體驗產品從原材料到加工再到包裝的整個過程,還可以看到整個過程的全部形態,保留了產品文化的原真性。銷售不應局限于線下,使用“機器+手工”的方式既能保證產品的產量,又能保證產品的質量,相關人才可利用多元媒體對產品進行推廣,再利用飛速發展的電商平臺及物流服務將當地特色產品向省內乃至全國進行銷售,這在拓寬銷售渠道的同時,為桂峰村居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其次,改變桂峰村鄉村旅游傳統的旅游形式,建設獨具特色的體驗性旅游項目。同時,根據目前鄉村建設機制的理念——“管理出生產力、管理出效益”,在建設項目的同時培養人才,長此以往為本地旅游項目輸送相關優質人才,進而打造當地精干管理隊伍[3]。“實踐出真知”,桂峰村可以通過開展類似福建共青團倡導的“返家鄉”活動,給予對于該項目有興趣的人才相應的實踐機會。一方面,提高整體隊伍的專業度;另一方面,為傳承人提供相關宣傳平臺。在體驗式經濟的作用下,依據不同的文化打造不同的旅游主題,引導非遺技術傳承人提高相應的設計水平,用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建立起與他人有“壁壘”但符合當地特色的發展模式,以此吸引更多的“回頭客”,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
桂峰村通過整合文化資源,刺激文化消費,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從而培養引進新型人才。桂峰村不僅需要一支精干的管理隊伍,還需要相關的非遺技術人才傳承相關技術。在培養非遺技術人才的道路上,急需解決傳承人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桂峰村建設特色旅游路線時,可通過適當提高非遺技術的經濟效益,反向激發群眾對于非遺技術的傳承興趣。在基礎設施及人才逐漸完備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并發展桂峰村體驗性旅游相關的產業鏈,旨在讓桂峰村成為彰顯文明的文化基地。通過體驗式旅游延伸產業鏈,加快“經濟入場券”向“產業經濟”實現,從而適當增加旅客在景點區域的旅游消費[4]。同時,支持堅持以市場經濟思路發展“美麗鄉村”項目,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向當地以建設體驗式旅游項目,提升當地體驗式旅游產品和服務品質,進一步擴大鄉村旅游規模。
2020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下發的《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積極應對疫情影響保持導游隊伍穩定相關工作事項的通知》提出,要保持疫情防控期間導游隊伍穩定,為文化旅游行業恢復發展蓄力儲能。為此,桂峰村可以組建一支隊伍用于制作與當地特色民俗風情相關的3D軟件及后期的維護,軟件與如今不斷發展的5G技術結合,使受疫情影響無法實地感受桂峰村特色但又想了解全國不同民俗的人們能夠“足不出戶”地體驗到桂峰村的特色風情及當地人的熱情。
“持續開展村莊清潔活動是‘十四五’時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任務”,人們游玩時能直觀地看到村莊環境,自己是否接受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次的出行游玩體驗。倘若網上宣傳吹噓得美若仙境,實際到達后卻大相徑庭,這無法讓人接受。基礎設施的建設完成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村莊的整潔度以及帶給游客的直觀感受。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優良程度直接決定著消費者的旅游體驗、當地的旅游質量及項目所輻射出的經濟效益,在建設體驗性旅游項目相關基礎設施時,應盡量選擇較有保障的龍頭企業進行策劃。在取得當地居民同意的情況下,在桂峰村開發出一處空閑場地[5]。在堅持不破壞村落原有建筑和自然人文環境的原則上,采用“轉移式”策略將村落里的相關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從封閉場所中移出來,用互動的體驗方式開展特色活動,展現出桂峰村原生態的物質文化。加強對于基礎設施功能的設計,拓寬桂峰村體驗性旅游功能,使消費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在打造一流的生態型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應以項目建設為重點,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政策方面的指引加快桂峰村體驗性旅游項目的招商及建設效率,同時編制中長期旅游發展規劃,并出臺相關的非文化傳承技術傳承計劃。在進行體驗型旅游開發時,應根據桂峰村的自然環境特點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狀況,開展合理合規的體驗性旅游項目規劃,設計出適合不同人群的體驗性旅游項目[6]。在項目建成的中后期就要開始招募人才,吸引青少年回鄉建設的同時,反作用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便于面向外界塑造桂峰村形象,使桂峰村的形象在項目的潤色中更為生動立體。同時,在疫情防控時期,基于桂峰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加上相關政策以及5G技術不斷為鄉村旅游賦能,桂峰村依托民俗旅游村開展民俗體驗產品以及地方性節慶活動,有利于吸引游客參與體驗。
體驗式項目的開發能從人才培養、聚集民俗、整合資源、規劃建設等多方面提高桂峰村的知名度,從而為桂峰村的經濟發展提供助力。目前,由于桂峰村對于特色文化、民俗風情挖掘度不夠,當地居民無法構建成套的體驗式旅游項目,因此,要在現有基礎上整合現有特色旅游資源,利用媒體平臺的新式宣傳挖掘潛在消費者實際需求并推進體驗式旅游項目的開發。體驗式旅游可以為桂峰村帶來當地優質人才、相關政策及資金傾斜,推動鄉村進一步發展。結合體驗式旅游、鄉村經濟發展的新機遇,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可有效拓寬桂峰村經濟發展渠道,增加桂峰村居民收入效益,并加快桂峰村發展進程。
[1]嚴思思,胡宇琛.烏鎮體驗式旅游經濟的開發和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5(11):40-41.
[2]邱志凡.發展體驗式旅游促進旅游事業可持續發展[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14):190,192.
[3]馬琪景,金莎,莫妮,等.體驗式鄉村旅游的消費群體定位——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嚴關鎮杉樹村委馬頭山村為例[J].知識經濟,2016(1):89.
[4]李芳.淺析基于體驗式經濟的農業觀光旅游現狀及改進措施[J].山西農經,2019(6):86-87.
[5]張曉晶,殷陳君.文化旅游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1,38(8):54-58.
[6]吳娜培,許藝娜,陳欽.福建桂峰村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提升策略[J].臺灣農業探索,2021(1):52-6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46
F592.7
A
2095-1205(2022)02-142-03
福建省2021—2022年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桂峰村鄉村文化特色體驗旅游項目開發”
王靜瑩(2002- ),女,漢族,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體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