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彩 劉會柏 馬春秀 尹夢臻
德宏州邊境小康村建設探究
楊建彩劉會柏馬春秀尹夢臻
(德宏職業學院云南德宏678400)
邊境小康村建設是圍繞鄉村振興計劃,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文章闡述了德宏州邊境小康村建設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結合國內小康示范村建設及云南省邊境小康村建設經驗,因地制宜,提出了相應建議和對策。
鄉村振興;德宏州;邊境;小康村建設;建議;對策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興邊富民和強邊固防的決策部署,2020年4月,按照相關要求,德宏州及時啟動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工作,又于2021年開啟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呼喚。實施邊境小康村建設使命光榮,對沿邊地區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夯實強邊固邊穩邊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推德宏州建設成為我國鄉村振興示范區、沿邊開放示范區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具有重大意義。
2020年,德宏州成功申報了芒市賴南一組、瑞麗銀井一社、隴川漢一社、盈江石梯村4個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自建設以來,各級責任部門和村民們克服重重困難,從總體上來說,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4個示范村在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6個方面基本達到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指導性指標,項目基本完工,僅有小部分項目受一定因素影響,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訪談中,村主任和村民紛紛表示,建設小康示范村后,村莊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居住環境進一步提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趨于完善,交通便捷、飲水安全、電有保障,公共服務有效覆蓋,特色產業不斷發展,民族團結基礎進一步夯實,形成互相關愛、互相幫助、團結友好的良好氛圍,示范帶動各民族間的團結共處,社會效益較為顯著。
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工作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面對重重壓力,德宏州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建設工作,狠抓落實,2021年,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按照“一村一方案”編制完成了57個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方案及項目建設計劃清單,全面啟動了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及時傳達學習云南省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情況總結暨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啟動視頻會議精神,籌備召開德宏州邊境小康村建設工作會議,統一思想,明確任務,全面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著力構建強邊、穩邊、富邊新格局,工作持續穩定推進。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村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也逐步提升,通過分析問卷數據、訪談對比研究發現,要想富先修路,邊境小康村建設過程中,道路建設是基礎牢的前提,但目前在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中大部分寨子還未實現輔路全部硬化,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也有待完善。
2021年開啟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均按照“一村一方案”原則,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但具體實施的特色產業不突出,實施過程困難重重,調查發現,受資金、技術、市場、勞動力、人才因素影響,以及受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產業配套設施不齊等因素影響,目前項目建設進程緩慢,產業發展不精,建設不成規模,使得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制約產業發展,居民收入低,不利于邊境現代化小康村建設[1]。
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過程中,“臟、亂、差”現象仍然存在。部分村莊內缺乏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不當,導致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垃圾處理不合理,亂扔亂放現象仍然存在;部分村民蓋房子時亂搭亂建,致使通道堵塞,交通不便;村莊綠化后期管理維護力度不強,受損嚴重,美化亮化不足,無法達到環境美、人居美、村寨美的要求,以上方面皆有待提高。
調查顯示,小康村70.45%的村民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較低,對法律、村規民約、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村規民約流于形式,難以轉化為實際行動來促進經濟發展,村民思想覺悟有待提高。在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中,各村鎮發揮作用的主要群體多為工作人員,而村民建設意識較弱,積極性不突出,甚至部分村民不清楚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是什么,為什么要建設,以及如何建設,錯誤地認為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是政府部門必須完成的國家規定任務。部分村民不了解政府對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的扶持政策,誤以為是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才導致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緩慢。村民抱著與自身無關、不思考自身責任的態度,將使自身處于被動地位,阻礙其主體作用的發揮。
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提,對人民群眾滿意度與幸福度有著密切關系,也是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的基礎條件。各縣市在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進程中,首先,要按照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基礎牢”要求目標,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監管力度,明確各部門及工作人員各自的責任以提高工作效率。新冠肺炎形勢下,充分整合資源,團結村民,促進項目建設,完善輔路建設;其次,學習4個邊境小康示范村相關經驗,制定科學合理的村莊發展規劃方案,按步驟科學實施,避免資源浪費;然后,加強基礎設施管理,按照民意制定“一村一制度”,獎罰分明,培養以村為家的責任意識,維護基礎設施,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再次,加大政府項目資金支持力度,各縣市積極多方籌集資金,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最后,引進鄉村改造技術,補齊短板設施建設,增強發展后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產業興是邊境小康村建設的關鍵,是實現現代化小康村建設的重要因素。做大做實做強產業,增加農民收入,要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原則,在資金、技術、特色產業、人才上下足功夫。
4.2.1 科學合理利用資金
資金是產業發展的前提,缺乏資金的支持,產業很難做強。一是德宏州各級部門要加強對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按施工進度撥付預付款和安排縣級配套資金,審批流程嚴格執行責任制,專人負責資金落實情況,集資與建設同步進行,賬目公開化、合理化,集資方式多樣化。二是加快審批速度,以確保資金能及時準確地流向抵邊小康村建設項目,高效開展相關工作[2]。三是各縣市要在符合規范的條件下積極籌備資金,避免因籌資不符合要求而延誤建設時間。四是各邊境縣市要加強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宣傳力度,挖掘特色資源,合理分析,科學決策,“一村一品”引資入村,實行鄉企合作,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打造品牌,實現產業化發展。五是加大惠民政策,對購買現代化農業生產設備的農戶給予政策補貼,鼓勵農民使用先進生產工具,提高其生產效率,以助推新型農業發展。六是各縣市要全面準確地把握“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合理利用資金,調整產業結構,扶持新興產業發展,提升產品質量,優先占領市場,壯大縣域經濟,從而做強做大產業。
4.2.2 科技助推產業發展
(1)科學規劃調結構。德宏州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施科技興農行動。一是利用科技改造農業,引入先進發展理念引導農業,堅持科技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優化勞動力,構建高效現代農業發展格局。二是因地制宜,著力打造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充分發揮現有資源,加快特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擴大生產規模,繼續深化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積極發展無公害有機綠色產品,提升產品競爭力。三是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農業的指導支持作用,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增強農民的創新意識,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利用高新技術產品提高農業生產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以創新驅動發展,形成產業鏈,壯大產業發展。四是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按照“優一產轉型升級、壯二產提質增效、擴三產做強做精”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優化產業結構,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五是堅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與多樣化經營模式形成共同發展,將傳統的精耕細作與現代物質技術裝備相結合,實現高效高產與資源生態永恒利用,協調兼顧,把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結合起來,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
(2)培育并發揮新型職業農民主體作用。“新型職業農民是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一是要培養一批懂農業、會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增強農民的職業感、幸福感。二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強化邊境小康村建設6個方面建設目標要求,明確責任到人。三是要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辦人的教育培訓力度,通過相關專業技術培訓,提升農村勞動者專業素質,“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積極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匯聚強大合力,為邊境小康村建設提供主體力量支持[3]。在新冠肺炎形勢下,各縣市可以通過視頻直播、電視、廣播、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多種渠道,開展線上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助推農業高效發展;廣泛宣傳國內小康示范村、省內邊境小康示范村規劃建設相關宣傳片,調動農民群眾建設積極性,助推產業發展。
(3)“一村一品”,打造特色農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要堅持 “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方法,選準、激活、做強優勢主導產業,科學規劃,立足現有自然資源,積極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及農文旅相融合產業。學習芒市介桃村建設經驗,加強農資市場監管,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走綠色、生態、安全的農文旅相結合的道路;以產品為依托,努力提升優勢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發展鄉村旅游,打品牌效應;產品包裝融入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以菠蘿產業為主體,舉行菠蘿節,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采摘、體驗,形成前店后廠模式,拓寬銷售渠道,帶動農家樂等延伸產業鏈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綠色化、旅游生態化有機結合發展[4]。
4.2.3 人才助推產業發展
農業科技研究、開發和推廣的關鍵是人才,形成一支包括農業研究人員、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農業企業家、高素質農民和農業管理人才的人才隊伍是助推農村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產業做精做強的關鍵。政府要加大農業人才引進力度,確保產業發展有帶頭人。一是加大回鄉人才創業政策扶持力度,為有志回鄉創業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和空間,促進產業發展。二是挖掘致富帶頭人,助推產業發展。例如,蔡伍是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民小組傈僳族村民,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他帶頭改變“舊習慣”,發展新產業;用好“新理念”,帶動群眾致富;守住“金飯碗”,過上好日子。他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和觀鳥服務,讓群眾看到了保護生態帶來的實惠,嘗到了生態保護修復帶來的“甜頭”,使得群眾保護鳥類和動植物的意識逐步增強,同時也帶領該村貧困村民實現了脫貧致富。他的生態扶貧經驗輻射周邊鄉鎮,有力地促進了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三是發揮各縣市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與社區緊密溝通,開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黨員“雙報到”活動,鼓勵各行各業人才為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壯大發展力量。四是組建德宏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宣講團,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建設方針和政策,用科學的理念發展鄉村產業,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各縣市需繼續按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環境美”目標要求,進行村莊環境美化建設。一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突出村莊整治,根據群眾需求,開展“凈化、硬化、美化、綠化”建設,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美化村民居住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二是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建設美麗家園,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從實際出發保護生態環境,統籌鄉村生態經濟、文化、人居和諧發展,突出生態特色,建設“一村一景”。三是堅持集中整治與長效治理相結合,深入推行“河長制”“路長制”“門前三包責任制”等環境衛生整治長效機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引導村民樹立生態優先理念,實行垃圾清運公司化運作等垃圾清運新模式,深入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進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設施,規范生活垃圾管理,優化環境,加快推進改善邊境小康村人們的居住環境。四是進行“城鄉安居、完善提質、環境整治、宜居示范”工程建設,開展“三清潔”活動,努力建設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宜居現代化邊境小康村[5-6]。
各縣市一是要重視鄉風文明建設,引導村民改變舊觀念,樹立新觀念、新風尚、新面貌,完善鄉規民約,重建鄉村精神家園,形成農村文化多姿多彩、文明積極向上的氛圍,團結奮斗促進經濟發展。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優先發展原則,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加大現代化小康村建設宣傳力度,提高村民建設意識,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三是發揮村干部積極服務群眾的作用,強化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意識,制定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要將村民的切身利益與建設緊密聯系,根據農民群眾對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的具體要求,合理布局,引導村民積極主動參與到各項建設中,通過村民自治,有效調動村民建設的積極性,推動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態履行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的權利和義務。四是擴大基礎民主,搞好民主自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行使其監督權,提高鄉村自治能力。
相信在全體德宏人民攻堅克難的共同努力奮斗下,各民族齊心協力,借鑒國內小康村建設成功典例經驗及省內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特色,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心同向,團結奮斗,德宏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目標一定能夠如期完成。
[1]張麗君,王飛,馬博.興邊富民行動理論與政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21.
[2]季中揚,馬海婭.決勝小康——探索鄉村振興之路[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20.
[3]林偉君.見證——連樟村從貧窮到小康蝶變之路[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20.
[4]宋洪遠,陳浩.決勝全面小康: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5]中央文明辦一局.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助力實現全面小康[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6]鄭有貴.攻堅克難補短板:農村同步邁向全面小康社會之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21.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2.47
F327
A
2095-1205(2022)02-145-03
楊建彩(1991- ),女,漢族,云南大理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省縣區域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