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平
(南通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所形成的先進文化。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聚集地,承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的歷史使命,肩負著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的時代重任,多點發力提升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的融合力和滲透力,強化廉潔文化和雙創文化的雙重價值導向,不僅引導著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活動、促進創新發展中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明辨是非、修身養德、廉潔從業的自覺性,還持續打造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為一體的、雙向的生態系統,不斷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快速轉型,對營造風清氣正的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和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廉潔”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楚辭·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后《辭海》上解釋為“清廉,清白”,古人賦予“廉潔”最好的詮釋就是清廉做事、剛正為人。因此,“廉潔”意指“清廉自守,志行高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涵養的最好品質。隨著社會的演變和時代的發展,其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作為一種社會主流價值取向,占據主導地位,不僅引領著個體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良性的價值追求,同時也引領著社會環境的和諧構建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廉潔文化隸屬于文化范疇,是指廉潔的理論和行為方式及其相互關系的文化總和,囊括了有關廉潔的知識、理念、制度,以及與現行主流文化相適應的價值觀、道德觀、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1],是社會主義廉潔政治實踐的精神升華和價值體現。2022 年初,《關于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意見》的出臺,延展了新時代廉潔文化的豐富內涵,彰顯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廉潔文化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厚底蘊,汲取了崇德尚廉這一文化精華的滋養,具有空間上的普遍性和時間上的持久性。
廉潔文化與廉政文化雖彼此關聯但卻有著本質區別。“廉”是兩者共同的內核,但廉潔文化比廉政文化關注范圍更廣、意蘊更加深厚、實施更為彈性。廉政文化屬于組織文化,其主體是公共權力機構的人員;廉潔文化屬于社會文化,其主體是國家社會各階層的大眾。廉政文化是廉潔文化的一部分,廉潔文化不僅指向“廉”,明確了廉政的根本特征和應有之義,還強調了“潔”,蘊含了思想純潔這一道德層面的更高要求。廉政文化的實施體現了一種他律和自律相結合的受外在、剛性約束的行為模式,廉潔文化則更多體現以自律、自覺為主的受內在、軟約束的行為模式[2]。廉潔文化著重從道德建設層面,引導全社會公民站在信仰信念的高度,始終涵養廉榮貪恥的價值觀念,弘揚清朗平正的廉潔精神,從而帶來行為方式的轉變[3]。
雙創即創新創業,雙創文化顧名思義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沖擊下所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作為文化系統的子文化,雙創文化意指人們在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創造社會財富和價值、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制度體系、物質形態、心理意識和環境氛圍的總和。雙創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不僅僅從精神、理念和價值觀層面對人的行為有著強大的內驅力,呈現出創新、滲透、導向與傳承等特性,而且從制度和內外環境角度發揮著激勵、引導、凝聚和協調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的作用,主導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4]。雙創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無形、強大的推力,激發著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思維的指引下開展創新活動、促進干事創業、創造無限價值,其目的旨在校園內形成一種促進學生崇尚創新精神、強化勞動實踐、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文化生態。
如今,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正日益深入人心,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以此為契機,緊緊扭住創新、創業兩個“牛鼻子”,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通過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有力舉措破解人才培養難題,不斷激活受教育者的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創新創業是中國“創時代”的主題,是國家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靈魂。創新創業文化則引導著創新創業者的思維模式和創新創業的行為范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厚植積極進取、風清氣正的雙創文化是實現高校教育的要義,即推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核心和關鍵。
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高校健康、良性、和諧發展的重要文化形態,兩者歸根結底均是為了實現“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育人要義。雖然內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在具體實踐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碰撞和交流,在系統資源、教育活動和社會共建方面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交融發展和有機聯結,這為兩者的相嵌、共融、互動提供了現實依據和實踐基礎。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是一個有機體,是一種具有復合、多元價值的文化系統。在高等教育系統運行中,二者作為子系統互動融合,不僅充分體現了與社會發展要求相吻合、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要求和服務方向相一致的時代性,還順應了學校“三全育人、廉創融合”的內在要求和發展趨勢。兩個文化子系統要素在協同互動的過程中,相互碰撞、不斷疊加,彼此依賴、影響和滲透,形成趨于相同或相近的最終目標。充分發揮各自系統的功能和作用,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的積極性和有效性,達到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共同繁榮的最佳狀態,從而產生1+1>2的育人最大價值和系統綜合效應[5],共同著力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和使命,高質量培養廉潔型、創新型的高素質創業人才,推動高等學校實現內涵式發展。
文化反映的是全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具有一定的導向功能。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兩者之間相嵌融合、深層聯結,在育人系統中面對共同的教育對象時,呈現出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載體、教育功能的高度一致與契合。在教育目標上,二者文化建設的根本指向是科學發展,廉潔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培養受教者建立廉潔價值理念,形成對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打造更多具有健全人格,勤儉節約、廉潔自律、艱苦奮斗的高素質人才;雙創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幫助受教者培育正確的價值取向,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科學思維、創業能力、敢闖敢拼、開拓進取、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優秀人才,促進學生科學、全面、健康發展是二者共同的育人目標。在教育內容上,二者的核心要義是以人為本,皆貫穿了對受教者進行思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法紀法規教育、誠實守信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的教育,促進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全面提高,以達到教育人、培養人、引導人的教育初心。在教育載體上,二者不僅僅依托第一課堂滲透文化元素,也依托第二課堂進一步豐富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氛圍的營造,兩者在互動中可以使受教育者受到教育和啟迪,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形成積極的、正向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在教育功能上,文化具有教化作用,二者都是為了“化人”和“育人”,廉潔文化為雙創文化傳播廉潔理念,規范教育和引導雙創者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以積極健康、向上向善、廉潔有為的姿態投入創新創業活動,履行凈化社會的責任與使命;雙創文化則與時俱進,為廉潔文化植入創新創業元素,增強廉潔文化的活力、創造力和感召力,與時代同頻共振、同向同行。
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同屬于意識形態領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大眾文化,二者有著強大的凝聚功能,不僅僅凝聚著高校校園各個職能部門協同建設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助力學生的成長成才,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也凝聚著社會各主體的廣泛參與,推動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發展與繁榮、黨和國家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者的互動融合是社會共建、民族和諧、國家發展的助力器,能形成一股強大的文化向心力與影響力,將二者的理念與價值疊加滲透,使社會公眾入腦入心,接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從而形成正確的、共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廉潔觀和權力觀,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與此同時,兩種文化在不同層次上的聯結與聚集,使整個社會因同一個文化淵源形成一股尊重創新者、鼓勵創業者、褒獎廉潔者的良好社會風尚,極大地激活了廉潔文化與創新創業文化的活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為加快建設清廉型、創新型、和諧型的社會創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文化生態。
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不可簡單地理解為影響與被影響、制約與被制約的單向性的疏離分散關系,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粘結的雙向性、正向性的深度融合關系。文化嵌入是二者文化相嵌融合與良性互動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對二者文化的受眾對象在價值觀建立、思想和行為模式形成等方面都有著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文化印記。高校廉潔文化和雙創文化之間的耦合是建立在系統資源、教育活動、社會共建良好互動基礎上的一個彼此塑造、完善與發展的過程,通過兩種文化自身所具有和嵌入過程所產生的導向作用、規范作用、調節作用三大關鍵路徑,促使兩種文化融合的內核更加豐富,文化特色與核心特質更加彰顯,育人終極目標更快實現,真正達成文化“互動”“合成”“和諧”“共生”的一種最佳狀態。
文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任何形態的文化對個體或群體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模式都會起到判斷、評價和引導的作用。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作為兩種不同形態但有著同質屬性的文化,發揮導向作用是其重要的功能,贊揚什么、批評什么、反對什么,都具有鮮明的指向性。在二者文化相嵌融合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掘文化所蘊含的潛在的、無形的張力,從認知、情感、心理等方面影響、支配、引導、改變人們的選擇和行為模式。同時,通過加強文化建設,發揮文化的正能量指引功能,通過健康、向上、積極、先進的廉潔文化和雙創文化的雙向發力與導向作用,鼓勵和推進社會民眾、創業者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恪守職業道德和行為操守,做到愛崗敬業、廉潔自律、廉潔從業,努力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職業發展的要求,為黨風廉政建設和雙創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文化輿論環境。
文化有著特殊的作用與獨特的功能,對人們的物質世界與物質生活、精神世界與精神生活、個人的人格塑造和行為具有強大的規范功能與作用。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都提供了特定社會、一定群體所共同認可和遵循的具有約束、制約作用的行為規范。一方面,廉潔文化通過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價值體系的權威性和強制力等剛性力量,引導、限制人們的思想行為,強調他律性與理性的約束;另一方面,雙創文化通過道德觀念、社會示范、社會輿論等柔性力量,說服、勸導人們恪守行為規范,強調自律性與自覺性的達成。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互動嵌入的特點就是實現他律與自律的有機結合、雙管齊下、聚氣合力,對社會和不同個體起著約束與教化作用,從而不僅塑造、成就了每個個體,還引導和推動著社會文明、和諧的發展[6]。
當文化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組織、制度、行為進行約束的同時,也有著調節和監督的功能,使人們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弘揚崇德向善的價值取向,促進人的健康成長與良性發展,涵養淳樸清正的社會風氣。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的相嵌融合,可以通過兩大文化的教育導向、規范約束等獨特功能,喚起人們的理性意識和自覺自省,調節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的認知、情緒、心理、態度,以及在創業行為中的動機、目標、思維和模式等,從而在物質利益與精神追求層面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與追求保持正向一致,真正做到以廉潔自律為榮、以公平公正為傲、以創新創業為夢。
在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相嵌、共融、共生的過程中,精準依托、構建和使用恰當的實踐載體,是決定兩者能否互動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把弘揚廉潔文化與培育踐行雙創文化相銜接,系統化建構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實踐載體,從而推動兩種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下接地氣、入人心、顯成效。
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的內嵌融合不是簡單的“1+1=2”的機械式相加或嫁接,而是兩者之間的交融、促進、合二為一,是實現融和與融活的過程。因此,融合具有系統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必須從管理范疇做到目標引導、通盤謀劃、綜合協調、持續推進和久久為功。要落實三全育人的聯動格局,將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形成教務處、學工處、團委、馬克思主義學院、創新創業學院等多部門參與、分工、聯合、協作的工作體制,在全校層面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財力,統籌兼顧廉潔、雙創、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同育人機制,形成群策群力、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為高校培養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助力。要盤活資源、優化資源,將零散的、碎片式的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資源攏起來、串起來,因校制宜拓展富有新時代特色、承載二者豐富文化信息的示范陣地,常態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廉潔教育、雙創教育、警示教育等,持續擴大文化建設的輻射廣度,釋放二者文化的引領價值,更好地發揮其教化功能,實現組織活動效率的最大化。
要實現兩者融合,需要用心經營。在教育主體層面,大學生既是“被文化”的受眾對象,又是“建文化”的主體。他們是二者文化建設的組織者、參與者、創造者和體驗者。為此,我們在二者融合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有意識地引領、吸引、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二者文化的融合建設,并以見證者、體驗者、傳遞者的角色,持續不斷地對二者文化融合的理念與價值進行有效解讀和傳播[7]。在教育內容層面,構建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跨學科交叉、多維度滲透的教育內容體系,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植入廉潔文化元素,強化學生的廉政教育、榮辱觀教育、誠實守信教育等;在廉潔教育過程中注入創新創業因子,融入崇尚勞動、崇尚創造的文化,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勞模精神、企業家精神,從德育的視角打造“以文化人”的愿景,培養學生符合新時代所需的德行、精神與風范。在教育載體層面,設計融入兩個文化精華的讀本或教材,準確闡釋文化融合的深刻內涵與實踐意義,既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科學有效地學習,又有利于打通理論與實踐的任督二脈,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確保在干事創業的任何階段都能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政治素養,保持重心不移、方向不偏、底色不改。另外,依托學校軟、硬校園環境建設,達到以文化人、凝神聚力的效果。一方面,加強以規章制度、符號體系、文化活動為代表的校園“內環境”建設。另一方面,打造校園文化設施、道路與景觀、辦公樓、教室和宿舍文化長廊等為代表的校園“外環境”建設,通過“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的精心雕琢,將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的核心理念融于校園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中,充分挖掘兩大文化的融合基因,為學生成長成才深耕文化土壤,渲染出既有清廉的政治文化色彩,又有創新創業時代氣息的校園文化甚至是角落文化,指引學生在知、情、意、行四個層面達成一致的精神力、價值觀,時刻堅守規矩、守好底線、提升自我、創造價值,以多元化、多樣態的滲透方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文化融合必須以活動為載體,使人們在體驗和實踐中感知、領悟直至認同。高校需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在推動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融合中的特殊作用,形成整體推進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交叉融合的實踐格局和文化生態。
一是以學生需求為導向。遵循學生的內在成長規律,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變化,聚焦學生的真實需要,找準切入點與關鍵點,為學生搭建廉潔活動、雙創活動、思政活動等多元平臺,植入廉潔與雙創文化的核心理念,講好廉潔與創新創業的故事,充分發揮文化融合的導向、教化和調節功能,對高校學生群體的思想和行為加以引導、規范、調整,使他們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厚植廉潔正氣,杜絕功利主義、利益交換等行為。
二是以科創活動為抓手。科創活動不僅要做強創新創業的“底色”,更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成色”。一方面,舉辦廉創講座、論壇、沙龍等,打造廉創文化融合的精品活動,邀請資深專家傳授廉潔、創新與創業的理念、制度、政策、規范、文化、案例等,教育學生將對廉潔、創新創業的理論認知升華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在干事創業的過程中時刻做到愛崗敬業、務實擔當、廉潔守信、勇于創新。另一方面,依托學生社團、雙創學院、創業聯盟,引導師生合作參與“挑戰杯”“創青春”“互聯網+”創新創業類比賽、項目或科創類比賽,將廉潔要素納入評審規則,杜絕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謀取私利等亂象,確保科創比賽的權威性、公正性、真實性,推動清風正氣在廣大師生中落地生根。
三是以社會實踐為驅動。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兩者相嵌融合需要在實踐中創新、傳承,在實踐中豐富、發展[8]。高校應將文化融合的觸角延伸至寒暑期創新創業、青年紅色之旅、U創空間、廉政社區建設等實踐活動中,在服務地方發展、社區建設的過程中,挖掘實踐創新、艱苦奮斗、誠實守信、講求底線的創業精神,讓學生在以廉為榮、以貪為恥、風清氣正、和諧向上的“正氣”文化生態中耳濡目染、學思踐悟。學校可聯合地方政府、企業積極推進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紅色文化場館、廉政文化基地、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π 空間等多元平臺,探索建立多領域、多樣化的文化發展聯動機制,推動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的相嵌融合,不斷增強融合文化的協同力、輻射力和傳導力,倡導守法合規、誠信立業、敢為人先、精干高效的文化共識。學校還可打造“廉潔文化+”“創新創業+”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模式,如開展警示教育、榜樣示范教育等,為學生精心配置“廉潔+創新創業”活動套餐,通過沉浸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寓教于樂、寓教于理、寓教于實[9],使兩種文化更潤人心、更接地氣。
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融合是一個漫長的、從文化的選擇吸收到融化調和的過程,是一項久久為功、潤物無聲的系統工程。高校應拓展文化融合的傳播載體,建立數字化媒體矩陣,加強線上線下宣傳力度,提升文化融合傳播的覆蓋面、滲透力和感召性。一是發揮傳統媒體主陣地的作用,如充分利用學校門戶網站、宣傳欄、校園LED 屏、文化墻、校園廣播等載體,多元、立體地展示有關廉潔、創新創業交叉融合的文化標識、警示語、典型事例、活動剪影等;利用校園的可延展空間,在師生人流量相對較大的地方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長廊,讓長廊會“說話”,讓墻壁會“育人”,更加形象、直觀、多維地展示廉潔與雙創文化的融合力。二是發揮新媒體平臺的獨特優勢,汲取新媒體的即時性、互動性、廣泛性、可視性、傳播主體多元性等特點,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短視頻平臺、微博等多元渠道,開辟傳播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的融合專欄,將日常教育搬到“線上”,充分發揮互聯網簡短快捷的優勢,實現不受時空限制、最大化利用學生碎片化時間,讓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完美結合、達成統一,切實增強校園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融合建設對學生的影響力。三是發揮學生自傳播、自監督的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網絡的文化傳播,將對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的宏觀闡釋與微觀敘事轉化成網絡文本或視頻的范式,通過微學堂、微講壇等形式進行生動展示。同時,引導學生理性運用話語權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強傳播話語權,拓展傳播的輻射空間,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規范傳遞與價值引導,成為兩種文化融合的促進者和傳承者。另外,學校可以利用文化的輿論陣地,面向大學生廣泛傳播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融合的精神實質,提高學生的情感認同和心理認同,以喚醒大學生的監督意識,并激發他們大膽而有效地監督,不斷提高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10],推動以清為美、以廉為榮、以創為先的風氣在校園內蔚然成風。
新時期,全面反腐倡廉、激發創新創業是時代的主旋律,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進程中,以高校為主陣地,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積極探尋廉潔文化與雙創文化的嵌入融合與創新發展,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文化工程。高校以學生為本位,立足多維度、多層次構建兩者有效融合的機制與路徑,實現了育人初心與時代使命、價值引領與雙創發展、做人教育與做事教育、內容創新與文化傳播的統一,延展了文化的育人場域,為培育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政治清廉中國和創新型國家,構建了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