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幸 鄒明林
(1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長沙 410000;2 株洲樂雅陶瓷藝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株洲 412000)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等部門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職業教育法》等文件,提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內在本質和核心特色,完善項目制培養模式,針對不同類別、不同群體高技能人才實施差異化培養項目。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加強傳統工藝項目保護、建設高素質傳承人才隊伍、促進傳統工藝發展振興要通過職業院校傳承人才培養,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后繼有人。為積極響應文件精神,切實提升非遺陶瓷課程產教融合水平,高職院校新型教學模式改革正在持續進展中。本文基于“項目+”課程模式,試對非遺陶瓷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的改革要點和實踐策略開展研究,以期推動非遺陶瓷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非遺陶瓷設計與制作是省級特色專業藝術設計的專業拓展課程,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具備陶瓷工藝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掌握陶瓷紋樣的設計與彩繪能力同時,提升一定的陶瓷藝術審美修養,為今后從事設計類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最終成為可持續發展、有創新能力的設計領域技術與管理人才儲備知識與技能。現行的傳統教學模式與方法所培養出的陶瓷設計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生產及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升級的要求,現階段教學改革是非遺傳承之所急,也是產業發展之所需。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務,課程建設是三教改革的統領,是“三教”改革的集成點。如果在課程層面還是以前的學科體系結構,可想而知“三教”改革是不可能到位的。部分老師在上同一門課時,年年都是一個PPT,教案依舊是原來那本,上課采用舊有教學模式,與時代脫節,這樣學生學不到最新的知識,存在紙上談兵的現象,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特別是有些老教師可能存在學習軟件技術接受能力不夠快,在日新月異的教學新數字媒體時代,各類技術不斷更新換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師們不斷學習,提升自身能力。“三教改革”其落腳點是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這也是“雙高計劃”建設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首要任務。學生學習的課程內容直接影響了畢業后能否勝任該專業領域的工作關鍵所在,可見課程改革是任務中的首要開端。
改革開放后,我國陶瓷產業迅速發展,以釉下五彩瓷為例,釉下五彩是湖南省醴陵市首創于清末的傳統名瓷。初燒制十幾年期間就多次獲國際大獎,名揚天下,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高峰”。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過近年來市場調研,醴陵陶瓷工業產值超過700億,在日用瓷、酒瓶瓷、電瓷等多個領域國際、國內占據較大市場份額,聚集了一批優質的陶瓷企業。然而,通過調查發現,釉下五彩瓷在大眾市場卻認知度不高,不利于醴陵陶瓷產業發展壯大。醴陵陶瓷產值在國內領先,但在線上、線下發聲少,影響力不足。產業公共品牌凝聚力不夠,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醴陵陶瓷公共品牌的勢能建立。醴陵陶瓷有良好的品牌底蘊和內容基礎,如能做好品牌頂層規劃,通過內容創意和產品創新推陳出新,講好醴陵陶瓷故事,借助互聯網放大傳播效果,將大大提升醴陵陶瓷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利推動陶瓷市場占領份額,這些需求正是需要學校課程進行改革,舊有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的發展。
基于“項目+”的非遺陶瓷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改革要點如下:首先,教學設計流程的改變。不同于傳統教學,基于“項目+”的非遺陶瓷設計與制作課程以企業真實項目為主導,以教學成果轉化為驅動,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完成項目。一是教師通過資源庫推送項目理論知識和相關資源,學生進行預習以及課前作業;二是課堂上學生帶著問題與老師進行探討,與分組成員進行分工合作設計與制作,老師在課上回答學生問題并及時解決他們的困惑;其次,教師和學生角色互換,在課堂上學生成為了主人,他們帶著問題請教老師,老師成為了輔導者和指導者,課堂活躍度大大增加,學生主動性增強;再次,基于“項目+”的非遺陶瓷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中,資源的推送變得靈活多樣,教師更多采用活頁式工作手冊或者活頁教材,依托真實企業項目進行指導,有針對性地推送相關資源,目標更加明確,不同于以往一本教材一成不變,資源建設上更加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基于“項目+”的非遺陶瓷產品設計與制作需要同學們在課程之前自學知識。學生課前通過自學課程資源完成老師課前作業,課上有目的地與老師交流探討。基于“項目+”的非遺陶瓷產品設計與制作數字資源庫內容要求相對更豐富、更廣泛,通過聘請企業專家拍攝授課視頻,聯通企業真實項目建立案例資源庫,資源庫類型豐富多樣,課程需要成立建設課程組,分工合作。一方面校內老師可以邀請校外有經驗的老師共同進行建課,學習校外其它優秀資源庫建設案例,作為湖湘非遺陶瓷設計與制作課程,本身富含豐厚的文化內涵,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陶瓷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會設計、會制作,集創造能力、制作能力、審美素養于一體,只有通過真實項目案例,才能讓學生更直觀感受到陶瓷科學與藝術的融合,知識與產業的對接。另一方面校與校之間、跨區域之間應該進行廣泛交流與合作,比如景德鎮陶瓷大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院等等優質課程資源可以進行互通交流和共享,向國內頂尖陶瓷專業學習,爭取打造國家級精品課程。
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建立產學研實訓基地,同時設立了非遺陶瓷傳承基地,課程通過基于釉下五彩非遺傳承內容與特點,培養精技藝、能堅守、善創新的陶瓷傳習人。基于OBE成果導向教學理念,聚焦湖湘文化產品文創產業,選取了源自于校企合作的非遺傳承基地所承接的湖湘文化陶瓷小品開發設計制作真實項目進行教學,課程緊扣項目任務制,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興趣選擇基礎性任務、晉級性任務或者挑戰性任務,學生通過自主攻破、朋輩輔導、老師指導等方式進行提升學習,潛移默化中滲透非遺傳承精神,以國家級教學資源庫為基礎,真做實練,打造“活態”非遺課堂。教學中采用中國式現代學徒制,應用 “以師帶徒、口傳心授”的策略,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反復打磨淬煉中實現教學成果轉化。
基于“項目+”的非遺陶瓷產品設計與制作需要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之間更多交流互動。實際上一個企業真實項目的完成,學生單獨是不可能獨立完成的,這需要他們更多分工與合作,同時與老師之間交流會更加密切。例如,在產品設計方面學生通過分組集思廣益會有很多方案出來,這里老師會提出很多建議,組員們需要不斷修改和完善方案直到通過一個合適可行的方案。一個分組里有的學生擅長電腦設計,有的學生擅于手繪,有的學生樂于成型工藝,有的學生喜愛裝飾制作,這時的組長就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他根據每個學生特點不同,分工合作,這也正是團隊精神的體現。從方案不斷被推翻到重新開始,再到重新構建直到最后通過,需要學生反復打磨淬煉,這其中需要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和決心。在一個產品制作階段,很可能與之前設計的相背離,當技術與工藝達不到設計效果時,學生一度陷入困惑與迷茫中,這時老師的角色尤為重要。老師通過正確引導學生擴展思維,幫助鼓勵學生攻克難題,同時通過親身示范工藝,講述自身經歷等,讓學生從困惑中走出,促成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在交流與交心中,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更加密切,學生與學生間更加友好,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氛圍。
基于“項目+”的非遺陶瓷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改革,通過完成企業真實項目任務,以湖湘非遺釉下五彩瓷為載體,潛移默化中實現非遺活態傳承,讓學生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體驗工匠的執著堅守、守正創新的精神,在作品展示中體悟勞動成果帶來的成就感,樹立了文化自信。非遺陶瓷技藝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通過“項目+”的非遺陶瓷設計與制作課程教學,使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以校內校企合作非遺教育傳承示范基地、非遺陶瓷生產性實訓基地轉換成教學場所,強化了學生在陶瓷非遺技能方面的熟練度并歷練了學生的設計創新思維能力,積極響應了新政策文件精神,切實提升非遺陶瓷課程產教融合水平,實現了新時代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