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栩 /北京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
許雙明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在產品研制過程中,產品交付節點和產品質量是管理工作的中心,計劃管理和產品保證管理作為直接負責崗位,發揮著重要作用。產品計劃管理是指企業按照組織計劃來執行和協調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產品從原材料的設備、人力、資金等輸入開始,經過生產直到產品輸出都需要計劃進行約束。生產模式是以市場為導向,最大限度滿足客戶需求,為“保產品質量、保交付節點”制定相應計劃。計劃管理包括完成周期、計劃確認點、工作內容、輸入條件、輸出成果、資源保證、文件、考核、總結等要素,工作重點是收集、傳遞研制過程中的各項信息,實施有效控制和指揮作用。
“產品保證”概念是美國在1986 年提出, 美國航空航天局將“產品保證”發展成為“安全與任務保證”。1996 年,歐洲空間標準化協會將“產品保證”定義為一門關于研究、策劃并實施一系列活動,以保證項目的設計、控制、方法和技術使產品達到滿意的質量水平的學科。1998 年,在借鑒國外“產品保證”概念的基礎上形成我國的定義:產品保證是為使人們確信產品達到規定的質量要求,在產品研制、生產全過程所進行的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的技術和管理活動。產品保證過程控制包括產品保證管理、質量保證、可靠性保證、安全性保證、空間環境適應性保證、電氣電子元器件保證、材料機械零件工藝保證、軟件產品保證、地面支持設備保證等要素。產品保證的工作重點是落實產品保證各項要求,完善可靠性設計分析驗證,提升產品的可生產性、可重復性、可試驗性、可檢驗性。
原有的計劃管理模式是充分發揮計劃、調動的管理手段,以實現產品按時交付的目標。計劃、質量并列推進,各自為戰,相互影響,降低了管理效果。隨著產品保證管理的廣泛推行,相關思想、措施和管理手段日益成熟,標準規范日益完備。為了能更好地指導產品的研制和生產,在計劃管理中增加產品保證內容的呼聲漸高,計劃管理也在為適應新的形勢進行多種嘗試。本文根據產品研制工作實踐經驗,提出將產品保證的控制要素融入計劃管理之中的管理模式,實現產品的全過程、全要素管理,有效保證計劃目標的實現。
計劃管理和產品保證管理是對產品研制全過程進行管理。隨著技術發展,保障條件升級等物質水平的提升,兩者互相協助的機會增多,聯系更加密切。
現代企業管理要求計劃管理對產品研制實現全方位、全要素管理,計劃管理要通盤考慮產品保證的一系列工作要求。在進行融合后,將計劃和質量兩條戰線變為并肩作戰的共同體,減少內耗,增強對產品研制過程的掌控力。融合后“保產品質量、保交付節點”的目標更加明確,在產品設計、生產、試驗、交付使用等全過程共同開展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的管理活動,保證產品具有高可靠性、高可信度和質量一致性,以滿足用戶要求。
當前數字化和信息化蓬勃發展,海量數據和遙遠距離都不再是困難。建立產品計劃和產品保證融合的信息平臺。基于工藝流程進行生產計劃管理,實時采集進度信息,實現進度預警分析,提高進度精細化管控和決策水平。基于BOM 進行產品保證管理,采集各工序生產數據,實現對產品實物生產質量數據的掌握和有效分析。在管理全要素和研制過程全數字化的體系下,研制協同高效,管理規范精細,數據實時共享,決策科學智能,為產品計劃融合產品保證提供了物質基礎。
技術發展必將推動管理水平的提高,信息化使管理極大可能地做到及時、高效。管理手段的更新也將帶來管理理念的更新,今后將是復合型管理和全方位管理的時代。各自為政的管理已無法滿足時代的要求,融合管理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將聯系密切的管理專業進行融合,共同發力,達到共贏的效果。
為了達到緊密結合的良好效果,產品保證要素要從以下3 個方面融入計劃管理。
一是思想融合。產品保證目標是保證完成規定產品,保證產品安全、可用、可靠。在計劃管理將“安全、可用、可靠”貫穿于產品研制的策劃、實施、確認和交付過程中,對單純強調時間節點的計劃管理進行了補充。一旦出現問題會及時反饋啟動預警,改變了以往計劃推遲事后才了解的情況。
二是措施融合。產品保證是全過程、全要素的系列技術和管理活動,產品保證大綱用于指導各項工作。其措施主要有制定產品保證要求、確定關鍵項目清單、監控和處置故障、控制技術狀態等。將產品保證的工作措施納入產品計劃,予以資源和時間的保證,在產品保證工作順利開展的同時,也保證了計劃的順利推進。
三是管理手段融合。產品保證要解決在完成產品研制過程中如何保證產品質量的問題。采用信息采集系統、驗收平臺、遠程判讀、多媒體記錄和數據包絡分析等手段收集產品質量數據和信息,其中部分信息可作為監控產品研制過程計劃進度的參考。例如驗收平臺產品、驗收數據,收集齊全則代表產品生產已完成,可以進入驗收確認環節。判讀數據齊全則代表測試過程結束可以開展下一步工作,各種信息的反饋直接反映出計劃執行的程度,可以隨時了解產品研制的進程。
計劃管理一般可劃分基線和確認、過程控制、基礎能力、壓力與考核4 個部分。在各個部分都要融合產品保證要素,但最重要的是過程控制部分的融合。
一是基線和確認,主要包括計劃周期、計劃節點(確認點)等要素,是計劃管理最基礎的環節。技術、經費、質量、資源、風險等條件與計劃周期有直接關系,產品保證中的質量和風險的權重要加強。強制檢驗點、質量控制點、驗收點都應該是計劃中的重要節點,需要完成確認。
二是過程控制,主要包括工作內容、輸入條件和輸出成果等要素,是計劃管理最重要的環節。按照融合的要求,將計劃和產品保證的相關要求進行整合、歸納,形成了融合產品保證要素的計劃過程控制項目,見表1。

表1 融合產品保證要素的計劃過程控制項目一覽表
三是基礎能力,主要包括資源、文件和總結等要素,是計劃管理的保障環節。對人力、物力、生產資源和產品保證資源的保障是計劃管理的職責,
在此特別提出產品保證所需的資源與其他資源要同等對待。計劃管理文件和產品保證文件共同指導研制生產,需及時分發。定期進行總結歸納計劃執行中經驗與教訓,提高管理者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了解產品保證的計劃管理者在產品研制過程更能發揮好管理作用。

續表
四是壓力與考核,通過計劃考核傳遞壓力,可以使計劃完成的各個參與者都明確目標和節點,更加關注關鍵工序、加工短線等項目。對于低層次質量問題、人為因素、不履職不盡責導致的計劃推遲,必須按照考核辦法嚴格執行,建立計劃的公信力和嚴肅性。
融合產品保證要素的計劃管理,以“宏觀審慎+重點穿透”為原則開展工作。宏觀審慎是從大局掌控全過程。產品保證幫助計劃管理識別風險的存在,關注關鍵產品、關鍵工序的進展情況,確保不出現全局性、系統性的計劃失誤。重點穿透是采用產品保證中的有效手段,對存在高風險的產品以及“新”“老”“舊”等易出現問題的環節提前預警,進行穿透式管理,從存在的風險和短線抓起。
融合產品保證要素的計劃管理,借鑒產品保證的手段,將傳統短線瓶頸、風險等級高且危害大的環節、無先驗知識的新領域(包括新單位、新工藝、新技術等)設置為計劃強制檢驗點,通過辯析和梳理,找出關鍵點重點關注,與現場保持密切聯系,保證計劃按時完成。
在計劃管理中融入產品保證的思想、措施和手段,是對計劃管理的支持。融合之后,在原有的計劃調控手段基礎上有了產品保證的保駕護航,提高了計劃管理的實效性和快速反應能力。另外,管理手段的提高也帶來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快速高效的數字信息傳遞代替“口口相傳”,信息全面,計劃調控也能做到及時、有效。
受到某種不確定事物或事件影響,對計劃完成、利益相關方產生正面或負面作用的因素被稱作計劃管理中的隨機因素。采用融合產品保證要素的計劃管理,通過信息平臺收集整理生產過程數據,對任務生產力進行分析和評估,全面評價所需工作量,為計劃管理提供數據支持,保證計劃基線的合理性。相對減少隨機因素的大偏差影響,將計劃實際執行情況控制在計劃基線附近,將無用的余量和浪費的周期減為最小,避免無法控制的計劃拖延。
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 定義風險為”項目實施過程中不確定實踐的機會對項目目標產生的累積不利影響結果”。風險會對產品質量帶來影響,也會對產品計劃完成產生負面影響,所以產品研制過程要對計劃和質量風險產品風險環節進行辨識、分析并分別提出有效控制方法。采用融合產品保證要素的計劃管理,以有效識別風險及快速聚焦、放大和控制關鍵細節的能力為核心,堅持預防為主,從源頭抓起,系統管理,實施全過程量化控制,確保產品研制成功,順利交付。
融合產品保證要素的計劃管理模式研究,是探究產品保證與產品計劃相融合的新思路,將產品保證的思想、要求和措施等要素融入計劃管理流程中,并作為關鍵環節予以確認,管控產品風險,使計劃管控完整、系統。
目前,融合產品保證要素的計劃管理模式正處于探索中,該管理思路對產品研制具有指導作用,加強了產品保證的可實施性和計劃管理的科學性,對“保質量保交付”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融合產品保證的計劃管理模式,以產品研制計劃為抓手,確保產品質量的穩步提高,實現管理手段信息化、數字化、多媒體化,確保按時交付符合質量要求的產品。此模式具有廣泛應用價值,對規模化產品生產企業的計劃管理都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