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范嘉宇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集計算機軟硬件、空間地理數據、應用模型及用戶界面于一體的信息與決策支持系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隨著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三維技術等的發展,GIS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將不斷向前發展,幾年前還只有少數研究人員、決策人員和政府職員才能使用,現在大量普通用戶可以創建個性化地圖或對GIS數據進行疊置分析。新技術層出不窮,軟件頻頻升級,GIS專業人員在更廣范圍內進行全球化地理信息科技國際交流,因此對此類翻譯文本的需求也在增加。
除了一般科普性文本的共性外,GIS專業文本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翻譯不僅要準確、客觀,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專業名詞、縮略詞、數據、句式等翻譯制訂相應規范。下面從詞匯、句法等方面對GIS科技英語文本進行分析:
科技類文本專業詞匯多,含義不一,其中GIS大量專業術語往往有明確的漢英對譯詞匯且重復出現(王曉農 2012:224),部分專業詞匯的具體詞義可根據上下文確定。這就要求譯者具備地理信息系統相關的專業知識及一定的英語閱讀能力,對專業詞匯的翻譯既要準確無誤,又要符合學科語言特點,以實現詞匯的對等。
GIS類英語篇章語言結構嚴謹,為了能傳達更多的信息并更好地體現專業性,文章多用長句。翻譯要求準確無誤、邏輯連貫。在GIS英語中使用非謂語動詞,能更好地描述事物之間的關系,事物的狀態及變化。
此類文本包含大量的公式、數據等,結構較復雜。在這種風格的文章中,通常采用客觀描述的句子。這意味著文章會大量使用被動句,常用無主句和無人稱句陳述客觀事實。因此,在進行科技英語翻譯時,只有通過句子分析,弄清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才能準確理解所表達的內容,并通過轉換實現句法功能上的對等,成功地翻譯成目的語。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尤金·A.奈達(Eugene A.Nida 1993)從語言學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在這一理論中,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信息。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又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尤金·A.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轉引自郭建中 2000: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譯者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即用目的語中相應的詞匯直接說明、解釋源語的內涵,以使譯文讀者更易接受譯作。
1.術語
從翻譯活動角度看,術語被當作一種服務工具。術語資源可以為譯者提供解決疑問所需的信息,包括在目的語中找到對等語、學習源語中術語的含義,以及在幾個選項中找到最佳選擇。除工具功能外,術語可以為譯者提供獲取專業知識的途徑。了解一個領域的術語意味著獲取這個領域的知識。具體見表1:

表1
GIS專業術語繁雜,不同于普通英語的是它詞義專一,基本無一詞多義現象。大量GIS專業術語被定義并廣泛使用,其他情況下應借助工具查詢。同時,地理信息系統英語術語的翻譯需要緊密聯系語境,區分日常詞匯和科技術語、獨立單詞和單詞組合,選擇具體的專業性譯文,確保術語信息跨語言的準確性和譯名的統一性。
原文:Although ideal for discrete features with defined location and shapes,the vector data model does not work well with spatial phenomena that vary continuously over the space such as precipitation,elevation,and soil erosion.
譯文:對于具有明確位置和形狀的離散特征,盡管理想,但矢量數據模型不能很好地處理在空間連續變化的空間現象,如降水、海拔和土壤侵蝕。
以上原文中加粗的短語discrete features、vector data model都是專業術語,前者屬于GIS專業的新詞,后者屬于GIS專業術語。地理信息系統術語是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專門語言符號。新的術語不斷出現,譯者既要遵守術語譯名規范,又要關注學科的最新進展,實現專業術語翻譯的簡練性和準確一致性目標,促進地理信息系統術語翻譯的系統化、規范化。
2.常用詞及新詞
一些常用詞出現在不同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這些詞既可以作普通詞,又可以作專業詞。例如,flap一般譯為“拍打”,在GIS中的意思是“疊置”;再如,field一般出現的名詞意思是“領域,田、地”,在計算機專業中的意思是“字段”,在GIS中又被譯為“(數據)域”。
GIS發展迅速,新詞層出不窮,在理解原文含義的情況下,基于對其構成詞匯的理解,復合出新詞的含義,注意詞匯組合的新內涵。例如,earth satellite thematic sensing=earth satellite(地球衛星)+thematic sensing(專題遙感);spatial analysis and modeling=spatial analysis(空間分析)+modeling(建模)等。
3.縮略詞
科技英語的縮略符合語言交際的簡捷性和實用性原則。新事物和現代通訊的發展促進了縮略語的迅速涌現,地理信息系統英語的縮略語言簡意賅、信息集中,構成方式以首字母縮略為主兼有其他形式,逐漸成為專業內部的通用語言,具體見下頁表2。

表2
地理信息系統英語縮略語的翻譯需要結合全稱,譯成規范的漢語。譯者應關注國外的發展,并不斷積累新出現的縮略形式,如美國人口調查局的DIMES(Dual Independent Map Encoding System 雙重獨立制圖編碼系統),還要注意相同的縮略語在不同學科的含義,如DCW分別是Digital Chart of the World(世界數字化圖)和Data Communication Write(數據通信寫入)的縮寫;譯者要清楚個別縮略語中數字的具體含義,如 NAD83(North American Datum of 1983;北美1983年大地基準)(鄭承萍 2015)。
除了保證詞匯的對等外,還要注重句子的功能對等。鑒于科技英語中頻繁出現的被動語態等特殊句式,在將其翻譯成漢語時,需要對原文結構進行分析,再選擇合適的漢語句式將其翻譯成漢語。尤其要注意的是,科技英語往往句式較長,在翻譯時需要正確分析句子結構。從句子功能對等出發,可保證段落、情景的對等性。通過以下方法可以解決或避免翻譯中的紕漏與錯誤。
1.長句
(1)順譯。
原文:The first paradigm typically took the form of push-service under a threefold assumption that the mobile user has a potential demand on map services,the accessibility of operational map for the developer would invoke or strengthen the user demand,and a meaningful mobile map for the developer would also make sense for users.
譯文:第一種模式采用的是推服務的形式,它基于三種假設:移動用戶對地圖服務有潛在需求;提供功能性地圖服務會推動或加強用戶的需求;對開發者有意義的移動地圖對用戶也是有價值的。
分析:本句看似較長,實則通過分析可知,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包含三個方面,按順序依次進行翻譯,從而更清晰地表達意思。
(2)變序譯法。
原文:The need to analyze maps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patterns of earth-related phenomena,exemplified by the long-standing tradition of doing so with traditional maps,provides an impetus to find more convenient,faster,and more powerful methods.
譯文:長期以來,利用傳統地圖比較、對照與地球有關的現象,這證明了我們對地圖分析功能的需要,而它促使我們尋求一種更方便、更快捷、更有力的分析方法。
分析:此句中包含定語從句,且定語從句中含有被動語態。通過分析句子成分和邏輯關系,發現原句主語是一個名詞化結構,因此增添了主語“我們”進行翻譯,exemplified的賓語是 the need,provides是句子主干作謂語。通過分析句子結構,以及適當調整語序使句子變得簡單,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更加通順、流暢。
(3)分譯法。
原文:Although the division is somewhat artificial,it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separates the applications of GIS technology into those that are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land itself and those that,although being geocoded,are more focused on information that might either affect or be affected by land-related factors.
譯文:雖然這兩種分類有點人為性質,但是它很重要,因為它將GIS技術的應用分成兩類,一類主要著眼于土地本身,另一類雖然是地理編碼的,但是更注重影響土地或者被土地影響的因素。
分析:在這個句子的翻譯中,譯者先要找到句子的關鍵信息。在主句中找出關鍵信息,用漢語習慣翻譯這些句子。句子中的一些非主語部分可以作為翻譯中的主語。本句是一個長句,沒有按照英語原語句翻譯,而是將句子拆分,這樣更加有邏輯性,更能清楚地表達意思。此處充分體現了“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2.語態
科技英語文獻中很難找到感嘆句、疑問句等帶有主觀感情色彩的句式,更多地使用陳述句。其間被動語態的大量使用使事實陳述更為客觀和準確。
被動語態常用于闡述定義和事實,而漢語傾向使用主動語態,因此英語的表達方式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定語從句則通常有很多修飾成分,形成一環套一環的現象。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慣,不能簡單地按照英語原文的語序直接順譯,通常要舍棄形式對等,在理清整句話的含義后,用符合漢語的邏輯語序重新組織表達。
原文:Computer search methods are inherent in the GIS programs themselves to allow questions to be asked and for appropriate answers to be given.
譯文:計算機搜尋方法根植于GIS程序本身,使用戶可以提出問題,并使計算機能夠作出適當的回答。
分析:本句中,如果將to be asked、to be given兩個被動語態譯成“可以讓問題被提出”“回答被給出”,顯然是不妥的,因此增加了主語,變被動為主動,翻譯成“用戶可以提出問題,計算機作出回答”。被動句表達客觀,一般采用轉譯法,將英語被動語態轉換成漢語主動語態。
原文:A 911 emergency system database could be connected to a police or fire department,so that when a caller reports an emergency,the information can be directly routed to the nearest emergency service.
譯文:911報警系統的數據庫可以連接警察局或者消防隊,這樣當報警人打電話報警時,報警信息會直接傳送到距出事地點最近的處理部門。
分析:此句較好地體現了被動變主動的翻譯方法,若將be connected to、be routed to翻譯成“某物被連接到、被傳送到……”,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且語句不通,因此被動語態主動化,譯為“連接”“傳送到”,更加通順地表達出數據庫的作用。此外,還要靈活處理被動句的不同表現形式,除正常被動語態外,還有常見的 It is said that、It is believed that、Provided/Sup-posed that、It has been proved that等。
以上結合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英語文本,以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探討詞匯、句法翻譯的策略。在實際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需要儲備相關專業知識,掌握基本的翻譯技巧,了解兩種語言的異同等,還要具體考慮文本特點、作者的思想,準確、有邏輯地表達出作者的意思,傳遞科技信息。在翻譯實踐中,譯者需要進一步學習并積累經驗,提高自身的翻譯技能。從讀者的角度出發,譯者翻譯出準確又能讓讀者接受的科技譯文,能為國內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