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志榮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最后5分鐘,教師會有以下表現:第一,急于講完規劃的教學內容,甚至會占用課余時間;第二,自己總結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快下課時往往思想不集中,神情疲憊。小學生對所學英語知識遺忘太快,再加上課時有限,每周只有2—3節,如何合理利用小學英語課堂最后5分鐘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根據布萊(Bligh 1972)研究的下課前復習鞏固對記憶量的影響,每次課結束時讓學生復習所學內容,知識保持的效果會更持久。
此外,美國腦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John Medina)在他的著作Brain Rules中指出:大腦擁有許多記憶體系。陳述性記憶一般包括四個處理階段:編碼、儲存、檢索和遺忘,即儲存到大腦中的信息立刻被碎片化,然后被輸送到不同的大腦皮層區域。在最初階段越精細地對記憶進行編碼,記憶會越深刻。相反,如果不再復習,這些信息則很快消失(Medina 2014)。
在了解大腦記憶特點的情況下,有必要提高知識的復現率。威利斯(Willis 2006,2007)指出,通過知識復現,能開發和強化與學習相關的大腦某個區域的更多樹突(連接神經元的細胞),從而使其高效掌握知識。
鑒于大腦的記憶特點及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在下課前5分鐘的現狀和課時的設置,探討利用小學英語課堂最后5分鐘提高教學效果的策略。
下面探討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巧妙利用課堂最后5分鐘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一般會在課堂上提出展示型和參考型問題。展示型問題指教師已經知道答案,提問的目的是檢查學生是否習得所學知識;參考型問題指為了獲取新信息且需要學生尋找并思考后才能獲取答案的問題(Ellis 1994)。在小學英語課堂最后5分鐘,為了檢查反饋、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拓展和延伸所學知識,教師更多地提出參考型問題。佐若彼(Zohrabi 2014)認為參考型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其大膽表達。
例如,在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下)Unit 4 At the farm B Let’s learn的課堂教學最后5分鐘,教師提出問題:“If you have a farm,what animals are you going to raise?And why do you like to raise them?”(假如你有一個農場,在農場里會飼養什么動物呢?你為什么要飼養這些動物?)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不僅能復習書中所學知識(hens、horses、cows、lambs、goats、sheep),還能夠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回答飼養的原因(fat、strong、cute),并有機會呈現在課外閱讀中拓展的新知識(deer、elephants、rabbits、geese、camels、zebras...;beautiful、adorable...等)。回答問題的學生會產生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大參考型問題的比例,特別是在最后5分鐘,提出參考型問題,能啟發學生思考,讓其鞏固并利用所學知識。學生即使在課堂無法回答,也能夠在課后深思。
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教師要適時提供回答參考型問題的語塊和句型,讓其用3—5秒思考,或者事先與同伴討論再回答。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在黑板上寫滿板書,很難讓學生分辨教學重點。事實上,板書設計應遵循科學、簡單的原則。在課堂最后5分鐘,教師通過運用表格、圖示展示教學重點,能夠將復雜的語言簡單化。
例如,在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上)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A Let’s talk的課堂教學最后5分鐘,教師在黑板上寫下以下內容(見下圖):

學生看到板書不僅明白了整堂課所學重點“What would you like to...?I’d like...,please.”,而且領悟了語境運用。此外,通過上圖,學生明白了在交際時要遵循禮貌原則:當對方發出“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時,要說“...,please.”
在小學英語課堂最后5分鐘,教師應放手讓學生總結本堂課所學重點。學生總結時可靈活采用以下方式:文字(中文或英文);圖表+文字;簡筆畫。總之,只要能體現學生已經反思過所學內容,無論以什么方式呈現都可以。另外,不管學生總結結果如何,只要他們愿意總結就是一種成功,就值得教師鼓勵。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當然,教師對學生的總結除了鼓勵外,還要從正面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
例如,讓學生總結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 Part B Let’s learn Role-play這一課時所學內容時,他們已經學會識別不同的交通信號,但是還不會用英語表達。這時,教師可以請學生畫出不同的交通信號,然后復現知識,并讓所有學生課后畫出交通信號,用英語標注。
通過讓學生總結,教師會發現他們的知識盲點,從而采取相關措施,加深其對知識的記憶。同時,教師應反思雖然自己認真講授了語言知識,但是學生沒有掌握的原因。
通過讓學生總結并有意識地反思:今天我學了什么?我學會了嗎?我如何才能運用所學知識?養成總結的習慣及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總結問題的能力。
因此,放手讓學生總結實際上架起了教師掌握學生習得情況的橋梁,架起了學生課外學習拓展課內所學知識的橋梁。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促進他們在課堂內外反思所學內容。教師不可能教會學生有價值的一切,必須讓他們擁有不斷質疑的能力(周加仙 2003)。
如果學生不會提問,教師可以慢慢引導。最初,引導學生用 when、where、who、what就所學內容提一些展示型問題,然后引導他們學會挖掘事物的本質,用why、how等提一些參考型問題。
例如: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上)Unit 3 My friends Part B Read and write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為其寫作作鋪墊。在小學英語課堂最后5分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互相提問:“Who is your best friend?What’s he like?”使其成為課堂的主體。互相提問并回答能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交流。當然,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提出更高階的問題:“Why do you like him/her best?”這種參考型問題可以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Because he/she is friendly/helpful/kind/polite/hardworking...”。另外,教師有必要引導其他學生討論提出的問題,最后進行總結和補充,著重評價學生課堂提問的技巧和行為(柳娜、李琴,等2007)。長此以往,學生會形成反思的習慣和質疑的能力。
范德梅基和迪倫(Van Der Meij&Dillon 1994)認為除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外,提問者還要擁有一定的認知技能(如較高的語言能力),注重提問的必要性和有益性。
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說道:“告訴我,我會遺忘;教我學,我會記住;讓我實踐,我會真正學到知識。(Tell me and I forget.Teach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給學生表演的機會,不僅符合其好奇、好動的特點,還能夠讓他們身臨其境,在體驗中不知不覺鞏固、內化所學知識,將所學書本知識以立體方式呈現,真正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在表演中,學生能運用身體、手勢、聲音和扮演角色探索并描述真實和想象的世界。
例如,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上)Unit 4 What can you do?Part C Story time的故事為Rat and Snake,講述了田鼠如何機智地擺脫被蛇吃掉的厄運。在緊張的故事情節發展中,學生能復習、鞏固本單元涉及的動詞及動詞詞組。在課堂最后5分鐘,學生通過表演能夠自如地理解并運用核心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Can you...?Yes,I can./No,I can’t.”及所學詞匯。學生在表演中能培養“遇事保持冷靜,積極開動腦筋,想出最佳解決辦法”的能力。此外,通過表演,學生能體驗合作的樂趣,發展合作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選擇學生表演時,不能拒絕“學困生”,要引導其通過非語言方式(身體、手勢、移動等)完成表演,從而激發其學習潛能。
小學英語課堂時間有限,合理利用每堂課的最后5分鐘尤其重要。教師一定要遵循學生大腦的記憶特點,精心設計教學:從以教師為主導的提問、總結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提問、總結、表演,以最恰當的方式復現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推動其課后主動學習,最終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