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靜
近年來,英語教育的人文屬性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英語專業學科知識背后所傳遞的人文素養日漸受到重視。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日漸增強并積極融入全球治理體系,新時代對英語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突出語言工具性的英語教育已經不能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中央提出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從而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和方案,特別是讓中華文化“走出去”(吳巖 2019)。在這一背景下,英語教育要通過加強人文內涵建設彰顯新時代理念,積極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對英語人才的新需求,并促進我國文化和文明的對外傳播。因此,突出英語人文教育和開展課程思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強化人文屬性的英語教育的“立德樹人”功能突出,具有在課程教學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先天優勢。英語專業知識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緊密聯系,其共同核心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爭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英語專業課程內容人文思想豐富,且蘊含大量的思政內容,便于教師實現專業課內容與思政內容融匯貫通。英語專業思政教育要以“立德樹人、服務國家”為導向,以“堅定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能力”為理念,潛移默化地進行“課程思政”,凸顯中國元素并融通中外文化,著力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傳遞“中國聲音”。
近年來,外語專家紛紛聚焦如何加強外語專業的人文內涵建設,為提升外語人才的人文素養獻計獻策。其中對“內容和語言融合式”理論的探討引人注目。“內容和語言融合式”(CLIL)理論是使用外語進行學科內容和語言教學的方式,它主張將學習的重點從學習語言本身轉移到通過語言學習學科內容,并擴大語言接觸量,為學術語言內化創造條件。CLIL教學通過4Cs框架,即內容(content)、交際(c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將學科內容與語言進行融合(Coyle 2007)。內容即專業學科知識;交際指表達學科知識的語言;認知為學習者的思維能力;文化指學習者通過接觸不同觀點,提升對自我和他人的理解。CLIL框架下的外語教學能兼顧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孫有中(2017)提出并闡述作為一種英語教學新范式的“人文英語教育”,其基本內涵是通過語言與知識的融合式學習,構建合作探究學習共同體,同步提高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養。張蓮、李東瑩(2019)認為CLIL框架下的英語教育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思辨和學科能力的相互調節,并在教師的中介作用下協同發展。伽達默爾(Gadamer 2007)認為,語言的形式與內容密不可分,這與強調語言形式和功能的工具主義語言觀正好相反。他指出語言不能與思維相分離,語言不能完全作為客體而被人們把握或掌握。因為傳統、文化、歷史以語言為媒介得以流傳,以語言的形式呈現在理解者面前,所以學習者通過學習語言理解傳統、文化和歷史。
英語專業精讀教材含有豐富的人文思想,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綜合英語》第二版第四冊為例,共14個單元,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戰爭與和平、科技與倫理、人類與自然、愛情和友誼等主題。教材圍繞人文主題,涉及面廣泛,讓課程思政的開展有充分的發揮空間。
以教材第一單元第一課Never give in,never never never為教學內容,基于CLIL教學理論,通過挖掘人文內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課文是英國時任首相丘吉爾(Churchill)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期間所作的一篇激勵民眾的演講,文章句句鏗鏘有力,字里行間洋溢著民族自豪感和對戰爭必勝的信念。演講分為三個部分: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和展望未來。
教師先依據CLIL的4Cs循環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每個環節具體教學目標和學習目的如下表所示:

4Cs 教學目標 學習目的內容“二戰”歷史;“二戰”期間英國的經歷;丘吉爾的領導才能。語言與內容相關的詞匯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英語中反義詞、暗喻的修辭功能;英語中并列結構的特點和功能。了解“二戰”重大事件和人物;了解“二戰”時英國抵抗納粹德國的歷史。用英語熟練表達學科內容,能做到用詞準確;能夠辨析反義詞和暗喻修辭;掌握并列結構的寫作技巧。認知 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多角度分析。文化 民眾凝聚力在國家危機時的重要性;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的意義。培養透過事物現象分析其本質的思維能力,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學會從多個方面分析和評估問題。銘記歷史,以史為鑒;理解人類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謀求共同發展。
完整的4Cs循環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內容”環節以學生自學為主,學生在課前學習教師在學習通平臺發布的文本材料和視頻,并完成歷史知識小測驗。“語言”環節以教師引導下的課內文本分析討論和課后作文評析的方式開展。在“認知”環節,教師先發揮“腳手架”的作用,講述相關概念和分析案例,然后組織學生線上線下討論,進行拓展思維訓練。“文化”環節利用翻轉課堂,組織學生以小組口頭匯報的形式就“民眾凝聚力”和“和平與發展”主題,結合當今時事分享個人見解。
經過以上4Cs教學循環,學生能夠通過語言掌握學科內容,同時為語言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的語境,最終實現語言和內容的雙聚焦。此外,學生在CLIL課堂能夠發展跨文化意識和高階思維能力,實現英語專業學科、語言和思維的同步發展,最終達到通過英語加強人文內涵建設、培養學科素養的目的。
為了豐富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師在CLIL的4Cs循環后將丘吉爾的戰時演講Never give in,never never never(簡稱《演講》)與習近平總書記于2020年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作對比。學生親歷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對抗新冠肺炎疫情這一艱苦卓絕的過程,親眼見證我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取得舉世矚目的抗疫成果。用《講話》和《演講》作對比,通過分析兩者的異同,便于理解本國甚至是全球面臨危機時,民族凝聚力、優秀領導力和先進的世界觀的關鍵作用。
第一,結構類似。與《演講》類似,《講話》分為三部分:回顧抗疫歷史、經驗總結、展望未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我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黨中央統攬全局、果斷決策,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眾志成城”,最終取得抗疫重大成果,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抗疫斗爭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充分展現了我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充分展現了我國負責任大國的自覺擔當。《講話》部署了下一步的抗疫工作:我國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奮力奪取抗疫斗爭全面勝利,要加快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弱項,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夯實制度保障。
第二,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演講》和《講話》都高度贊揚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重點強調民族凝聚力是國家擺脫危機、振興發展的不竭動力。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以愛國主義為中心,它們在各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在《演講》中,丘吉爾贊頌英國民眾有頑強意志(the British are better at what is long and tough)、腳踏實地(...when they slowly make up their minds that the thing has to be done,...they do it)的優良品格。《講話》全篇多處致敬偉大的中華民族,抗疫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敢于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頑強意志,體現了我國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也體現了我國人民同舟共濟、愛好和平的道義擔當。
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講話》強調我國的抗疫斗爭是我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最好例證之一。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要實現共贏共享。在抗疫中,我國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充分展示了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守道義的大國形象,生動詮釋了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丘吉爾的《演講》是在西歐各國被德國占領后,英國孤軍奮戰的歷史背景下所作,由于所處歷史和時代的局限,他的演講尚未達到從世界的角度思考人類命運的高度。
英語專業課程豐富的人文元素決定了它的人文屬性。在CLIL框架下,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夠并駕齊驅、相輔相成。語言學習被構建在各個人文主題內容之上。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可以深化學科學習,拓寬認知并發展高階思維能力。CLIL課堂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豐富的人文學科內容便于融入思政元素,實現“潤物無聲,潛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