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體育運動學校 李 敏
在傳統語文課堂中,教師通常以單篇課文教學為主,對課文內容進行精講細析,這樣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單一性和局限性。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編排中,根據文章不同的體裁或不同主題等內在聯系劃分不同的單元,這就使單元整體教學這種突破傳統教學的全新模式有了存在的可能。而且,在達成單元整體目標,打造更開放自由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方面,單元整體教學有特有的優勢。
語文的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語文教育獲得的最具終身發展價值的人格修養與關鍵語文能力。主要包括“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六個層次: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高雅的言談舉止。這些內容的相融合,深化了語文教學的整體內涵,提高了語文學科的綜合價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一共六冊,每冊包含六個單元,每個單元在主題或文體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前者如摯愛親情、科學探險、兒時往事等,后者如散文單元、說明文單元、詩歌單元等,每個單元四至五篇課文。傳統語文課堂以單篇課文為單位展開教學,模式較為固定單一,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要突破這個單一的模式,教材中單元課文的共性就給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
在近年來的實踐中,筆者和同事聚焦單元整體,突破單篇課文教學的傳統模式,采用單元整體教學的模式,給語文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在此,談談單元整體教學的兩種實施路徑。
要通過單元整體教學構建高效課堂,增強學生學習感受,優化課型應當是一個有效途徑。教師可以以單元導讀課、預習課、精讀課、閱讀課、拓展課、寫作課、展示課等課型,縱向挖掘教材內的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更加新穎、自由、生動、活潑。
導讀課的任務是指導學生閱讀,在單元的學習前,教師需要通過對單元進行整體解讀,明確本單元課文的主題、內容、學習目標等,讓學生能夠在總體把握之余,引導他們進行合理的自主規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預習課,需要教師安排學習任務,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要安排學習任務,可以通過預習清單呈現,讓學生按照清單中的指引進行針對性的預習。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絡、工具書等相關資源,對本單元所涉及的作者資料、寫作背景、生字詞等相關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對每一篇文章進行整體感知,思考一些有助于理解的問題等。
導讀課和預習課,轉換了之前學生先課外預習、再課內導讀的順序,采用先課內引導,再課內預習的方式,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本單元的興趣,而且讓預習任務落到了實處,更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在精讀課階段,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整個單元的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比較閱讀。課文的整體呈現、其主題的關聯、寫作手法表現手法的異同、時代背景的聯系等,都可以成為精讀課的切入點。
例如,七年級第二單元是一組以家國情懷為主題的文章,課文寫作時間較為接近,大多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前后的一些歷史事件——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本單元課文按事件發生的時間進行排序的方式,促使學生探究本單元課文的創作背景、事件背景,幫助學生從宏觀整體上把握課文,使一篇篇課文有先后順序,有內在聯系,打破單篇課文教學的局限。
另外,教師可以以“哪篇文章中的家國情懷最強烈”為辯題,引導學生展開辯論,通過比較閱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藏在字句中的情感。如《黃河頌》的反復,《老山界》的環境描寫及對戰士的語言行動的描寫,《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大量議論抒情語段,《土地的誓言》中鋪排的使用、人稱的變化,無一不體現強烈的愛國之情、家國情懷。在比較學習和辯論中,學生會對課文內容和寫法以及情感的探究一步一步深入,進而積累了語文知識,鍛煉了言語能力,增強了思維品質,促進思維邏輯水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更在文學中學習了歷史,增強了民族自尊心,提升了文化素養。又如,八年級上第四單元是散文單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比較閱讀的方式,探究散文的不同類型,進而開展深度閱讀。如《背影》是寫人記事散文,《白楊禮贊》是托物言志散文,《散文兩篇》為議論性散文,《昆明的雨》是寫景抒情的散文,在精讀學習中通過比較把握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可以幫助學生把握各類散文在寫法上的獨到之處。
在閱讀課階段,學生將走出課本,來到更廣闊的語文世界。教師可根據精讀課推薦課外文章讓學生閱讀,把以前安排在課外的作業“請”進課堂,把拓展教學落到實處。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整體教學閱讀課上,筆者推薦了紅軍類題材、抗戰時期作品、愛國故事等課外文章給學生閱讀。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整體教學中,推薦閱讀《我們仨》,進一步感受楊絳一家的家庭氛圍,體會其為人處事的方式,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老王》中的人道主義關懷。而在演講單元的整體教學中,可以與學生一起學習演講技巧文章,閱讀歷史上優秀的演講稿,觀看優秀的演講視頻等,創造有趣、有用的拓展課堂。
新課標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要求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學生習得了一些方法,此時,教師可以用一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發揮進行寫作和展示,使寫作成為學生“語言運用”這一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例如,八年級上冊新聞單元教學中,學生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出現了消息與通訊混淆,消息、通訊與平時寫作的記敘文、議論文混淆,寫作過程中搞不清自己作為一名旁觀者的身份,消息標題不起概括性作用,導語缺失等五花八門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安排學生成為班級小記者、校園小記者,撰寫班級內、校園內發生的新鮮事件,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慢慢領悟到新聞寫作的方法、實質,并能將這些方法運用到寫作上。又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學習了人文內涵深厚的名家名文,或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或展現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有回憶性散文,也有傳記。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安排學寫傳記的寫作課,幫助學生在閱讀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傳記特點,根據自己記述的對象設計適宜的寫作方式,學會選擇典型事例、記言述行展現人物風貌。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傳記寫作的要點,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更從中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思考人生經歷,提升人生境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設置活動探究單元,實現統編教材對課標中“實踐”二字的落實。現以九年級活動·探究單元——詩歌單元為例,談談任務驅動型的單元整體教學方法——以任務為導向,以活動為主體。
部編教材對本單元的學習設計了三個任務,任務一為“自主欣賞”:詩歌閱讀,涵泳品味,把握詩歌意蘊,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在這一任務下,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我校將舉辦“2022新年詩歌誦讀大賽”,請從九上第一單元五首詩中選擇一首,向學校推薦作為誦讀篇目。并要求“三讀”詩歌——一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讀或朗讀,記下對每首詩的初讀感受;二讀,借助資料,解決每首詩的生字詞,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三讀,完成以下表格任務。
閱讀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決定一首詩作為推薦篇目,纂寫推薦詞,查找資料制作PPT,最后進行成果展示。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對五首詩的內容、特點有了整體把握。而通過纂寫推薦詞和制作PPT,使閱讀收獲化作成果,學生能學會自我監督,自我調節,正確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主管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促使語文素養得以全面提升。
教材設計的任務二為“自由朗誦”:學習朗誦技巧,舉行朗誦比賽。朗誦時,需要注意重音、停連、節奏等,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律。在這一任務驅動下,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在同學們的推薦下,五首詩歌均被選為學校“2021新年詩歌誦讀大賽”的朗誦篇目,本周三我們將舉行班級朗誦初選賽,選出一二三名參加學校比賽,并以此活動為目的,給學生觀看優秀的朗誦視頻,總結有用的朗讀技巧,復習朗讀設計的方法。教師可安排一個課時給學生排練,最后進行班級朗誦比賽。

教材設計的任務三為“嘗試創作”:選擇一個對象,寫一首小詩,抒發自己的情感。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意向、句式和節奏等。針對這個任務,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班級將制作《班級詩集》,請同學們踴躍投稿,要求每人投稿兩三首小詩。從這個活動出發,先對學生進行改詩、仿詩、作詩的輔導,讓學生大展身手,最后切實讓詩集落實制作,大大激發學生的熱情,豐富學生語言積累,讓學生能在任務中獲得熟練的語言技能。隨著學生言語能力的積累不斷成熟,能通過寫作將掌握的語言成果細化,重點感受語言文字內涵,能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加強學生對語文的熱愛。
教材中的三個任務——閱讀、朗誦、寫作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本次單元整體教學牢牢依據這三個任務展開,每一個任務又以開展一次活動為載體進行,“任務”牽動“活動”,使語文學習從平面走向了立體,從靜態走向了動態,使學生在多維的、連續的、整體的活動中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單元整體教學將語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參照指標,在課程整合中讓教材的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幫助學生打破了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的局限,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單元整體教學,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整合,確實能給廣大師生帶來一些新鮮感,也能促進學生多方面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但這并不意味著單元整體教學就能取代單篇教學,它應與單篇教學并存,二者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才是完美的狀態。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顛覆了傳統單篇課文教學,也讓廣大教師感到一些不相信和不適應,以至于真正落實的不多,筆者對此的研究熱情甚深,但研究成效甚淺,希望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