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小崗
摘 要:利用高中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而且可以強化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豆讶酥趪病纺巳寮宜枷胱髌分浞?。本文從辭令之美,修辭之美,虛詞之美和仁愛之美四個角度對這篇經典之作的美育價值作以初探。
關鍵詞:美育? ?辭令之美? 修辭之美? ?虛詞之美? ?仁愛之美
蔡元培提出了里程碑式的美育思想——“以美育代宗教”,以及德、智、體、美和世界觀教育“五育并舉”的主張。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以培養“健全人格”為核心,他將美育的功能解釋為化育情感,其宗旨是讓情感去推動行為。語文的重要功能便是塑造人格,其主要途徑便是通過文本中的言語、修辭、人物思想等來感染學生、塑造人格,體味審美意蘊。
一、辭令之美
《寡人之于國也》之美,其一在于辭令極具辯論色彩,長于循循善誘、步步啟發,層層鋪墊。文中梁惠王標榜自己對國家百姓盡心了,理由便是賑災救民,就拿當今之“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災害下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而言,確實算得上“盡心了”。然而話鋒一轉“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疑問暴露其真正目的。與孟子真正的“仁政思想”相去甚遠。對此,作為智者,并不急于反駁對方或義正言辭地證明自己,而是采用欲擒故縱之法,先引出一個對方感興趣的話題“王好戰,請以戰喻?!?引對方注意,接著提出“五十步笑百步”的問題讓對方回答,答案當然盡在掌握之中,最后擺明對方心服口服的“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苯Y論,使梁惠王無言以對,順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足見說話藝術之精妙。同時我們通過辭令仿佛看到一位面對大權在握的君主而沒有絲毫奴顏媚骨,有的是懷浩然之氣的偉岸身軀。教學中讓學生體會其說話的邏輯藝術,由信服到欽佩進而到學習,自然就提升了自身的說話藝術,厚植文化根基,涵養言語之美。
二、修辭之美
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談到:修辭原是傳情達意的手段,主要是為著情和意。孟子之譬喻、排偶其意義便在于傳達其政治主張。東漢趙岐《孟子題辭》中說:“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曉暢,喻意深刻;“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暗諷梁惠王歸罪收成不好。凡此種種比喻說理,既生動有趣,又一針見血,富有說服力。排偶句式的運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正如李澤厚所言:“孟文以相當整齊的排比句法為形式,極力增強它的邏輯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從而使其說理具有一種不可阻擋的‘氣勢’?!?“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睆霓r業、漁業、林業三項與百姓與國家根基相關的措施入手,形成排山倒海之勢,給人力量、鼓舞、希望。鏗鏘頓挫的音節,排散結合的句式,讀來朗朗上口,鮮明的節奏性和優美的音樂感,使人感到作者筆端凝聚著的激情,深受感染,從而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三、虛詞之美
我們的教學注重了語言之美,景象之美,手法之妙,情感之美,往往忽略了虛詞表達之美。《寡人之于國也》中的語氣詞“之”、“也”、“矣”、“耳”等在表現人物心理,體現人物性格,表達作者情感方面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的“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果去掉“之”以及“也”、“焉耳矣?!痹嚤容^一下,“寡人于國盡心”,顯然去掉了“之”強調了主語“寡人”,有了“之”則強調“于國”與“盡心”,語意重點不同,文氣就有了很大的不同。“焉耳矣”三個語氣詞的疊加表達了強烈的感嘆語氣,仿佛一個自滿自負的梁惠王就站在我們面前在夸耀他的“勤政愛民”,而這種自夸、炫耀更足以顯露出他的淺薄愚昧。因為在智者看來,這只是沒有做好前期工作而“挖東墻補西墻”的無濟于事的做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語氣詞疊用的手法,廣為后世效仿。再如語氣詞“也”可以表達一種毋庸置疑的肯定語氣,也可以表達強烈的感嘆語氣,本文用于觀點句,產生無可辯駁的表達效果,語氣詞“矣”表示完成,表達了孟子對自己勾畫的理想藍圖充滿自信。語氣詞“耳”則帶有一種不屑的語氣,委婉地表達了孟子對梁惠王做法持否定的態度。
引導學生精心研讀,細細品味,舉一反三,通過古代文學中語氣詞來感受古人的言語魅力,從而達到對古代文學虛詞之美深入理解,養成深思文本的學習習慣,從而得到審美的享受與滿足即可。
四、思想之美
“仁愛之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儒家極力倡導,流傳千古,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乃至國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優秀品質?!豆讶酥趪病芬晃闹忻献拥摹巴醯馈彼枷氚ā皽仫枴焙汀敖袒眱刹糠?,也就是今天我們追求的“物質文明” 和“精神文明”;開發自然資源,做到“斧斤以時入山林”,遵循自然規律,適度開采資源,那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限寶庫!體現了孟子人與自然和諧相伴的政治理想。不正是現今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理念嗎?“不違農時”背后是還農民以時,休養生息,那是多么和諧祥和的景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卑傩找率碂o憂,又該是多么美好的理想社會。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泵褚允碁樘?,百姓豐衣足食,父慈子孝,家庭和睦,社會安定,環境優美,國家富裕, 這正是孟子為梁惠王勾畫的一幅理想藍圖,令人向往,放在現在,也符合時代潮流,當今國政: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福利,進準扶貧,建設小康社會!孟子所想,也是世代人們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將這種大美思想自然傳遞給肩負國家未來復興使命的青年。仁愛之光必然越來越燦爛。
語文教學貴在發現與創造,通過閱讀發現美,體味美,鑒賞美。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從文本中發現言語之美、辭令之美、思想之美、修辭之美是語文教師的職責,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該是師生有一種愉悅的感受,暢游于美德情景,在美好的氛圍中盡情品味、欣賞、吸收。
參考文獻:
①《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二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87-488頁.
②《蔡元培先生全集》.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