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批優質的反映建黨題材的影視劇作,由于成功的塑造了典型的歷史人物形象從而脫穎而出,備受好評。在這些劇作中,陳獨秀的形象塑造更是讓觀眾耳目一新,甚至刷新了大家對他的固有認知,使得我們不得不回過頭來,從歷史的史料中重新認識這位黨在初期的創始人。作者從客觀公正、揚長避短、浩氣長存這三個方面論述了兩部影視作品中陳獨秀形象刻畫手法的客觀性、立體性和人情味。
◆關鍵詞:陳獨秀;歷史劇;人物形象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央視和一些省臺先后推出了一批反映建黨偉業的電影和電視劇,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我黨苦難輝煌的歷史和人物,這對全黨全國正在進行的黨史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正本清源,弘揚了正能量,樹立了正氣,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特別是《覺醒年代》和《大浪陶沙》兩部電視劇,對我黨早期主要領導人陳獨秀的塑造更是耳目一新、令人難忘、發人深思。長期以來,在我黨的歷史上,對陳獨秀在黨內的地位和作用一直褒貶不一,理論界和思想界毀譽參半,存在著諸多的誤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的黨中央,號召全黨、全國人民“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這為我們學習黨史,研究國情指出了明確的方向。愛黨愛國就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因此重新認識和評價陳獨秀是黨史研究中的重要任務,也是總結黨的經驗教訓的重大課題。可喜的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率先突破了思想的禁區和誤區,嘔心瀝血,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還原了陳獨秀的本來面目,功過是非如實評說。在2021年第27屆上海電視節上,《覺醒年代》斬獲多項獎項,編劇龍平平獲得最佳編劇(原創)獎,導演張永新獲最佳導演獎,扮演陳獨秀的于和偉獲得最佳男主角獎。《覺醒年代》作為“獻禮”影片,演員陣容十分強大,被指是少有能夠真實反映歷史,特別是有關中國共產黨早期成立歷史的電視劇。而《大浪陶沙》則簡述了陳獨秀的一生,雖未完全展開,但也基本點到,使人們認清了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既有人生的輝煌,也有敗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談到該劇對陳獨秀人物形象的刻畫,我認為有三點是值得稱道的。
一、客觀公正
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也是五四運動的啟蒙者和旗手。在中國共產黨成立時,雖未參加一大,但仍被推選為黨的總書記,可見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和威望。陳獨秀于1879年出生于安徽安慶,在其不滿兩周歲的時候,父親便被瘟疫奪去了生命,而陳母對兒子的唯一要求就是“考科舉,起碼也要中個舉人,替父親爭氣”。17歲那年,陳獨秀參加科舉考試,忽發奇想,寫了一篇牛頭不對馬嘴的文章,不料想,竟然中了秀才,而且還是頭名,一下子名揚四方。
從1901年開始,陳獨秀數次東渡日本,結識了蘇曼殊、黃興、陳天華、鄒容、章士釗等革命黨人,視野更為開闊。回國后,他就很快的忙起來。一開始獨自一人嘗試辦了一份報紙,沒料想反響出奇的好,全國各地都有訂戶,甚至有些讀者不知道是一人辦報,還寫信希望把報紙辦成日報。后來,他還曾在安徽公學兼任國文教師,但上課時不拘小節,有時一邊上課,一邊搔癢,全不把綱常名教、師道尊嚴放在眼里。1915年初夏,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著名的《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1918年李大釗在北京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新文化,兩人一南一北,遙相呼應,歷史上俗稱“南陳北李”。1916年12月,北京大學新任校長蔡元培聘請陳獨秀擔任該校文科學長(相當于系主任),陳的事業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到處奔走,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我黨的誕生貢獻了力量。而在此期間,陳獨秀我行我素、特立獨行、放蕩不羈的性格,也給他帶來許多非議,先后因桃色事件和散發傳單入獄,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后來在社會各界的積極營救、聲援下,陳獨秀受了三個多月的牢獄之苦后才得以獲釋。1920年2月14日,為躲避軍警的追捕,陳獨秀打扮成財主模樣,與賬房先生打扮的李大釗,乘著一輛帶篷騾車偷偷離開北京直奔天津。兩人在路上商量出一件開天辟地的大計劃——組建“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秘密召開,陳獨秀沒去,雖缺席但仍被選舉為首任中共總書記。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陳獨秀由于推行錯誤路線被撤銷了總書記職務,以后又被開除出黨,成為了中共歷史上的悲劇人物。
在中共黨的七大上,已擔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澤東如此評價:“關于陳獨秀這個人,我們今天可以講一講,他是有過功勞的。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他與周圍的一群人,如李大釗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們那個時候學習作白話文,聽他說什么文章要加標點符號,這是一大發明,又聽他說世界上有馬克思主義。我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生。五四運動替中國共產黨準備了干部。后頭有一部分進了共產黨。這些人受陳獨秀和他周圍一群人的影響很大,可以說是由他們集合起來,這才成立了黨。我說陳獨秀在某幾點上,好像俄國的普列漢諾夫,做了啟蒙運動的工作,創造了黨,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在俄國做過很好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陳獨秀則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確的言論,但是他創造了黨,有功勞。”毛主席的話,可以說是對陳獨秀的正確評價,尊重歷史,尊重事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鄧小平同志在《永遠記取黨組織的斗爭經驗和教訓》一文中指出,“黨在1921到1926年當中大體是正確的,雖然那時黨還幼稚膚淺。但到1926年發生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以小資產階級的思想領導黨和革命。當時毛澤東同志曾經反對陳獨秀的機會主義,但陳獨秀看不到蓬勃興起的農民運動,不敢領導廣大的農民進行革命,卻只看到了上層人物與敵人的進攻,而在革命的緊急關頭動搖了,使革命遭受挫折。隨后,毛澤東同志發表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即代表了革命的正確方向。正是由于毛澤東的正確,才使中國革命在受到挫折后又走上正確的方向。”鄧小平的這段論述,可以說是給陳獨秀蓋棺定論,功過明確,這也為今后黨史研究定下了基調。
二、揚長避短
在《覺醒時代》和《大浪陶沙》兩部劇作中,陳獨秀的形象是豐滿的,鮮明的。他敢想、敢說、敢干,但又急噪、固執,從研究室到監獄,再從監獄回到研究室,循環往復、不懼失敗,可以說他一生都在寫文章,著書立說,戰斗不止。劇中展現了陳獨秀第二任妻子高君曼和最后的妻子潘蘭珍對其的關愛和幫助,并沒有更多的去講其在私生活上的放縱。依據歷史事實,陳獨秀的第一任妻子是民國時期安徽統帥部副將高登科的女兒高曉嵐。高曉嵐是個舊式女人,遵從“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教誨,大字不識一個,新婚伊始,陳獨秀就命令高曉嵐必須認字。偏偏高曉嵐性格倔強,死認古訓,就是不認字。陳獨秀雖說不悅,但也無可奈何。當時陳獨秀還年輕,學識淵博,通古博今,思想新潮,還通曉英、法、日三國語言,整天忙得不亦樂乎,對不如意的婚姻生活并不在意。這兩個年輕人,一個新潮、一個守舊,都倔強地不向對方妥協。于是,度完蜜月,兩人一輩子的話也就說完了,婚姻其實是名存實亡。
1909年,高曉嵐同父異母的妹妹高君曼來到安慶,住到了姐姐家。高君曼在北京女子師范學校讀書,是個標準的文學女青年,性格開朗,而且長相出眾,衣著新潮。高君曼在北京讀書時就讀過陳獨秀的文章,對這個姐夫崇拜之至。如今見了真人,常常纏著他問這問那,陳獨秀也是欣然輔導。因兩人年齡相近,情趣相投,時間久了,難免擦出火花,也或許是因為包辦婚姻,陳獨秀就有了一份出軌的理由。而高君曼對于姐姐,或許是因為同父異母,便少了一半自責。總之,兩個叛逆的年輕人于1910年公開同居,繼而宣布他們要正式結婚。雙方父母都覺顏面無光,但也無可奈何,只能大罵逆子、叛女玷辱門風,至于成親那是萬萬不會同意的。陳獨秀見正式結婚不太可能,索性帶著高君曼私奔到上海,過起了甜蜜的同居生活。于是,高君曼成了陳獨秀的第二任妻子。1930年,高曉嵐去世,生前與陳獨秀育有三子二女。
陳獨秀與高君曼結婚十二年后,兩人感情逐漸冷淡。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兩人最終發展到拳腳相向。陳獨秀對兒子要求非常嚴酷,他讓老大、老二小兄弟倆睡圖書館的地板,外出打工自食其力,以磨煉意志。繼母兼姨母的高君曼心生不忍,提出讓孩子回家吃住,陳不許,君曼又請人說情,陳獨秀斥為婦人之仁,還是不許。無奈之下,高君曼于1925年帶著一兒一女移居南京。自此一別,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
1925年冬,陳獨秀的胃病發作,到上海一家私立醫院診治,結識了年輕貌美的女醫生施之英。兩人很快就過起了夫妻生活,并且沒跟任何人打招呼,相攜去杭州、揚州等地度“蜜月”去了。陳獨秀那時是黨內舉足輕重的人物,突然失蹤可是大事。黨組織在四處打探尋找無果后,只好在上海《民國報》上登出“尋人啟事”。陳獨秀看到報紙后,從揚州發回電報,說是“外出治病,初有好轉,可以扶病視事”。此時的陳獨秀已被撤銷了總書記職務,隱姓埋名,躲躲藏藏,國民黨也在四處懸賞通緝他。施之英見狀,很快離開了他,在上海另嫁他人。他們的“夫妻”生活僅僅維持了14個月,也算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吧。
虎落平陽,分外凄涼。就在這個時候,他結識了小自己29歲的單身鄰居、英美煙草公司女工潘蘭珍。潘蘭珍出落得亭亭玉立,也因為美貌受盡欺侮,被一個流氓工頭強逼同居,在無數次的暴力后,她逃離虎口,搬到石庫門,成了陳獨秀的鄰居。潘蘭珍并不知道眼前的這個老頭就是赫赫有名的陳獨秀,只知道他是個賣字為生的孤苦老人。或許是出于同病相憐的同情心,她開始照顧陳獨秀的生活。
在潘蘭珍的照顧下,陳獨秀再次煥發光芒,更顯得精神矍鑠。起初,兩人的關系就像父女,又是師生。這種純樸的師生關系在時間酵母的催化下漸漸發生了變化。在經過一場場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潘蘭珍終于拋開世俗的牽絆,向陳獨秀表達了火熱的愛慕之情。1930年,經鄰居許大姐出面做媒,這對老夫少妻正式結婚了,婚后兩人領養了一個女兒,取名潘鳳仙。1932年10月15日晚,在國民黨巨額懸賞多年后,陳獨秀被上海國民黨當局逮捕,后送往南京老虎山模范監獄關押。這是陳獨秀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被捕。經庭審,陳被判有期徒刑13年。陳獨秀被捕的消息見報后,潘蘭珍才知道一起生活了兩年的丈夫原來是大名鼎鼎的陳獨秀。陳獨秀入獄后,想到自己垂垂老矣,且釋刑遙遙無期,托老友去見潘蘭珍,勸她與自己斷絕關系,另謀出路,免得受牽連。然而,潘蘭珍的決定卻很果斷,她在得知丈夫的下落后,立刻將女兒送回南通娘家,只身來到南京,在老虎山附近租了一間民房,靠做女紅零活維持生計,照顧牢獄中的陳獨秀。1937年8月,南京淪陷前,陳獨秀被提前釋放,這時候,潘蘭珍已經整整送了五年牢飯。
1942年5月27日,64歲的陳獨秀在一間破落的角門里悄然辭世。彌留前給潘蘭珍留下的唯有一句遺言:“蘭珍吾妻,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務求自立。倘有合適之人,可從速改嫁,安度后半生。”可見陳獨秀對最后的妻子是關愛和滿意的。
34歲的潘蘭珍遵從丈夫的遺囑,在安葬了丈夫后,獨自外出自謀生計。她先是在陳獨秀好友的幫助下在重慶一家農場做工,后迫于生活,與一個國民黨下級軍官結婚,不久這個男人也病故了,她形影孤獨,艱難度日。1945年抗戰勝利后,回到上海,在浦東一所小學做炊事員,與18歲的養女潘鳳仙相依為命。1949年10月30日,身患子宮癌的潘蘭珍在飽經孤寂與病痛之后,于上海腫瘤醫院去世,年僅41歲。
陳獨秀是人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愛恨情仇。作為歷史大劇,不去糾纏個人的私生活,沒有陷入名人的八卦新聞,以主流為主線,刪除了枝枝節節,這樣做是對的。編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應是今后影視創作的方向和主旋律,也是值得學習的。
三、浩氣長存
陳獨秀的一生可以說是早年輝煌,中年彷徨,晚年凄涼。陳獨秀被開除出黨后,雖然有些沮喪,但意志并未消沉,仍然堅信馬克思主義,追求信仰,積極宣傳抗日,反對蔣介石的暴政。他兩個兒子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先后貢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為此感到自豪。晚年的陳獨秀沒有像張國濤叛變投敵,他視富貴如糞土,保持氣節,是個大寫的人。被釋放后,國共兩方都盛情邀約,均遭陳獨秀嚴詞拒絕。幾經輾轉,他帶著潘蘭珍來到重慶偏僻的江津縣五舉鄉石墻村隱居,生活窮困潦倒,靠寫字賣字渡日。期間友人贈錢都被拒絕,說“無功不受祿”。老虎就是老虎,就算沒了牙齒,威風還在。陳獨秀大義凜然,令人敬佩,令人贊嘆。1942年,陳獨秀病逝于重慶江津,1947年其靈柩回安慶葬于安慶市北郊葉家沖。
建國后,毛主席到安徽安慶視察,專門詢問了陳獨秀老宅的情況,當得知陳獨秀的兒子陳松年生活困難時,指示當地政府一定要照顧好。以后,國家多次撥款修繕陳獨秀的陵墓。1998年,陳獨秀墓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國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又撥專款對墓冢進行修葺。墓地取名“獨秀園”,離市區約10公里,不僅氣勢磅礴,風景優美,還有豐富的文化底蘊。一進大門,就是高大的漢白玉牌坊,在廣場中央,高聳著陳獨秀的塑像,一位意氣風發的革命青年,遠望著祖國的大好河山,思緒萬千,躊躇滿懷。再往前,是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志雕塑。正面是雜志封面,背面是一本打開的書,刻著陳獨秀1925年9月寫的《敬告青年》的語錄:“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再往后,便是陳獨秀墓地。墓地前,是一池清水,倒映著陳獨秀的墓,再往后是白色大理石臺階,拾級而上,巨大的園形的墓塚展現在面前。墓碑上寫著“陳獨秀先生之墓”。背后是一脈青山,蘭天白云,蔚為壯觀。陳獨秀紀念館在陵園大門的右側,里面陳列著陳獨秀早期革命活動的史料,和毛澤東、周恩來等對陳獨秀的歷史評價。建成后的安慶市獨秀園已成為集紀念、教育、游覽、生態、研究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并兼具地方特色的名勝區,同時也是國家級重要人文景觀和紅色旅游基地,儼然成為了安慶市的一張名片。參觀這個紀念館,對陳獨秀一生,就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這個紀念館的建立,體現了我們黨實事求是對待歷史的科學態度。
學習百年黨史,汲取奮進力量。革命歷史劇的熱播,使我們認識了陳獨秀,記住了陳獨秀。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無數先烈的前赴后繼、浴血奮戰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是多么的不易。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讓我們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進吧!
參考文獻
[1]石國亮,段元俊.領導干部必讀的黨史國史經典[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4:1-1.
[2]《中國共產黨簡史》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
宋立蕓(1977—),女,河南安陽人,河南安陽廣播電視臺總編室,中級職稱,主要研究方向為大眾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