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華 劉士烜
劉天華,男,中專,1971年7月16日出生,中共黨員,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縣十一屆人大代表,縣工商聯協會會員,周口市第一屆創業大賽創業之星,河南省農機化協會理事,河南省現代農業研究會理事,河南省種糧大戶。2012年7月3日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驗交流會,并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得到了回良玉副總理的充分肯定,并說,看河南的合作社做的多好!原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滿倉要求市縣有關部門進行總結推廣。
2009年6月劉天華帶領本鄉鎮農民27人創建“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經過幾年的發展,己發展為集種植、土地托管、土地流轉、糧食銀行、農業機械加農業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農機+農藝”的服務理念,統一供肥、統一機耕、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等優質服務,形成種植、管理、收獲、銷售一條龍服務格局,初步實現了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現有社員336名,經營流轉土地4000多畝,土地托管10000多畝。輻射帶動周邊3個鄉鎮20多個行政村3000多農戶。合作社2012年7月被評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在全國農技推廣中被授予“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農機化科技試驗示范基地”。
劉天華帶領農民致富的事情,多次受到河南電視臺和周口電視臺新聞聯播采訪,多次在河南日報和周口日報登出他個人先進事跡。
一、2009年6月合作社成立
2009年6月6日由劉天華和26名農戶發起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有關法律、法規、政策。于2009年6月6日召開設立大會,堅守合作社一人一票的原則,同意劉天華為法定代表人,出任理事長職務。合作社命名為: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隨后建立了章程、財務管理和盈余分配制度。在合作社擁有的7臺套農業機械的基礎上合作社流轉了400多畝地。進行優質小麥新農979種植。不料當年遇到旱災,不懂相關技術,險些賠了老本,但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
二、2010年吸取教訓,認真學習
劉天華吸取了2009年失敗的教訓,決定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重視農業相關技術。積極參加各種農業技術培訓班,與農業局和農科院正式接軌,并與農科院等種子公司簽訂種子繁育計劃,進行訂單農業,價格都高于市場價的10%-15%。隨著農村年輕勞動力的不斷流失,留守在家都是一些幼齡化、老齡化。沒能力種地又不想把地流轉給別人,劉天華就采取托管方式,把流轉和未流轉的土地集約起來一起管理,形成連片種植,更好的發展訂單農業。這就是合作社“土地托管”。
對托管的土地,劉天華采用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耕種、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等優質服務。所有價格低于市場20%-45%以上,合作社每年每畝收取530元的費用,被托管土地的農戶每年每畝減少235元種地投資費用。綜合來說土地托管為被托管農戶每年每畝多受益585元以上。
三、2011年劉天華帶領合作社埋頭苦干,摸索創新發展新路子
2011年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了倉庫,代農民儲存暫時不出售的糧食,農民叫“糧食銀行”,主要吸收農民手中余糧“儲蓄”,“儲戶”可憑“存糧本”隨時提取現糧、或折算現金。糧食銀行有3種存取模式:一是存糧戶急需要錢,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直接支付現錢。二是存戶活期存糧,糧食存入糧食銀行后,按糧食市場價月利息5厘價付,農戶隨時可以結算。三是定期存糧模式,糧食存入糧食銀行后,定期一年:每市斤加價6分錢利息。
2016年,合作社共代儲小麥1700萬斤,麥收時按每斤1.18元計價,結算出800萬斤。八月節按每斤1.22元計價,結算出600萬斤。春節時按1.24元計價,結算出300萬斤。合作社銷售小麥1700萬斤,平均售價1.26元,每斤盈利0.047元,共盈利79.9萬元。除去收購費、保管費、損耗費外,凈利潤達62萬元。通過近六年的探索,糧食銀行有以下好處:
1、農戶走進糧食銀行,就好像走進了商業銀行的儲蓄所,較好地解決了日常糧食保管不善損耗、價格波動等方面等問題,消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了國家糧食安全。
2、農民把糧食存入合作社后,合作社可以看價出售和量大要價。
3、盤活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擇機出售糧食的款項和所得利潤,可以預定所需的農資,由于量大,可以壓價,以獲得最優價格,又產生無形利潤。
四、2012年強化合作社服務體系
劉天華為了響應國家惠農政策,加強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內部社員管理和服務制度。形成“農業機械+農業技術”的服務體系,全面實現“六統一”“四化”。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耕種、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等優質服務,形成土地種植集約化、種植技術科學化、種植管理精細化、生產過程機械化。為了加強社員對合作社的認識和相關種植技術,合作社與陽光工程聯合建立了培訓學校。合作社正式走向正規化,合作社的名聲越來越響,同時也贏得了眾多榮譽。2012年2月劉天華被評為全省種糧大戶;2012年3月合作社被授予河南省農民合作社優秀社;2012年7月合作社被授予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12年7月3日劉天華代表河南省參加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驗交流會,并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得到了回良玉副總理的充分肯定,并說,看河南的合作社做的多好!原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滿倉要求市縣有關部門進行總結推廣;
五、2013年—2014年鞏固發展,學習先進生產技術、引進先進農業設備
合作社發展迅猛,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劉天華依靠合作社自身和政府提供的平臺,到各地區優秀合作社進行認真考察學習,取長補短。了解農業生產新技術,引進先進大型農業機械,解放勞動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為了解決病蟲害防治的難題,專門對植保無人機市場與運用進行了長期考察,并召開合作社代表大會商議購買。合作社為了進一步加強合作社農業技術和內部管理,從專業院校招聘具有專業性技術性的大學生。做到種植技術規范化、層次化,內部管理精細化、年輕化。合作社在劉天華理事長的帶領下和相關國家政策幫助下,進一步完善合作社基礎設施和生產基地建設。在全國農技推廣中被授予“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農機化科技試驗示范基地”。
六、開展土地托管服務,促進農民增收
2010年,合作社提出了“你在外打工掙錢 我在家幫你種田”的口號,開展土地托管服務。使農民“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解決了外出務工與家庭承包經營矛盾。
(一)合作社土地托管服務模式
一是土地半托管:也就是半年托管,農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按合作社推出的菜單式服務項目,委托給合作社管理,合作社按勞務項目獲得報酬。二是土地全托管,也就是全年兩季托管。農戶把土地全權交給合作社管理,只需預交一定費用,合作社為農戶提供覆蓋一年當中糧食生產的“一條龍”式全程服務。
(二)土地托管取得成效
合作社通過土地全托管模式,開展整村推進、連片經營,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使先進的大型農業機械和農業種植新技術找到了用武之地。截至2016年10月,合作社托管土地17000多畝,對托管的土地采用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耕種、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獲、統一銷售,各項費用價格低于市場20%—30%。目前合作社托管的土地規模17000多畝,整體受益892.5萬元。
七、抱團發展,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周口市28家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周口市天華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個體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運行模式。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計劃,成立了飛機加機動車新型植保服務隊,新型農機耕種服務隊。實施訂單農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糧食烘干收儲等技術,并依托互聯網+平臺建立了農機服務、農產品加工銷售渠道,延伸了產業鏈條。
下步計劃
1、創立品牌
為了使聯合社更好發展,計劃今年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注冊“天農華業”商標,凡是聯合社的農產品,均使用“天農華業”商標,使天華聯合社走向規范化發展的路子。目前,注冊備案材料已經形成,“天農華業”商標名稱正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審核。
2、農產品加工設備改造升級
一是把種子加工設備改造升級,保障加工的種子達到國家一級原種標準。爭取在2021年種麥時,聯合社自有土地和托管土地全部使用自己生產加工的小麥、大豆種子。
二是增加石磨面粉加工設備。把石磨機械增加到20臺套,保證市場的需求供應。
三是建設配肥機械,保證肥料的質量。
3、建立農業農村物聯網
物聯網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新生力量,是推動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點,也是并通過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動態模擬和對生長環境因子的科學調控,達到合理使用農業資源、降低成本、改善環境、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目的。合作社已購進200臺智能電視電腦機,裝入部分合作社成員家里,正在調試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