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雷
當前正處于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時期,農村地區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同時也在加強農村經濟發展的改革,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傳統的農業思想一直對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將傳統文化思想與各方面的有效因素融于一體,極大程度的推動了經濟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意味著農業發展有著樂觀、廣闊的前景。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圍繞以上方面展開論述,探究傳統文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關系。
我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更加強調人類、社會、生態的穩定發展,這一思想深深的影響著我國人們的三觀,從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來看,同樣滲透了儒家思想,可以說,儒家思想是推動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推力。近些年,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的加快,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基于農業產業的重要性,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支柱型產業,其發展態勢影響著我國社會各領域的發展,尤其是社會穩定方面,對此,應深入剖析和解析傳統文化因素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價值和作用,探尋農業發展的新契機,將傳統文化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創造全新的發展思路,為農業社會以及人們安居樂業提供保障。
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各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向,對于農村經濟而言,若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要合理開發各類可利用的資源,同時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全面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讓農民在科學思維的指導下進行種植、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開展各項工作前綜合考慮實際情況以及外界干擾因素,制定切合實際并且具有較高可行性的策略方案,促進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的提升,使生產成本控制在預期范圍內,同步實現經濟效益及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和推廣應用,在促進農業資源科學利用以及優化生產資源、保證農業產品安全等諸多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提供給人們綠色無污染的食物,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
提高對開發農業經濟的重視程度
通過農業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足以看出,傳統文化因素與農業生產存在著很大的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主要因為農業生產是人們衣食的先決條件,想要給人們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就需要在農業社會中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加上我國基本國情的影響,我國是一個在農業經濟方面具有很大發展優勢的國家,強化農業經濟創新發展是推動農業經濟不斷提升的有利方式。當前,在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的正確指導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已經邁向更高的領域,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相信未來的發展會更加理想,為傳統文化因素與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和機遇。
大力倡導勤儉節約理念
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下,更加倡導勤儉節約,引導人們形成奮斗實干、節約和勤勞的高尚品質,這樣對于我國農業市場經濟的發展大有益處。要將吃苦耐勞以及積極樂觀的精神傳承下去,助力我國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與此同時,摸索出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采取有效措施節約更多農業經濟發展的資金成本,將其發展為指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思想。
農業產業發展水平是評價一個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現狀的重要衡量指標,可以視為關鍵因素進行全方位的考量,同時也要重視對農業資源利用率和貢獻率的考究,這樣可以從從綜合角度對整個國家的農業發展形勢進行評價。與西方發達國家比對,我國農業方面的發展起步晚,在發展初期沒有任何優勢,導致農業經濟結構與當前農業發展需要不符,這一問題的存在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直接性的影響。另一方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再深入挖掘,尤其是農產品深加工方面,從而為農業發展提供支撐,但是農民發展意識落后,滿足于現狀,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悖,所以亟需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引入前沿的發展理念和農業技術方法,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轉型,在模式上與現代農業相結合,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梳理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制定科學的政策方針
為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先要改進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相關人員應立足于客觀角度分析和評斷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問題,依據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明確現代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同時加以嚴格的管理,促進農村經濟不斷取得新突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歷程中,農業經濟在總經濟中的比重較大,充分體現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影響。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提出,是以農民需求為出發點的,綜合考慮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擬定具有較高科學性的政策方針,給農業發展提供指導思想,克服發展過程的各種問題,有助于高標準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目標。
創新現有的土地制度滿足農業發展需要
隨著新農村經濟建設理念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全面貫徹落實,原有的農村土地制度并不能發揮很大的應用作用和優勢,甚至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阻礙,所以有必要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確保制度體系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盡快適應。在土地改革階段,將市場經濟作為發展方向,積極推動農業專業合作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實施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更加貼近,同時也可以提高農村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新需求。
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提高農業產業地位
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作用,將農業是第一產業的思想傳達給農民,農業產業的發展與我國國民經濟體系建設密不可分,只有農民樹立正確的思想,并且賦予自身較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將自身作用最大化。在保質保量完成自身生產任務的同時,積極創新生產模式和方法,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對此,要鼓勵農民群眾樹立堅定的發展信念,不斷挖掘和準確把握市場發展的商機,為農民致富發展提供機會。同時,要讓農民群眾對創業致富理念有一個全新的認知,通過不同的宣傳手段將創業致富的理念推廣出來,實現從小規模農村經濟向規?;倪^渡,避免小經濟給現代農業市場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此外,對于農村土地閑置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積極動員其參與流轉自身土地中,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創造可觀的經濟收益。
協調好農業經濟發展資源與環境實現效益最大化
可持續發展理念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尤為關注,資源和環境是人們生存和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重視資源和環境保護永遠都是重點研究課題。早在古代已經非常重視資源和環境保護問題,注重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膨脹問題日益加劇,無疑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現代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采取有效的措施,科學合理的利用水資源、土地資源等,同時在農業生產活動實施過程注重對環境問題的考慮,避免一味關注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問題,需根據農村經濟的實際發展需要制定完善的再生循環機制,確保將生態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經濟在短時間內已經取得很好的發展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發展弊端,需要對當前農業結構、經濟模式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科學指導,積極創新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
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已然成為研究重點,需要挖掘二者的融合點,針對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提出科學化的戰略計劃,從不同層面出發進一步完善發展機制,挖掘出傳統文化因素在農村經濟中的實踐價值和作用,讓農民具有正確的發展理念,在實際發展過程關注和重視資源及環境的協調發展,形成科學的發展思想,旨在提升資源利用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引領農業產業向新領域拓展,為人們提供穩定可靠的農業市場環境。
[本文系基金項目:2019年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江蘇鄉村民俗文化的活化研究”(批準號:19SHB009);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村莊空心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文化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項目編號:2018SJA01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思雨.新時代如何傳承和振興鄉村傳統文化[J].戲劇之家,2020(20).
[2]高俊霞.鄉村振興視閾下傳統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D].中南民族大學,2019.
[3]孫運穩.探討傳統文化保護如何與農村發展相結合[J].大科技,2019(27).
[4]鄔雪峰.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經濟振興的未來出路探析[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9,No.237(04):94-95.
[5]周琦.鄉村經濟振興過程中傳統文化資源應用的失當現象與完善路徑研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20,v.22; No.151(01):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