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振
基于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戰略和頂層設計,本文緊密圍繞教師職業幸福感現狀和幸福感提升策略主線,基于馬斯洛需求理論分析了教師幸福感的主要影響因素,并通過對認知理論的分析,將重點聚焦于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職業幸福感這一主題內,著重論述了信息技術發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職業幸福感提升。通過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激活教師工作內驅力,真正讓教師“以校為家”,真正打造一支專業認同感、職業認同感、事業認同感的師資隊伍,真正實現教師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耦合統一,進而助力推動職業教育“航船”奮勇向前。
高職教師是高職教育事業最直接的推動者和參與者,他們幸福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幸福程度,決定了職業教育教學質量。隨著職教二十條等一系列職業教育國家政策的落地,職業教育已然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材教法改革、教學手段革新、各類質量工程等接踵而來,教師需要進行轉型提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如果壓力得不到緩解將導致焦慮,更談不上幸福感提升。試想,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和日常工作中經常愁眉苦臉、怨聲載道,除了不良情緒會傳染之外,教學質量必定不會太高,那么人才培養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近些年來人們對教師幸福感的研究也屢見不鮮。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飛速發展,各種教學使用的信息平臺、軟件、技術層出不窮,高校教師要求用信息技術代替傳統的黑板,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打造有效課堂,進而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升教師內驅力發展,進而提高教師的幸福感體驗。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教師的幸福感研究具有現實的意義。
幸福感是個人的主觀感受,每個人對幸福感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幸福感無論高低,都是個人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個人的奮斗獲得了自我的認可,而從中體會到的一種身心愉悅的感覺。當下關于幸福感的研究有許多,《辭海》正是如此界說幸福的“幸福是在為理想奮斗過程中以及實現了理想時感到的滿足狀況和體驗。”
作為教師其職業幸福感就是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根據每個人對幸福感的認知不同,基于正確的認識,教師個人通過教育工作過程,體會到教育的快樂,實現了自我的價值,特別是得到所教的學生的認可,這些是作為教師最大的幸福。本文對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基于馬斯洛需求理論,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將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如果都能夠得到滿足,那么我們就認為教師職業幸福感指數較高。當然,幸福感不管是愉悅感還是心理體驗,都要個體參與到具體過程中才能體會到。
幸福也不是某一次的成功或者需求得到滿足,那樣短暫的體驗只能算作高興愉悅。幸福感的提升是個人不斷的自我肯定,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是個體不斷追求進步,實現自我的一個人生過程,因此幸福感的提升要有一套完整的體系進行保障,才能正在的實現提升個體幸福感的目標。
高職教師群體作為髙等職業教育的中堅力量,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上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他們的能力、素質、水平的高低以及工作態度的積極與否都將直接影響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高等職業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認可程度、滿意程度都必將對高職院校乃至高職教育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的高低,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還關系到學生的培養和教育,學校的建設和國家未來教育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大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研究有較多的報道,而作為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道路,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的老師,其職業幸福感如何呢?國內鮮有報道,特別是近年來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進入改革深水區,一系列改革提質的政策文件出臺與實施,高職教師也正經歷轉變與奮進階段,這一群體的職業幸福感更加值得深入研究。根據前面對教師職業幸福感內涵的論述,本文主要從馬斯洛需求理論視域下五個層級分別對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生理需要
生理需求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最底層,主要是包含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內容,生理需求是推動人類生存的動力,只有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人們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對于教師而言,工作相對穩定,日常的生活經濟來源主要為工資,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我們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脫貧攻堅,消除絕對貧困,每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對于教師而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這也與我國的飛速發展和所處的大好時代息息相關,因此生理需要不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重點。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是在滿足生理需求的情況下,這個需求主要體現在社會秩序、體制、法律、和平、醫療、教育等各方面的安全和社會保障,人們需求安全感。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對于教師而言主要指工作上的穩定和教書育人過程中的得心應手,前面的論述中提到,我國職業教育進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職教二十條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承擔著國家培育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歷史使命,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當前形勢下,大多數職業學校老師都是從普高高等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職業學校,經歷和理念都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深深影響,在職業教育過程中,面臨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面臨雙高計劃建設的緊要時期、也面臨全面深化職業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時期,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倒逼作為以就業為導向,以社會需求和崗位要求為指導的職業院校教師進行轉型,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讓教師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在新的形勢下能夠快速面對新的變化新的挑戰,特別是通過信息技術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進而提高教師的安全需求,提高教師的幸福感指數,這也是本文著重研究的內容。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也叫做歸屬與愛的需求,體現在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融入大團體,和大家建立起良好的社交關系,得到團體的喜歡,也是是對友情、信任、愛情的需要。作為教師群體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主要圍繞校園環境開展,在社交方面明顯的圈進學生、課堂中,所交流和面向的對象主要是學生和同事,因此教師的社交需求主要是要解決好師生關系和同事關系。特別是師生關系,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工作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同事的較高評價是決定教師社交需求的重要兩個指標。當下開展了教法改革,樹立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積極打造有效課堂,實施教學方法的改革,實施學分制,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這些質量工程項目都是提升學生滿意度,提升師生關系的有效載體和平臺。
尊重需求
尊重需要是在滿足前面幾種基本需求后,人們開始追求關于個人的高級需求。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也就是自尊,希望自己有能力,在各個方面都可以做好,有自己的成就,實現自己的理想;外部尊重即是追求外界的權利,地位,渴望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尊重的需求在學校內部,針對教師而言主要就是職稱的評聘和教師的職業發展。通過梳理學院現有教師發展中心相關政策,在橫向方面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型、科研型及行政管理人員四類,縱向方面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管理崗位的科員晉級制基礎上,分層分類構建幸福感評價體系,讓教師實現尊重的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級的需求,是指個體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實現自己的追求,成為偉大的或具有影響力的人物。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學校管理者應重視教師的自我實現需要,激勵教師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通過多種方法渠道,及時了解和發現教師的需求,并通過創設各種有力環境和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為教師創造機會搭建平臺。充分挖掘教師的潛力,賦予責任,提供公平的學習、培訓、晉升的機會,滿足教師自我實現的需要。
通過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概述,五個層次逐條進行對照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這些因素有些源自高校教師個人原因,有些源自他們工作的高校的影響,甚至包括來自社會的影響。總結起來主要包括工作狀態、師生關系、薪資待遇、工作環境、職業本身、工作成就、人際交往、身心健康等方面,分析信息技術提升教師專業化的水平,從學校的角度出發提高教師的安全需求的幸福指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措施:
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發展中心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教師個人平臺,將教師的發展、教師的需求,幸福指數影響的因素等及時進行梳理,同時與人事處、教務處、科研處等與教師發展息息相關的部門實現數據互聯互通,通過這個平臺,將教師發展、學期的業績考核、教師的聘期考核以及職稱評定等相關業務進行耦合鏈接,真正實現學院對教師的關愛度,關注度的精準提升,體現高校以人為本的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例如,關注個體教師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某些家庭情況等方面,通過大數據等平臺,實現對教師的差異化服務。
提升教師信息化專業水平
當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都面臨著挑戰,以教師上課點名這一最常見的內容為例,現在的對分易、雨課堂等信息技術新手段可以輕而易舉的實現,有些作業的布置提交通過這些平臺也快速的實現,這些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化平臺普及到課堂中,讓教師從一些繁瑣重復的工作中脫離出來,有效降低教師的工作疲勞期,特別是一些中老年教師,多年形成的傳統經驗,比較難于接受新鮮的技術手段,學院應該做好該類教師的引導和培訓,全面提升教師應用信息化手段和平臺的水平。
分類推進在線課程建設。
后疫情時代,混合式教學依舊是高校關注的重點,有效開展在線課程的建設,將大大提高教師課堂的授課方法,學院要開展在線程的專題專項工作,要基于課程實際統籌既有資源,匹配建設方案,包括對現有面授課程的信息化建設,對現有在線課程的開放性建設,對原創在線課程的體系化建設,授課教師應及時關注課程運行效果和學生反饋;教務處等部門對在線課程的運行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并定期提出針對性建議,有效保障在線課程的質量。
利用信息技術搭建虛擬教研室等平臺
教育部新版高職專業目錄公布后,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專業與數字化的結合,例如大數據與會計、酒店管理數字化運營等,面對這種升級,許多教師就需要完成跨專業式的轉型,不斷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以筆者所在信息學院為例,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專業的成立不斷挑戰教師的知識初步,迫使很多教師不斷學習新知識,面臨新挑戰,幸福指數相對低,在這種趨勢下高校應該充分利用信息平臺,建立虛擬教研室,構建教師命運共同體,共同備課,互通有無,特別是面臨新的知識教授等方面可以共同提高。
積極搭建教師提升平臺
學校要積極搭建教師提升平臺,鍛煉教師不斷適應“互聯網+”的時代需要,不斷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專業能力。通過組織青教賽、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精品資源共享課、在線開放課程等平臺,提升教師信息化水平。
學校就是每位教師的幸福家園,在學校里每位教師教書育人,實現自我的價值,滿足生存的需求,而教師的幸福感就表現在是否能自主地、持續地發展,如果教師每日都忙于應付了事,那還談什么幸福感呢?通過本文的總結分析,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作用于職業教育領域,對教師自身的專業化水平也提出了挑戰,學校應該積極重視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幸福指數的提升,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為教師搭建一個滿足安全需求工作環境,不斷提升教師的內驅力建設,提高教師的幸福感,助力職業教育在關鍵時期的快速發展。
[本文系基金項目: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科研基金重點課題“高職教師職業幸福感提升路徑研究”(編號:2021ZD08)的研究成果。]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趙洪慶.高校工會助力教師幸福感指數提升研究 —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例[J]山東工會論壇2019(6).
[2]杜苗.高校新進教師幸福感對其職業認同的影響研究—以 S 市為例[J]教育觀察2021(2).
[3]朱茜,姚志剛.高職院校教師幸福感的提升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