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東 向柳璠 林欣秋
城市化進程的建設中,歷史文化景觀所承載的城市意向具有極其突出的地方價值。在當今社會的高速建設下,時常會忽略歷史文化景觀的保護開發再建設。當下,人們愈發注重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與人們對自己城市的情感寄托需求,如何通過思考再建設創造出歷史文化景觀的現實價值成為其活化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基于活化理論的解讀啟示,提出城市建筑與歷史文化遺存的適配生態圈構想,通過內容分析法,分別從商業開發、區域規劃、文景鏈條、內涵引領4個層面提出相應的思考策略,并以長沙太平街、福州三坊七巷的當下情況為活化思考提供現實依據。
伴隨著地理空間城市化的推進,這片土地上高樓拔起,在過去的20年里,城市建筑與規劃出現全新的面貌,它們昭示著現代化的到來。而傳統歷史文化景觀建筑群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漸漸演化成旅游勝地或者商業街區,但大規模生搬硬套的商業模式,并不適用于各地文化景觀,掩住歷史文化景觀本身魅力與內涵的同時,也常出現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等問題。許多學者為使城市特征更加鮮明,對歷史文化景觀的可持續發展方式進行不斷研究探索。楊俊等以南京為例,對時空演變的歷史文化脈絡和影響因素的探索和研究,使歷史文化景觀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更突出南京的城市意象。何佳棲,賈玲利等把歷史文化街區設為主要探索方向,探索了其演變發展的進程和內涵價值,并以山東濰坊市坊子區為例,從景觀的角度提出相關意見。文化傳承和商業開發之間需要互相平衡,協同發展,兩者的價值才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歷史文化景觀反映在不同時代其所具有的時代特征和各地區和民族的地域特色與風俗人情,它是歷史長河中的化石,清楚地記錄了社會發展的軌跡,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重要作用,保留和創新開發歷史文化景觀是很有必要的。如今,雖然在經濟發展與弘揚文化上有許多機遇,但現階段的歷史文化景觀在一些綜合因素上也出現了問題,在商業模式、歷史文化景觀點布局、游客體感等方面有所欠缺。
與商業相結合帶動經濟發展
近幾十年來,我國對旅游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加強,利用歷史文化的魅力打造引人入勝的旅游勝地,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大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隨著歷史文化景觀旅游變得熱門,旅游業在第三產業的占比提升,這不僅對第三產業的結構升級有較大助力,國民經濟中第三產業占比的提升,能快速帶動經濟發展。
商業模式趨近大同周圍商業區設置不合時宜
隨著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的融合,越來越多的景觀開始了旅游資源開發。特色不足,商業模式單一成為了景觀改造的一大問題。南京夫子廟是是南京市的景觀代表之一,為吸引游客,夫子廟被大量地開發改造,古色古香的建筑外墻包裹著的卻是現代化的內景,喪失了其原有的歷史內涵。為促進游客消費力,對于夫子廟的商業開發如套用公式一般,與長沙太平老街、福州三坊七巷等老街的商業模式幾乎如出一轍。
全國大多數景區周圍的商業店鋪或者裝飾性空間也大多相似,在景區內設置商業步行街區、餐飲休閑區等,卻沒有考慮到那些商業店鋪是否與當地的文化景觀相匹配,像是在文化氣氛濃厚的景觀就不該把喧鬧市井的店鋪布置在其中。這些問題在很多景點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需要不斷地優化景觀資源結構,破除陳舊模式,構思出新想法。
歷史文化景觀錯落游客印象模糊
歷史文化景觀在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被動地散落于城市各個方位。隨著城市化建設的突飛猛進,各大寫字樓、地區商業、工業用地規模持續逐年擴張。以“面”的形式在空間上割斷了區域內各景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鏈接,呈現出較散落的空間現狀。城市公共交通路線體系的蓬勃建設在給千家萬戶帶來便捷出行的同時,它將城市以“線”的形式分割成更多方正區塊,缺乏對文化景觀銜接鏈的保護。
對于大多數游客來說,游玩歷史文化景觀,更多的是想沉浸的感受其濃厚的文化氣息。而事實卻是大相徑庭,據調查,游客到歷史文化景觀游玩,已經很難體驗到其文化內涵,離開后對景區印象模糊,并不能很好的了解其文化背景。
太平街坐落于繁華的五一商圈內,街道由不平的石板鋪成小路,走在街上古風韻味十足。不僅如此,太平街的交通十分便利,前接橘子洲大橋,后與熱鬧的坡子街僅一條馬路之隔,是“老長沙”的一個縮影。街區有店面87個,以有名的老字號、長沙出名的小吃和字畫、特色旅游產品為主,深受本地和外地游客喜愛,被評選為大眾點評必吃街也成為國內城市熱門網紅打卡地。

緣起與發展
以太平街為中心,四周皆為著名的歷史街區。清朝時長沙府在城內增開“太平門”,太平街的名號便出于此。西漢時賈誼,時任長沙王太傅時便居住在此。太平街在湘江的環抱下,依托優勢的地理資源大力發展航運,楚地商賈皆聚于此,金融十分富足。
1938年,長沙城內發生了怵目驚心的 “文夕大火”。長沙大火焚燒了整整2天,全城大范圍被焚,曾經繁華熱鬧的太平老街也于此時變成廢墟。整治后太平老街得到修繕,集美食、娛樂、觀光旅游為一身的太平街也成為了年輕人和外地游客游玩的熱門網紅打卡地。自長沙市致力發展城市經濟和旅游業以來,太平街被有效保護并且成為重點發展對象,維護了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也弘揚了湘楚文化深厚的底蘊。
現狀問題
太平街邊多為建筑物,自身不具備自然資源,綠化用地面積較小,街道內相對較窄,供人通行使用,特別是節假日人流量多時人們更是摩肩接踵,容易發生不必要的意外,缺少廣場等公共用地。
在人文元素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加強保護力度,比如有些傳統的節日習俗——祀魯班、花朝節、龍王節等已經消失;在這一帶發生的革命事跡如長沙起義、兩湖暴動等因為缺少宣傳展示,游客們就算來游覽了一番也并不了解;還有大量的老字號企業隨著時代的推進而消失。
三坊七巷譽有“里坊制度活的化石”的美稱。唐時的百姓們沿著“南街”這一軸線建設出一片規整的新村。以南后街為始,發展出這片對稱結構的街區。歷經歷史長河的洗滌變遷,如今成為了福州市的歷史文化標志性建筑。
里坊制度的代表
坊七巷始建于西晉末年,以南大街為中軸線,東西對稱。內部有明確的分工,街道縱橫交錯。東邊是塔巷、花巷、錦巷;西邊是楊橋巷、黃巷、安民巷等。以南后街為中心,東七巷和西三坊對稱分布。三坊七巷的布局精巧,有較為明確的功能分區,開里坊制度之先河。
福州三坊七巷的現狀和問題
客流量過大,環境問題嚴峻。在三坊七巷聞名的同時,對于歷史建筑的保護以及環境保護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多數游客有著較高的文化以及素質,但是還是有極少數游客素質低下,對歷史建筑造成極大的破壞。
景區過于商業化,傳統文化氣息薄弱。由于三坊七巷的較強地域聞名度,成為外來游客來福州游玩的首選。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三坊七巷早已成為商業氣息濃厚的街區,入駐的商家更加注重的是售賣商品的經濟效益,而忽略了三坊七巷內在歷史特色文化的延續,南后街售賣的許多昂貴工藝品更是華而不實,與三坊七巷整體風格大相徑庭。因此三坊七巷原有的文化氣息已經漸漸消減,陷入趨于大同的全國商業街區圈。
我們在明確歷史文化景觀活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響應國家文物古跡保護號召的同時,提出了城市建筑與歷史文化遺存的適配生態圈構想。增強歷史文化遺存的敘事功能、提升互動功能、強化象征功能。把故事說出去,說的好,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依托品牌旅游資源,打造精品核心旅游吸引物,形成強大旅游吸引力,吸引市場、游客、項目和相關產業聚集。同時重視內外部資源整合,打造外部價值網絡,構建區域性旅游景區商業平臺生態圈,打造無邊界景區。
多產業嫁接公益化經營
以太平街、三坊七巷為例,多圍繞美食類別的商業建設,商業形式單一。故嘗試引進AR等新科技,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互融合,與時俱進,增強各歷史文化景觀的可持續發展活性。嘗試多產業嫁接發展,創新商業模式,使歷史文化景觀具有當地文化特異性,城市發展獨特性。撕去統一標簽,打造獨特的個性化景點。如文教類景點可對學生、教育工作者免費開放,而一些具有獨特年代記憶的歷史文化景觀,也可針對相關人群免費開放。做到分類收費,公益化經營。根據其歷史文化特色,明確歷史文化景觀發展定位,發揮其最大優勢,吸引相適人群。
彰顯區域特色創新規劃功能分區
在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力推進下,長沙的特色小吃在三坊七巷也有出售,福州的特色小吃在太平街也有身影,這讓旅客們的旅游感知印象走向趨同。其實每一個景點都有自己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而商旅模式的固化卻模糊了游客的旅游感知印象。
以夫子廟為例,就可以突出其為古代最高學府的地位,多多宣傳孔子文化和文廟特色。有很多景點都是具備較為優良的資源優勢,但因為沒做好清晰合理、有特色的功能分區規劃,使景點主題不夠突出,資源發揮不到最大的作用。功能分區應該以游客服務為中心,充分展現景區文化魅力,突出景點形象,除了游客服務區、導覽信息區等基本的功能區外,可以創新增設文化特色區、文創展示區、歷史導讀區等。
打造文化景觀信息鏈
歷史文化景觀的存在和鏈接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獨特魅力所在。當下城市內的歷史文化景觀已被現代化建設的交通運輸系統、商業用地、工業用地等以線和面的方式切割了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鏈接。但再造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銜接是高成本、高風險的大工程,要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發現有利因素,發展新優勢。
依托于城市現代化的交通體系,我們可以考慮規劃建設幾條獨具地域特色的歷史景觀出行路線,以南京為例,將南京的歷史文化景觀大致分為設計景觀、遺址、遺跡景觀、建筑群落景觀、復合景觀。分別建設四條環狀交通路徑,交通線一串聯傳統皇家或私家園林、帝王將相的陵墓園區、寺廟等;交通線二串聯各朝各代用于重大活動但目前已失去原有功能或徹底廢用的歷史遺跡或遺跡景觀;交通線三串聯單個或相連的歷史建筑建構而成的群落、街區或村落;路線四串聯人類宗教、藝術或歷史文化等緊密關聯的,又與城市自然山水有機融合在一起的綜合景觀。
歷史文化景觀是一座城市珍貴的精神文明財富,承載著每一座城市的獨特記憶,見證著城市的滄桑變幻,沉淀為每一座城市的獨特記憶和標志。保護和修復并不是最終目的,我們要立足當下,傳承和發揚其深厚文化底蘊才能使城市的千年文脈得以延續。只有不斷創新,不斷為歷史文化景觀注入新的清泉,才能使歷史文化景觀這條河流“活起來”使其在繼承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健康發展,在發展中走向繁榮,在繁榮下源遠流長。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 “基于特征識別與層積認知的南京城市歷史文化景觀創新利用研究 ”(編號:202110327084Y )的研究成果。]
(南京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楊俊.南京城市歷史文化景觀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9,26(11):80-86.
[2]何佳棲,賈玲利.景觀視角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A].西南交通大學2021.09.50
[3]龍玲.近代長沙的城市變遷與發展研究[D].湖南大學,2005.
[4]史郭松.商業模式創新視角下傳統旅游景區的發展模式研究[D].東南大學,2015.
[5]邢冬梅.民族歷史街區文化景觀與旅游開發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 2013.
[6]邱玉茜.近代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文化景觀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2):123-125.
[7]黃捷.廣州漱珠涌歷史文化景觀旅游開發策略探究[J].文教資料,2016(24):47-48.
[8]高善鑫. 風景名勝區中歷史文化景觀的保護與再生[D].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3.
[9]楊娜娜.歷史文化景觀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