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就業創業環境也得到明顯改善,新農村建設對于高素質大學生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動力不足,如何破解鄉村振興戰略中“人才振興”的難題,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首先辯證分析了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機遇和挑戰,隨后概述了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價值,最后從學校、政策、社會、個人四個方面,剖析了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動力不足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學校方面引導學生形成農村就業觀、政府方面出臺更多農村就業激勵政策、學生方面切實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社會方面營造農村就業創業的良好環境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為吸引更多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提供了一定幫助。
鄉村振興戰略下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新機遇
1.農村就業創業環境優化
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地區的就業創業環境得到了極大地改善,能夠為廣大有知識、有技能、有理想的大學生,提供一展所長的舞臺。例如,“四好農村路”的建設,讓農村與城鎮、農村與農村之間的交通更加便捷,農村基礎設施也更加完善。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近幾年農村勞動力流失嚴重,空心化問題加劇,農村對于青年大學生的需求尤為迫切,就業崗位充足,創業機會豐富,相比于城市中激烈的就業競爭,農村地區因為競爭壓力小,逐漸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理想選擇。
2.大學生返鄉創業政策豐富
為了鼓勵更多大學生在畢業后回到農村、建設家鄉,各級政府也相繼出臺了若干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政策。例如安徽省對于大學生、農民工等返鄉創業人員出臺了創業補貼政策,首次創業并達標的,給予5000元補貼;對返鄉大學生創辦的小微企業,可提供最高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山東省通過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為返鄉下鄉大學生提供免費的創業培訓。并且建立了返鄉創業人才信息庫,實施精準培訓;河南省對到農村創業的大學生,不僅一次性提供3000元的創業項目補貼金,而且對于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超過10人以上的小微企業,還提供額外的5000元獎勵。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激勵政策,調動了廣大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積極性。
鄉村振興戰略下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的新挑戰
1.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比例偏低
橫向對比來看,在政策引導下近幾年到農村就業創業的大學生數量呈現出遞增趨勢,但是從整體上來看,相比于每年七八百萬的高校畢業生規模,到農村就業創業的人數占比偏低。有些從小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對農村存在刻板印象,認為農村就業創業“臟、累、苦”,因此不愿意到農村就業創業;而那些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也不愿意像老一輩一樣繼續留在農村。除了個人觀念外,像社會輿論、父母意志、職業規劃等,也都是造成部分大學生不愿意到農村就業創業的主要原因。
2.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資金來源不足大學生到農村創業,要想提高創業成功率,不僅要有知識、技能、經驗,而且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對于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來說,沒有穩定的、充足的資金來源。即便是通過申領政府補貼,或者學校贊助等方式,順利獲得了創業啟動資金,后續要想維持團隊運轉、進行技術創新或者擴大經營規模,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由于融資難、融資貴,導致后續的資金無法得到持續供應,大學生創業失敗率居高不下,這也成為新時期大學生農村創業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
大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與實踐,除了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獲得了一定的創業經驗外,還能開拓視野、創新思維,因此在農村就業創業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大學生在農村創業方面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第一,提升了農村創業產業的綠色化和科技化水平。大學生對新技術、新理念的接受程度較高,在返鄉創業時,也會把這些新技術、新理念應用于實踐,有助于實現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農村經濟的綠色化和科技化發展,例如近幾年興起的農村電商就是大學生農村創業的典型例子。第二,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不是提供勞動力,而是帶來新技術,探索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經濟發展新模式。有特色農產品的,通過農村淘寶打開線上銷路,增加銷量,打造品牌;有優美自然資源的,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既可以帶動周邊農村就業,又能增加經營收入,實現了農村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學校方面的原因
在“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高校不僅要做好講解知識、傳授技能的工作,而且要注重大學生道德品質、思政素養的培育。但是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學校把提高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作為一項硬性指標。而農村地區提供的就業機會較少,可以吸納的大學生相對有限,自然也沒有受到學校方面的重視。這種情況下,學校方面在開展就業指導、創業培訓時,自然不會將農村作為優先考慮對象。除此之外,現階段絕大多數學校雖然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是側重于就業形勢分析,而很少涉及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職業素養、責任擔當。這也導致當代大學生在就業創業時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往往把賺錢放在第一位,這種情況下農村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強,是造成大學生不愿意到農村就業創業的重要因素。
政策方面的原因
為了配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了若干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到農村就業創業的政策,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較典型的是“供需失衡”的問題。一方面,利用各種優惠待遇、扶持政策,吸引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另一方面,很多農村提供的就業崗位、創業機會相對較少。許多大學生到村以后,沒有施展才能、發揮所長的空間,造成了人才供需失衡的現象。目前來看,電商專業、涉農專業(如水產養殖、畜牧獸醫、農業經濟管理等)的大學生,是農村亟需的人才,而對于金融、計算機等專業的人才需求相對較低。
個人方面的原因
對農村就業創業存在局限性認識或者偏見,也是現階段很多大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近幾年農村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例如交通更加方便了、環境更加優美了。但是一些大學生對農村的變化缺乏了解,想當然地將農村與“臟亂差”聯系起來,這導致他們在就業創業時,更傾向于留在城市,而不愿意扎根農村。部分大學生即便是在城市選擇專業不對口的工作,也不愿意到農村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干出一番事業。除此之外,習慣了校園安逸生活的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也有較大概率出現不能融入環境、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例如,在農村就業創業,扎實的專業技能固然重要,而人際交往的能力、吃苦耐勞的品質、堅忍不拔的意志、樂觀開朗的精神等,同樣不可或缺。
社會方面的原因
社會輿論和環境,也是制約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近年來,受到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在挑選就業崗位時,更傾向于成為城市中的“白領”,而不愿意到工廠就業或到農村創業,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創新創造意識。這種社會氛圍對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很多大學生在就業、創業時,不會將農村當成第一選擇。
學校方面引導學生形成農村就業觀
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已經成為現階段高校的重要課程。對于任課教師來說,除了要開展就業形勢分析、培養學生創業技能外,還應當有意識地灌輸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這也符合當前高校倡導的“立德樹人”教育要求。以鄉村振興戰略和國家激勵政策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到基層就業、去農村創業。還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展示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成功案例。例如央視網曾經報道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張旺,帶領西北地區260個農村打通電商渠道的新聞。這類新聞能夠激勵和引導更多大學生以此為榜樣,投身于農村就業創業。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應從“立德樹人”角度出發,教育學生要具有責任擔當,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投身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農村就業觀,用自己的所學所長和一腔熱血,以實際行動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在農村就業創業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
政府方面出臺更多農村就業激勵政策
地方政府在出臺政策吸引大學生到本地農村就業創業時,也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要立足地方實際情況,挖掘特色、優勢資源,在這一基礎上定向吸引高素質、綜合性人才。例如,農村依托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那么地方政府在制定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激勵政策時,應側重于吸引旅游管理、市場營銷、財務會計等專業的大學生;同樣的,如果農村利用電商渠道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那么制定的農村就業創業激勵政策,必須要面向電子商務、網絡營銷、農業經濟管理等專業的大學生。因此,政府應出臺更多具有導向性的激勵政策,保證專業對口、供需匹配,既可以提高人才資源的利用率,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又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實踐表明,“定向招生,回鄉就業”也是保障農村大學生隊伍穩定的一項重要舉措。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制定農村就業創業激勵政策時,還要堅持“就近分配”原則,讓大學生盡量回到自己的家鄉就業、創業。一方面這些大學生有建設家鄉的熱情,另一方面他們對本地的資源稟賦、風土人情等有更深的了解,對提高人才隊伍穩定性和提高就業創業成功率也是大有裨益的。
學生切實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現階段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大環境正在逐漸變好,但是要想順利就業、成功創業,還需要大學生必須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才能應對更多的挑戰和困難,進而在農村站穩腳跟。當代大學生必須要提高對農村環境的適應能力,對于那些想要到農村就業創業的學生,可以嘗試多種渠道提前了解農村現狀,包括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農村的就業創業環境,以及農村的交通、住宿、經濟水平等基本信息,這樣才能改變對農村的刻板印象,自己也能做好思想上的準備,不至于到農村之后出現太大的心理落差。對農村了解越深入、越全面,大學生也會更加堅定到農村就業創業的信念。與此同時,還應提高自身就業創業能力,例如要養成謙虛好學、勤思多問、善于實踐的習慣,放下架子,主動向創業成功的農民企業家,甚至是經驗豐富的普通農民請教,既可以提高社交能力,盡快融入到農村,同時又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農村就業創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挫折、阻力,這也需要他們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堅忍不拔的意志、迎難而上的精神,才能提高創業成功率,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中實現自我的價值。
社會方面營造農村就業創業的良好環境
營造一種鼓勵青年大學生到基層、到農村就業創業的社會氛圍,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一方面,要求新聞媒體要做好宣傳引導工作,除了介紹國家及地方政府出臺的大學生返鄉創業扶持政策、激勵計劃外,也可以定期推送由社會機構組織的創業培訓講座或企業贊助的創業技能大賽等相關信息,不僅激發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熱情,更要增強他們創業的技能,提高創業的成功率。這樣才能發揮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吸引更多大學生到農村去,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助力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要求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平臺等,應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通過金融產品創新,推出更多適合農村創業的金融貸款產品,解決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時資金短缺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創業成功率。例如,中國農業銀行推出的“惠農e貸”,是一款面向農民的創業貸款產品,可提供最低3000元、最高50萬的貸款額度。對于農村大學生來說,在返鄉回村創業時,可在線填寫貸款申請資料,最快只需要幾分鐘就能放款。通過營造一種全社會支持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環境氛圍,才能使大學生扎根基層、奉獻農村的意愿更加強烈。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僅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提供了更加優良的創業環境,涌現了更多數量的就業崗位,這就為當代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提供了更好的契機。當然,由于受到社會輿論環境、個人思維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大學生到農村就業創業的意愿不強烈。針對這一問題,要求從政策層面、學校層面、社會層面以及個人層面采取綜合措施。例如要出臺更具導向性的政策,要加強就業指導和培養責任擔當,要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以及轉變個人的就業觀念和刻板印象等。通過鼓勵更多大學生深入基層、扎根農村,在解決個人就業問題的同時,還能通過創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利用專業知識實現自我價值,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以實際行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1年全國高等教育研究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大學生農村就業創業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編號:21QGJ020)階段性成果(課題負責人:王玉,課題組成員:劉凱英,趙嫻,劉同哲,張玉青)。]
(菏澤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