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了世界范圍內的主要交流方式,在“一帶一路”的合作發展背景下,我國在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實力都得到了提升,其中,尤其以跨文化交流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融合作用。因此,在 “一帶一路” 背景下,我國如何開展跨文化交流,實現經濟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進一步提高我國的世界地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一種基于我國與沿線周邊各個國家的多邊關系提出的合作倡議理念,可以通過目前的國際關系和溝通交流,建立以陸地為主、海上為輔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種以帶領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為合作目標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作為我國重要的對外交流和經濟發展倡議理念之一,該經濟帶所帶來的影響非常廣泛,如今已經逐漸擴散到了西亞、北亞甚至是歐洲地區。在目前的全球化形式和時代背景下,這一經濟帶成為了一種經濟合作新秩序的重構模式。在 “一帶一路” 合作倡議之下,我國和沿線各國的經濟形式都發生了轉變,如今各國都逐漸將目標放在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方面,尤其以跨文化交流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也以跨文化交流作為主要的經濟合作前提。
“一帶一路”概念
“一帶一路”概念最先由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首次提出,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區”的構想也在此時畫出了基本藍圖,隨后,我國經過不斷落實,建立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圖1),沿線囊括了63個國家。在“一帶一路”機制的影響下,我國建立了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平臺,重走古代絲綢之路,實現了高舉和平氣質的多邊共同發展,打造了政治互信、經濟互利的健康經濟合作關系,同時,在“一帶一路”基礎上,我國也實現了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成為了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也稱跨文化溝通,該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國,是一種文化背景不盡相同的人類之間產生文化溝通的行為,如今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全球化進程都在不斷推進,各種跨國開展的跨文化交流活動也日益豐富,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開展了越來越多的跨國活動,因此開展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非常關鍵。在“一帶一路”落實過程中,我國與超過六十個國家相對接,需要面臨幾十種甚至上百種不盡相同的文化,因此為了促進“一帶一路”更好的開展,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非常重要,不僅可以加強各國之間的政治互信,提高我國的信譽度,還能讓我國的優秀文化、產品以及企業走出國門,實現更加良好的發展。
文化是一種復雜的符號,不同地區的人們除了文化、思想、理念方面存在差異,在人們進行交流過程中,也存在很多語言上或者非語言的文化差異,這也是導致跨文化交流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認知差異和文化獨立之間的矛盾

在推動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都以固定的文化思維視角去審視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文化,對其文化內涵進行探究,甚至會將其簡單概括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很多人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往往會推心置腹站在他人視角去感同身受其想法,這種行為是一種認知上的誤差,進而容易導致跨文化交流無法正常開展。在“一帶一路”落實過程中,沿線國家在經濟、文化甚至是語言方面都存在一定共性,即便如此,并不能代表人們可以按照自身的價值取向甚至是風俗文化去對其文化進行要求,因為不同地區和國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異,因此這種統一共性化理念必然會導致跨文化交流出現隔閡,甚至讓人們表達出對方無法理解的含義。在面對同一種文化時,文化思想認知差異會導致選擇出現差異,同時不同的認知也會在跨文化交流中導致表達含義的丟失,繼而導致文化信息的解讀不夠完善,這些都是導致跨文化交流存在障礙的主要問題。
刻板印象與文化多元之間的矛盾
刻板印象是常見的固有思維,然而刻板印象卻會導致文化的割裂,不利于跨文化交流,通常情況下,人們會對自身無法親身體驗的事物進行自我認知上的補充,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國家對其他國家的文化中未知的一部分會產生刻板印象,這種印象會導致文化交流的斷裂。另外,刻板印象還會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產生沖突,這種過于籠統的問題描述方式無法體現大國格局,容易導致人們對真相有所忽視,甚至會對部分地區的社會問題產生過于片面的看法,進而忽視真相細節,不利于跨文化交流的開展。
根據對象需求確定跨文化交流主題
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落實過程中,通過對跨文化交流的參與者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跨文化交流的群體中包含國家、非政府組織和個人,是一種復雜的群體。在推進跨文化交流過程中,面對不同對象,必須要找好角度,確立準確的跨文化交流主題,選擇交流對象感興趣的文化交流內容。
根據傳播規律選擇適合的交流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為了提升文化交流效果,對更大范圍產生文化影響,必須從以下幾方面確定跨文化交流方式,首先,可以進行文學交流,文學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占比非常大,其中涵蓋了大量情感與想象方面的內容,也是一種對現實進行抽象化改變的藝術形式,通過這種交流方式,可以快速獲取其他文化圈的認可。
其次,進行教育交流也是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如今我國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很多國家都設立了漢語課程,也因此擴大了漢語的影響力,所以,我國也在加大力度在世界各地建設孔子學堂,以此來宣傳漢語、宣傳中華傳統文化,這種方式讓其他文化圈的人民對我國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文化地位。除此之外,我國的新疆、敦煌等地區是絲綢之路時期的關鍵地點,因此這些地區的歷史文化也可以利用教育交流的模式進行弘揚,從而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范圍。最后,藝術交流也是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形式,音樂、繪畫、電影等多形式的藝術文化傳播方式,也讓我國的文化傳輸更加豐富多彩。
尊重文化多元性
為了強化跨文化交流效果,必須尊重文化的多元性,避免交流過程中出現一些干擾因素,這些因素會阻礙跨文化交流發展,對此,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開展。首先,需要避免統一宣傳口徑這種機械化的宣傳方式,這種交流模式的目的是統一價值觀,但是這種行為明顯會帶來很多弊端,因此需要盡量避免。其次,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必須尊重交流對象的文化多元性,改進跨文化傳播的方法和方式。“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不管是在宗教還是在地區風俗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在進行跨文化交流過程中,部分人認為應該實現價值觀的一致性,然而這是錯誤的,實現跨文化交流的最主要意義不是彼此說服,而是彼此理解,深入了解對方的文化理念,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避免產生文化沖突。最后,跨文化交流的本質是信息的交換,只有采取最直抵人心的交流方法才能真正讓跨文化交流傳承下去。一帶一路中跨文化交流的興衰不僅關乎我國的國際形象,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關鍵。
總而言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發展,我國越來越意識到開展跨文化交流的關鍵所在。跨文化交流的關鍵在于和對方觀念的契合,并非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是非曲直的判斷,跨文化交流是一種通過多元主體加強人民互相了解和溝通的方式,需要竭力避免產生文化沖突。通過讓“一帶一路”沿線人民感受到我國身為文化大國的交流誠意,最終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穩定發展。
[本文系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9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江蘇社會組織‘走出去 ’的路徑研究”(編號2019SJA1648)的研究成果。]
(淮陰工學院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鄒駕云."一帶一路"背景下商務人才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8): 250-251+253.
[2]吳志浩,陶陽,吳志麗."一帶一路"背景下滄州大運河文化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