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會麗 孫曉軍
摘要:以生活為導向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將原始的知識形象化,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理解,增強語文學習能力,并有效地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教師要升級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從教學的全過程入手,科學、高效的運用生活化教育理念開展初中語文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方法
生活化教學是指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生活背景之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深入理解知識并掌握知識應用能力,并在此過程中使情操得到陶冶。生活化教學理念下,初中語文新課標再次強調了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而生活化教學模式將語文教學活動放在生動的生活情境中,有助于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并使他們收獲豐富的學習技巧及情感元素,以此完成提升學生的語文技能并使他們陶冶情操,對于教學的持續高效開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借助生活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閱讀理論性較強的語文文本時,時常會喪失學習興趣。究其原因,學生的閱讀學習熱情不高,對生活的認識深度不夠,進而無法與閱讀文本作者達到情感的共鳴。此時,教師如果能夠從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活動中出發,將教材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
比如,在《黃河頌》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對話引入,“同學們,你們見過黃河嗎?見過黃河的視頻、圖片嗎?在你們的觀察中,黃河具有怎樣的特點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引發學生的交流興趣。接著教師繼續說,“自古以來,描寫黃河的篇章很多,而光未然的《黃河頌》將黃河的磅礴寫得淋漓盡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黃河頌》這首詩歌吧!”這樣的導入方式適用于所有的景色描寫當中,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文本內容的獨特之處,進而激發學生探究求知的欲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進入文本的學習活動當中。總之,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興趣引導工作,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強化課程教學效果。
二、開展生活化語文閱讀學習活動
語文知識包含著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無論是自然萬物的景色描寫,還是社會生活的人生百態描述,都基于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感悟。教師必須改變語文教學和現實生活隔離開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調動生活體驗理解文章,和文本內容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以以生活情境為突破口,融入生活化的元素,讓學生回憶生活體驗,拉進學生和語文世界的關系,深化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最苦與最樂》這節課程中,作者提出的快樂和幸福是“盡責任”,這一角度新奇,且立意不同凡響。文章中說升官發財的快樂太庸俗,洞房花燭、金榜題名的快樂太短暫,將別人的幸福看作自己的幸福,有將陷入無限循環中,作者提出了“盡責任”這一立意,說盡責任能使人快樂,而逃避責任,人將陷入永無止境的痛苦中。基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對梁啟超先生這一觀點的看法,說一說學生自己身上的責任,講一講當他們承擔責任和逃避責任時的感受。基于這個問題,學生們展開討論。有的學生說,在學校,他們身上的責任就是努力學習,在家里,他們身上的責任是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當認真學習的時候,內心是愉悅的,而逃避學習的時候,不僅要受到父母老師的責備,自己內心也在遭受折磨,而在家里,當幫助父母做家務活,讓疲憊的父母得到一絲放松,那么自己的內心是開心的,而逃避家務,看著父母辛苦干活的時候,自己的內心也在受煎熬。由此可見,梁啟超先生提出的快樂和幸福的根源在于“盡責任”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三、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將生活實踐活動與語文學習聯系起來,學以致用,既能強化語文教學效果,又能豐富語文課程內容,讓學生愛上學習語文。生活實踐活動能夠全方面鍛煉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師要根據語文知識積極為學生創造實踐參與的機會。
比如,在《有朋自遠方來》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設計《結交新朋友》的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按照朋友見面的禮儀要求、自我介紹的禮節要求彼此熟悉,認識新朋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口語能力、交際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鍛煉。又比如在《少年正是讀書時》的綜合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繼續問卷調查活動,對閱讀現狀進行總結歸納,并積極思考有效性的改進策略。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文本內容創造實踐機會。
四、結語
總之,語文課程與生活密不可分,將生活元素引入到語文課堂中,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并且能夠豐富語文課程內容,讓學生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課后實踐活動也有助于拓展和鞏固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語文素養。總之,生活化教學模式有助于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初中語文生活化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鄭有巍.引生活之水激活語文課堂――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實踐方法分析[J].名師在線,2021(36):24-25.
[2]萬曉治.利用生活化教學助力初中語文課堂的優化[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