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人類文明達到了飛躍發展,在高素質的教育體系之下,核心素養的發展被逐漸滲透在小學語文的日常閱讀教學中。但是當下電子產品泛濫發展,幾乎侵占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很難有閱讀的氛圍和環境,因而導致小學生在語文閱讀的學習中出現無法理解文章大意、不能準確把握文章結構等問題,從而影響寫作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素養的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對應的解決策略,希望能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一點教學思路,改變現下閱讀教學面臨的困境。
關鍵詞: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 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仔細研究不難發現,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對教學中的核心素養日益重視,并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核心素養的真實含義和獨特性質,在正確理念的引導下,在閱讀教學中逐漸滲透核心素質教育,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進度學生更容易接受,效果也更理想。
1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和特點
1.1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
“語文素養”是新課改中提及頻次相對較高的一個詞匯,這足以看出國家教育行業對教育事業進行大改革的志愿和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高度重視。那么,語文核心素養到底是什么,按照眾多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和語言協會會長的綜合看法,“語文素養”就是指一個人對文學常識的掌握、語文知識儲備量、語言使用技巧、文學學識修養、個人審美觀以及個人的人格修養等方面的能力。從這個概念不難看出,語文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不只是一門學習語言的學科,更是理解其他事物的前提和必要,語文的理解能力深深影響著其他學科的學習。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大力發展閱讀能力,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又逐漸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這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師所要掌握的工作重心和教學難點。
1.2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特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要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核心素養所教具有的特點。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只有在完全理解語文核心素養的獨特性的前提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才會是事半功倍。語文核心素養的特征有四點:第一,具有普適性。語文核心素養適合每個人進行培養和發展,沒有階級層次和年齡學識之分;第二,具有整體性。語文核心素養是一項綜合能力的展現,這就要求教師從全局著手,整體把握教育教學方法和理念,在小學語文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滲透語文素養思想,讓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經驗積累和品質塑造等各個方面形成整體的認識和理解;第三,統一性。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教材大綱的指導,剝離了語文的課程目標,核心素養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處可依;第四,實踐性。任何知識的學習都必須要通過實踐的考驗,沒有實踐意義的語文核心素養,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必要性。
2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應遵循的原則及必要性
2.1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發展語文核心素養,教師首先要理清楚在這個教與學的過程中,誰占主體地位的問題。在傳統的意識中,教師主導著課堂,學生是受體,學生的一切學習必須順著老師的思路走。而在追求個性化發展的現代教育體系下,學生地位上升,變成了教學的主體,教師成了領路人和引導者。這對教師來說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大革新,需要教師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在小語文的日常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個性特性和獨立思想,并將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與課程教學目標有機融合,讓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案更科學合理和更人性化。
2.2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2.2.1 豐富審美觀念
小學語文學科的學習,不只是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和理解能力,更是為小學生打開了一扇認識和學習中國燦爛文化的大門。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璀璨文明,唐詩宋詞蕩氣回腸,意境深遠;詩經情誼繾綣,令人輾轉難眠……古語有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個人氣質和修養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是一個漫長久遠的過程,從小學階段開始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積極向上的、高雅的審美能力,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價值取向,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2.2 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
中國古代文學里有很多朗朗上口又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的文學作品,最具代表性也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就是《三字經》。“昔孟母,則鄰處”講的是教育,“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講的是孝道和為人處世的道理……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情冷暖,古代文學道盡了人生百態,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終身學習。
而小學生可塑性強,在小學階段大力開展語文閱讀教育,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閱讀和認識,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為學生灌輸道德倫理方面的教育,讓學生感知中國豐厚的文化底蘊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
2.2.3 讓學生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多重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小學生語文的教學也不必拘泥于教材內容,教師可以在核心素養的督促引導下,有選擇的拓展延伸小學生的閱讀書籍,讓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拉伸他們固有知識的深度,拓展他們的知識廣度。
3 目前教學中影響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因素
3.1 考試制度的影響
中國人的傳統認知里,學習就是為了考試,成績重過其他一切。而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上,從教師到學生,所有的工作和學習的開展都是以成績為導向進行的,根本無暇顧及知識的拓展和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課堂只關注語文知識是否講解到位,課后習題對學生的成績是否有幫助;而學生在成績為王的氛圍的影響下,只知道記知識點、做題練題,沒有時間也沒有意識去進行其他的課外閱讀擴展,更別說核心素質的培養了。
3.2 忽視閱讀行為本身
語文學科教學中,本身有一個重量級的題目,就是閱讀理解。而在現實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雖然也將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轉移到了閱讀教學上,但是教師卻錯誤的將小學生的閱讀教學當做成加強閱讀理解習題的練習,并且是按照分數判斷自己閱讀教學效果,和學生語文理解能力的高低。這樣固步自封的教學理念,不僅限制了學生勇敢嘗試新事物,進行課外閱讀資料補給的步伐。還有的教師雖然也鼓勵學生多進行閱讀訓練,并安排了每日打卡的任務,但卻對學生的閱讀效果不管不問,也不定期組織學生對所讀內容展開討論,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學習,讓學生產生“反正沒人監督,我就每天裝裝樣子打個卡就行”的想法。教師的這種方式過于形式化,很難有收效。
3.3 沒有做到課內外結合
教師針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一般分為“四步走”,即通讀全文、劃分段落總結大意、總結文章中心思想、布置作業練習題。將工作重心過于集中在教材內容上,反而沒有精力進行內容擴充和知識點延伸,讓學生的學習也僅限于課本知識,時間長了,學生會認為除了課本內容其他的知識都不重要,這樣的教育模式只會交出死記知識、記死知識的學生,一旦離開了課堂、脫離了課本,學生就會手足無措,不會做到活學活用解決實際問題,也更沒有形成良好語文核心素養的能力。
4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
4.1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對于語文的學習,尤其是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就像是一壇老酒,需要時間的沉淀和耐心的細細品味,尤其語文里面的古詩文的閱讀學習,更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和深入理解,其寫作背景、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情感,以及所表達的作者的某種寄托和愿景,都需要在認真閱讀了之后細細體會。這不僅要求教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為學生展開豐富精彩的知識拓展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文章背后的深意。比如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文章題目進行深入分析,然后設置一些問題在學生之間進行討論:“說說自己知道的恐龍里面有沒有可以飛向天空的”、“這個恐龍有哪些特性”、“它是天生的會飛物種還是由后天演變而來的”等,討論完了再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通過閱讀全文發現,原來世界之初是沒有鳥類的,鳥類是一種小型恐龍經過物競天擇和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演化而來的,這些是我國科學家們通過發現的有羽毛的恐龍化石推測出來,并不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童話故事。通過對文章內容的仔細閱讀,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生物知識和歷史知識,也讓學生意識到語文不是一門單學科的學習,它的豐富性、包容性、以及對人思想的影響力,值得永久學習和深入研究。
4.2 有感情地朗讀激發學生閱讀中的共情感知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的感召力和感情共鳴,有時候需要在豐富情感的大聲朗讀中體會和感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顧慮到學生可能生字認不完全,就會全權代勞朗讀課文,而學生因為沒有親自閱讀文章,對文字的敏感度和文章思想感情的感知力就會弱一些。或者有的教師在學生大聲朗讀課文之前,會給學生灌輸自己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便是同一篇文章,教師朗讀和學生自己朗讀對文章的理解和字句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如果教師提前說了自己對文章的想法,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就會有意無意的和老師的想法相貼合,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因此,在面對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把主動權教給學生,輔助和鼓勵學生自行完成文章的閱讀,然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和學習中的重點難點講解。比如,在學習《千年夢圓在今朝》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科普一些關于中國航空方面的歷史知識,然后讓同學們帶著感情朗讀全文,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反復閱讀和深入理解,讓學生了解到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的艱辛,以及現在取得卓越成就的激動心情,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同時體會祖國的強大,從而產生對祖國的熱愛情懷。從朗讀中深入體會文章所表現的感情,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文章結構分析和思想感悟,在學習中體會語文的核心素養精神。
4.3 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力
小學語文的教學,是打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扇門。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都是在中國古代、近代、當代眾多的優秀作品中精心挑選的精品內容,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傳承和思想繁衍。因此,教師應重視中國傳統文學作品對學生精神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影響力,在日常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章內涵,充分感受古代文化所蘊含的力量。比如說在《寓言二則》章節的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閱讀“亡羊補牢”,之后向學生提出問題“亡羊補牢里面的人剛開始的做法對不對?”“為什么羊圈破了一個窟窿要及時修補?”進而對這個寓言故事所蘊含的道理進行講解:通過“亡羊補牢”這個寓言故事,我們明白了這些道理,發現了問題一定要及時處理解決,要不然就會產生更大的損失;另外,對于別人的建議自己要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好的建議需要聽從,不可盲從;還有,人犯了錯不可怕,可怕的明知道犯了錯還不改正……其實這些道理在平日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學生整天都會聽到家長的不停嘮叨和教師的諄諄教誨,但是學生仿佛并沒有聽進心里,但是通過寓言故事的學習,學生的感受就會大不一樣,在生動的故事和鮮明的道理面前,學生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能量,從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校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4 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選擇與掌握
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是多層次、多方面、多形式的進行教學培養。教師可以對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歸納總結出適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材內容,在教學中重點滲透和詳細講解。比如,在《畫楊桃》的學習中,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存在多面性的道理,教會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不能以自己的理解去判斷別人的對錯,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去認識事物,之后經過深入思考和分析,再下結論。這個是針對認識事物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行為習慣。而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教師重點想學生講解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跡,讓學生明白應該懷著崇敬的心情緬懷為航日戰爭犧牲的烈士先輩,進而進行愛國教育;通過文章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現在祥和穩定生活的來之不易,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抓住現在的學習機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未來能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能力。同時,通過文章的學習,還可以感受到勇敢的力量,教育學生在遇到困難時不畏艱難,在面對挫折時應該沉著冷靜,努力尋求脫困的辦法。
5 結語
閱讀理解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考點和學習難點,尤其是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針對理解能力還十分薄弱的小學生,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教學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并不斷努力研究適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方式,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計劃,讓學生在充分了解文章內容的前提下,深入感知文章所蘊含的核心力量,并不斷加強自己的對中國文化的感知力和領悟能力,從而深入發展語文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明鳳玲.淺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課外語文,2021,(30):93-95.
[2] 張志英.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教師,2021,(21):25-26.
[3] 郭虹君.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管窺[J].學苑教育,2021,(17):33-34.
[4] 任玲芳.淺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5] 林小嫻.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2021,(10):30.
[6] 孫華.淺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2021,(09):196.
[7] 馬登芳.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家長,2020,(26):152+154.
[8] 趙黎敏.淺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小學生(中旬刊),2020,(09):91.
[9] 談應龍.試論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08):83.
[10] 曹紅芳.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0,(21):160.
作者簡介:
席永學:(1974.04—),男,漢族,甘肅定西人,專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