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菲 王志凱 鄧琳琳
摘 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又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充分顯示了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性。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其中紅色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世界優秀文化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因此,明晰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挖掘紅色文化對鄉村振興的價值,對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和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具有深刻意義。
關鍵詞:紅色文化;鄉村振興;文化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1-0016-03
紅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并創建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其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與豐富的革命精神。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早在革命年代,我們黨走的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革命大本營的所在地就在農村,如今農村農業強不強、環境美不美、農民富不富等是衡量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質量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果的重要指標。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將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最大程度地挖掘紅色文化的經濟價值,發揮紅色文化的引領作用,助推鄉村振興。
一、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鄉村振興的靈魂就是文化振興,文化是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而紅色文化因其植根于中國大地,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革命精神的積淀,是流淌在中國人民血液里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因而紅色文化能夠最大程度地將基層群眾的奮斗精神、奮斗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品格、民族認同感激發出來,從而廣泛匯聚起基層群眾對實現鄉村振興的共識以及付諸行動的自覺性與群眾合力,使其成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源泉和雄渾力量。
紅色文化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鄉村振興需要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利用紅色文化自身優勢,釋放對外經濟的獨特吸引力,創造性地拓展紅色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讓紅色文化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吸引力、感染力,而鄉村振興的過程也是使紅色文化傳播的過程,從而實現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
二、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一)增加經濟效益,助力精準扶貧
紅色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挖掘并開發紅色文化,有助于其轉化為地方極具特色的旅游資本,增加其對外的經濟吸引力和文化感染力,繼而為當地創收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打造系統的紅色文化產業,使貧困地區擁有自身的“造血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助力脫貧,提高經濟收入。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發展紅色旅游,紅色旅游主要指的是以我黨在革命時期和戰爭時期形成的標志性建筑或紀念地為載體,組織旅游者對其進行學習緬懷,并在此過程中傳達其中承載的優秀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歷史、人物事跡等的主題性旅游活動。紅色旅游就是挖掘紅色文化中的經濟功能,對當地的人員就業以及產業轉型等形成正向的拉動作用,助力精準扶貧[1]。如江西贛州以紅色文化為依托,整合當地紅色資源,加強紅色旅游的頂層設計,充分完善了一批紅色旅游景點景區,使當地紅色旅游品牌出彩。疫情期間更是推出全年“致敬白衣戰士”的優惠活動,讓人覺得有想法有溫度,從而備受游客青睞;廣西壯族自治區充分發展旅游扶貧,運用多種手段改造鄉村,整合各方資源打造旅游產業,不僅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也通過為貧困戶提供公益性崗位增加收入,使其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二)發掘文化內涵,助推文化振興
國家的興盛和民族的富強離不開文化的強大,文化是人民精神家園和民族靈魂的歸宿。對于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來說,離不開鄉村這個物質載體,它積淀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和深刻的精神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鄉村人民環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使鄉村的精神風貌、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風氣都煥然一新,讓鄉親們過上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2]這意味著鄉村振興必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通過深入挖掘當地紅色文化的內涵,能夠最大程度地使當地村民增進對家鄉革命傳統的了解,極大激發村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情感的共鳴,讓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生活的土地,強化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并且通過設立文化節、文化藝術表演等形式,將家鄉的紅色文化更好地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打造極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動本地的鄉村文化振興。
(三)夯實基礎設施,提高生活質量
鄉村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交通不便、教育資源落后等原因,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3],既有的鄉村基礎設施大部分都是由政府出資建設的,因而在規模與建設水平等方面較受限制,并未很好地適用村民所需,基礎設施建設這部分略顯不足。但當挖掘出紅色文化中豐富的旅游資源時,就可以通過發展紅色旅游的方式,為鄉村經濟的發展帶來商機和經濟刺激。如以紅色文化為依托建立旅游專項貸款、建立旅游產業基金等方式,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吸收社會資金以參與鄉村地區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融合多方資源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質量。如儋州市那大鎮石屋村就是以紅色文化為載體,發展紅色旅游,實現了經濟效益創收和傳揚紅色文化的良性互動,成為遠近文明的黨員干部學習教育基地。
三、依托紅色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
(一)打造紅色旅游品牌,拓展紅色產業鏈
1.要做好頂層設計。打造紅色旅游品牌和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歸根結底就是深挖紅色文化的內涵,對其進行科學的歷史解讀和創造性的內容拓展。那么,就要系統掌握紅色文化的歷史根源與文化根基,利用其自身特點進行旅游產品的研發、旅游路線的規劃、品牌形象的打造[4],從根入手,基于現實情況進行創新發展,才能被大眾認可和接受,絕不可為了吸引眼球,制造噱頭,歪曲解讀紅色文化。要以革命人物故居、革命遺物與遺跡為物質載體,設計制作出符合時代特色的紅色創意產品,豐富拓展紅色文化產品,積極建設紅色文化高地,提升完善紅色文化產業鏈。在此過程中,還要大力發揮基層黨建的引領作用,紅色文化與黨內文化密切相關,黨建隊伍的強大可以對當地紅色產業的發展發揮正向作用。通過黨組織隊伍的建設與發展產業的結合,為產業的發展儲備人才資源,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提升特色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當地特色產業。31D1DFB3-3A81-4CBA-9E63-CDAC813A31EC
2.要強化內涵挖掘。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的關鍵就在于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文化基因的激活,只有講好革命的故事、傳達好革命人物的先進精神,才能讓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教育在當地村民中間保持深刻記憶,讓紅色基因傳承下來,讓紅色文化生生不息、熠熠生輝。如延安紅色文化內涵深厚,當地就通過對其文化內涵的挖掘,并與延安民俗風情相結合,打造了使游客能夠有參與性和體驗性的旅游活動,如讓他們參加延安座談會等活動,營造紅色氛圍,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歷史。此外,還可以通過學習當地的剪紙、民歌、穿紅軍衣服拍照等活動;也可以通過設立文化節、主題研學活動,讓旅游不再局限于聽與看。這種基于紅色文化內涵的景點項目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延安紅色旅游的發展。
3.要注重產業聯動。紅色產業的發展并不是獨立的部分,要注重與其他鄉村產業的聯合發展,重視整體統籌推進,鼓勵農民以林權、土地、資金、技術、勞動、產品為紐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還可吸收外部資金,對紅色旅游項目進行重點開發,大力打造紅色旅游知名品牌,完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鄉村群眾隨著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穩定增收致富。
(二)培養紅色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紅色文化要想真正傳播出去,發揚它的教化作用與價值功能,離不開紅色文化人才的努力。在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與宣揚傳播上,紅色人才是主力軍和踐行者,紅色人才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所以培育一批專業素質精湛、精神追求高尚、文筆口才能力俱佳的人才隊伍就顯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在基金和政策上政府應該給予大力支持,為培育紅色文化人才提供最根本的保障,讓人才的培養在良好的氛圍下成長[5]。政府要提供相應的平臺和配套設施,讓紅色文化人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心無旁騖地致力于紅色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調動當地村民對宣傳紅色文化的熱情。要重點支持村民去傳承文化的創新,對作出重要貢獻的村民給予相應的表彰獎勵,刺激村民對紅色文化保有激情和活力,為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
(三)重視創新載體,搞活紅色文化
如今青年群體也是紅色文化的主要受眾,但傳統的紅色文化可能無法很好地吸引他們的眼球和興趣,因而創新紅色載體就必須得到重視。首先,紅色文化的傳揚要立足新時代,要與當下的時代特點相結合,通過構建新型的紅色文化平臺,使紅色文化的傳播更加便捷化、智能化、立體化、人性化,讓紅色文化在群眾心里活起來,滲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為鄉村振興描繪最美底色。其次,可以制作一些創意性的文化產品,發展紅色創意產業。比如以卡通形象為創意點,將飽受歷史滄桑的革命遺址、革命人物的遺物做成卡通紀念品,不僅可以出售給實地旅游的游客,也可以利用網絡向外出售,為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實地+互聯網”的產業模式,保證鄉村經濟多元穩定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讓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四)用好紅色基因,聚力鄉村振興
首先要講好紅色故事,不能“一刀切”。紅色故事的受眾對象是不同的,不能千篇一律地向外傳遞,應該根據受眾群體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載體模式,結合信息化手段,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紅色故事,呈現紅色傳統新風尚,煥發紅色故事新風采。這樣的教育活動更加貼近實際和群眾,才能讓他們更加熱愛家鄉,更有主人翁意識和姿態,為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其次,要保護好紅色文物。紅色文物是聯系紅色文化的信息紐帶和記憶符號,是承載紅色文化的載體和物質實體,具有很好的教化價值和文化價值。因而必須將紅色文物的保護落到實處,不能單單重視紅色文物的經濟利益,也要珍視它的寶貴價值。部分地區因為只看重經濟利益,過度開發紅色文物,對紅色文物的價值性、神圣性嚴重損害,沒有長遠的眼光,也不可能有長遠的發展。對紅色文物的保護需要政府、市場、鄉村基層群眾的共同努力,要讓更多的力量加入紅色文物保護的活動中來。
(五)基礎設施建設與資源整合雙管齊下
紅色旅游業要想發展好,就必須具備配套的基礎設施與良好的旅游軟環境。當基礎設施規模與建設水平都發達的時候,才能承載更多的游客資源,才能滿足游客的現實需求。一方面,政府可以向國家積極爭取資金和政策的扶持,從國家層面獲得發展紅色旅游的支撐條件;另一方面,還可以以紅色文化為依據,對外融資,爭取社會多方渠道資金以支持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景區旅游接待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健全旅游市場的監管機制,為旅游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整合跨界資源,指的是將紅色旅游業與當地的其他各類產業資源實行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旅游資源,還有助于產業聯動,探索出新型的旅游模式,以點帶面,以一帶多,提高當地經濟效益。
總之,要將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將其規劃到鄉村振興這一整體戰略中去,運用現代思維和科技手段,投入專業的人力資源,使紅色文化的產業體系更加具有亮點和競爭力,能夠在眾多資源中脫穎而出,真正地發揮出它自身的價值。讓紅色文化在助推鄉村振興的戰略上,不僅可以發揮凝人心、揚文化自信的精神價值,還能發揮巨大的經濟價值,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穩步推進。我們有理由相信,好的文化的內涵挖掘,是可以對經濟的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經濟的發展也會反過來鞏固和創新文化的內涵,兩者可以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卜紅雙,王太明.精準扶貧思想的精神實質及實踐路徑[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35-42.
[2]? 習近平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時強調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9-05-23(01).
[3]? 王太明.新型貧困的主要類型、成因及治理對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10-17.
[4]? 余洪,王太明.益陽市文化生態園產業集群發展體系研究[J].城市學刊,2019,(1):77-80.
[5]? 卜紅雙,王太明.扶貧工作隊伍人力資源開發困境、成因及路徑——以精準扶貧為視域[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7-104.
[責任編輯 毛 羽]31D1DFB3-3A81-4CBA-9E63-CDAC813A31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