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圓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一科,江西九江 332001
結腸癌屬于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右半結腸淋巴回流與血液豐富、解剖結構復雜等,較左半結腸更易出現癌轉移,手術難度相對較大[1-2]。 全結腸系膜切除術(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是治療右半結腸癌的常用術式。傳統開腹手術能將右半結腸癌組織徹底切除,緩解病情,但切除范圍較廣,對免疫功能影響較大,不僅不利于術后恢復,還會增加癌細胞免疫逃逸概率[3-5]。 腹腔鏡技術因具有疼痛輕微、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已被普遍應用于臨床。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鏡下CME 對右半結腸癌患者腫瘤標志物及外周血T 細胞含量的影響。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診于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80 例右半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參考組,每組40 例。 試驗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41~75 歲,平均(57.26±2.65)歲;病理類型:高分化12 例,中分化15例,低分化13 例。 參考組男27 例,女13 例;年齡42~73 歲,平均(57.18±2.59)歲;病理類型:高分化11 例,中分化17 例,低分化12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MRI、CT 等檢查確診為右半結腸癌;②術前未接受輔助放療或化療;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血液系統疾病。排除標準:①遠處轉移、復發者;②腫瘤粘連、浸潤嚴重,無法切除;③腹部手術史;④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
參考組行開腹CME 治療,全身麻醉后取平臥位,在腹部正中做1 個切口,將回結腸動脈投影位置的腸系膜切開,分離對應病變腸段血管與系膜組織,清除血管根部腸旁組淋巴結組織,將血管切斷、夾閉。對結腸系膜后葉、 前葉內中間組淋巴結組織進行清掃,對腸系膜上靜脈結腸中動脈的主干血管進行分離、結扎,將中央淋巴結組織徹底清除。 切除游離病變腸段和對應肝結腸韌帶、隔結腸韌帶,完成后行腸段吻合,徹底止血后,關閉切口。
試驗組行腹腔鏡下CME 治療, 全身麻醉后取平臥位,臍孔下穿刺,創建氣腹,維持氣腹壓14 mmHg。經臍孔下約10 mm 處戳孔,置入腹腔鏡與10 mm Trocar,將此作為觀察孔。在臍上5 cm 正中戳孔,作為主操作孔, 分別于下腹正中與右下腹做5 mm 戳孔,作為輔助操作孔。 在回結腸動脈投影位置切開腸系膜,結扎血管,其余操作同參考組。于臍孔上方做1 個輔助切口,以切口保護套保護切口,體外切除病灶,完成后行腸段吻合,徹底止血后關閉切口。
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 d 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外周血T 細胞亞群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①采集兩組術前、 術后1 d 空腹靜脈血5 mL, 離心取上清液,置入-20℃冰箱中待用。 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包括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結腸癌特異性抗原2(colon cancer specific antigen 2,CCSA-2)、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使用蘇州邁森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的TMS-QLC-1 流式細胞儀測定外周血T細胞亞群,包括CD4+、CD3+、CD8+、CD4+/CD8+。②術后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腸梗阻、切口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前的SICAM-1、CCSA-2、VEGF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的SICAM-1、CCSA-2、VEGF 水平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的SICAM-1、CCSA-2、VEGF水平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的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前后腫瘤標志物水平的比較(±s)
注 SICAM-1: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1;CCSA-2:結腸癌特異性抗原2;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組別 SICAM-1(pg/L)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CCSA-2(μg/L)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VEGF(μg/L)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參考組(n=40)試驗組(n=40)t 值P 值131.39±30.46 131.18±28.95 0.032 0.975 246.89±41.48 182.10±33.01 7.730<0.001 14.195 7.335<0.001<0.001 3.85±0.87 3.79±0.75 0.330 0.742 5.20±1.17 4.51±0.92 2.932 0.004 5.856 3.836<0.001<0.001 113.48±16.75 112.95±16.67 0.142 0.888 198.48±28.67 152.41±22.39 8.010<0.001 16.190 8.941<0.001<0.001
兩組術前的CD4+、CD3+、CD8+、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的CD4+、CD3+、CD8+水平低于術前, 參考組的CD4+/CD8+水平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的CD4+/CD8+水平與術前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的CD4+、CD3+、CD4+/CD8+水平高于參考組,CD8+水平低于參考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外周血T 細胞亞群水平的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外周血T 細胞亞群水平的比較(±s)
組別 CD4+(%)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CD3+(%)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參考組(n=40)試驗組(n=40)t 值P 值39.79±1.88 39.60±1.85 0.456 0.650 33.17±1.68 35.31±1.58 5.869<0.001 16.606 11.152<0.001<0.001 70.92±1.86 70.76±1.92 0.379 0.706 60.45±1.72 65.42±1.45 13.972<0.001 26.138 14.037<0.001<0.001組別 CD8+(%)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CD4+/CD8+術前 術后 t 值 P 值參考組(n=40)試驗組(n=40)t 值P 值31.25±2.10 31.17±2.13 0.169 0.866 29.46±1.56 28.01±1.49 4.251<0.001 4.328 7.689<0.001<0.001 1.27±0.34 1.28±0.31 0.138 0.891 1.12±0.24 1.26±0.22 2.720 0.008 2.280 0.333<0.001>0.05
試驗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結腸癌發病原因與社會環境、飲食、遺傳等密切相關,早期缺乏典型臨床表現,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導致患者出現便秘、便血、消瘦、腹瀉、排便困難等。 隨著腫瘤的不斷生長,會發生尿道、膀胱侵襲,誘發陰部疼痛、下肢水腫等,危害性極大[6-10]。 CME 是治療結腸癌的標準化術式,能分離壁層筋膜與臟器筋膜,獲得完整腸系膜,將腸道供血動脈顯露并結扎,可以最大化清掃腫瘤負載區域淋巴結[11-13]。 但傳統開腹手術牽拉范圍與手術操作范圍較廣,創傷較大且并發癥多,會延長術后恢復進程,并易刺激瘤體分泌腫瘤標志物進入血液循環,導致患者術后復發[14]。
崔勇等[15]的研究結果顯示,高齡右半結腸癌患者行腹腔鏡CME 治療安全、可行,手術和術后恢復指標與開腹手術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淋巴結獲取數量更多, 可取得更好的腫瘤學近期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術后的SICAM-1、CCSA-2、VEGF 水平均高于術前, 試驗組術后的SICAM-1、CCSA-2、VEGF 水平低于參考組(P<0.05);兩組術后的CD4+、CD3+、CD8+水平低于術前,參考組的CD4+/CD8+水平低于術前(P<0.05);試驗組術后的CD4+/CD8+水平與術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的CD4+、CD3+、CD4+/CD8+水平高于參考組,CD8+水平、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考組(P<0.05),提示腹腔鏡下CME 治療右半結腸癌安全性更高,并可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免疫功能影響較小。陳鋼明等[16]分別對右半結腸癌患者行開腹CME(開腹組)與腹腔鏡CME(腹腔鏡組)治療,結果顯示,腹腔鏡組的高遷移率族蛋白1、 單核細胞趨化因子蛋白、白細胞介素-6、VEGF、中期因子、多效生長因子、CCSA-2 和Th2、Th17 水平低于開腹組,CD4+/CD25+和Th1 水平高于開腹組,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腹腔鏡具有放大功能且鏡頭可360°旋轉,術野更清晰,能清晰顯露淋巴結、細小血管等,甚至能清除開腹手術無法看到的死角,精細解剖,減少術中副損傷和出血;利于尋找Todlt 間隙,將系膜完整切除,防止殘留癌細胞[17-18]。 腹腔鏡手術僅需做1 個約5 cm 切口,取出腸管完整吻合, 不會對血管和腹部肌肉等組織造成損傷,利于減少手術創傷,減輕術后疼痛程度,促進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腹腔鏡下術者更易對筋膜層次結構辨認, 使手術操作層面在升結腸系膜后葉-胰頭十二指腸前葉間隙、升結腸系膜后葉-腎前筋膜間隙、右半橫結腸系膜后葉-右側胃背系膜間隙, 系膜完整性得到很好的保護[19-20]。此外,可能有部分腫瘤細胞位于血管鞘內淋巴, 清掃血管鞘淋巴組織易造成血管損傷,增加手術難度。 腹腔鏡的放大功能能夠將組織結構放大,使血管鞘內淋巴結的清掃更容易,將癌細胞徹底清除,且能避免損傷血管,提高手術安全性。
綜上所述, 腹腔鏡下CME 治療右半結腸癌可減少腫瘤標志物釋放入血, 減輕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減少并發癥發生,利于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