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玉 王曉紅 石福霞 李 莉 吳欣媛 張素秋
1.貴州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貴州貴陽 550002;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綜合科,北京 100053;3.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ICU,北京 100053;4.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干部保健病房,北京 100053;5.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血管科,北京 100053;6.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護理部,北京 100053
便秘是住院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發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據報道我國成人便秘患病率為4%~10%, 在發病人群中表現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1]。臨床表現為排便艱澀、排便周期延長或糞便堅硬或雖有便意但排便受阻[2]。 長期便秘不僅損害患者生活質量,且增加社會和經濟負擔[3]。 目前便秘并無根治辦法,臨床常用藥物治療、生物反饋療法及手術等手段治療[4],但以上療法實施需掌握嚴格的適應證及禁忌證,且藥物療法雖起效快,但長期服用不利于患者身體健康,易產生耐藥性,無法從根源上解決便秘[5]。 因此中醫療法備受關注,如中藥灌腸、穴位貼敷、耳穴貼壓等[6],其中大量研究表明耳穴貼壓療法能有效治療便秘,因其簡便易操作,經濟安全,在臨床上得到廣泛使用[7-9]。 為了規范該項技術,更好發揮耳穴貼壓技術的療效,中華護理學會2019年11月頒布《便秘的耳穴貼壓技術》團體標準[10](以下簡稱“團標”),雖然該團標發布已1年有余,但護士對該團標的認知現狀及使用情況未見相關報道。因此本研究對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的護士進行調查,旨在了解護士對團標的認知現狀,為今后團標的進一步推廣及修訂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21年6月至2021年7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中醫護理特色科室(包括心內科、保健科、綜合科、急診科)的70 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補充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①取得護士資格執業證書;②在中醫醫院工作年限≥2年;③在崗人員;④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①實習進修護士;②輪轉護士。
1.2.1 調查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發送。 將調查問卷錄入問卷星,由調查對象的科室護士長通過微信平臺發送至工作群中進行推送, 數據收集結束后,通過問卷星下載原始數據表,雙人核對,剔除無效問卷。
問卷內容包括基本信息;護士對團標的知曉情況及使用意愿,以及影響實施團標的因素等。共30 道題目(其中1 道選擇題涉及選題邏輯,即該題回答依賴于答題者在上一題選項中的選擇,有5 題涉及多選題)本次調查共收到70 份問卷,均為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Cronach′s α 系數>0.7。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在70 名調查對象中,女性占比96%;平均年齡為(30.9±5.6)歲;本科以下學歷居多,為61%,本科及以上學歷占39%;職稱上,初級職稱占比較大,為77%;在中醫醫院工作>15~20年的護士最少,占比6%,5~10年資工作的護士最多,占比44%(表1)。

表1 所有護士的一般資料(n=70)
了解團標方面,36 人(51%)不了解團標,23 人(33%)對團標部分內容有所了解,11 人(16%)完全了解;是否根據團標實施耳穴貼壓上,有51 人(73%)從未根據團標實施耳穴貼壓技術緩解患者便秘,8 人(12%)偶爾或有時使用團標,11 人(15%)經常或一直使用團標;是否支持團標在臨床開展上,10 人(14%)不確定是否支持團標在臨床開展,60 人(86%)支持團標在臨床開展;19 人(27%)接受過團標培訓,培訓途徑為學術講座(27%)、醫院培訓(53%)及文獻閱讀(20%),51 人(73%)未接受過團標培訓;在培訓意愿上,64 人(92%)希望進行團標培訓,5 人(7%)表示不清楚,僅1 人(1%)不希望進行團標培訓。 是否希望進行團標的培訓上,希望培訓的方式上,58 人(50%)選擇視頻解說,40 人(34%)選擇線下授課形式,19 人(16%)選擇講座形式。 影響實施團標的因素上,48 人(23%)認為家屬或患者依從性低會影響團標實施,40人(19%)認為團標預期效果的不確定會影響團標實施,2 人(1%)不信任該團體標準,17 人(8%)認為醫生不配合會影響團標的實施,25 人(12%)認為缺乏相關知識會影響團標開展,8 人(4%)認為團標內容復雜,部分護士(6%)認為習慣按照過去常規執行也會影響團標開展,7 人(13%)認為工作時間及精力不允許,14 人(7%)認為工作壓力大,7 人(3%)認為對團標內容不理解,2 人(1%)認為管理者不夠重視,僅4 人(2%)認為沒有什么因素能影響團標開展(表2)。

表2 所有護士對團標的認知現狀、使用團標的具體情況及培訓相關(n=70)
有大量關于耳穴貼壓治療便秘的研究成果被發表[12],但各文獻報道中操作方法、選穴要點及按壓時長各不相同,也無確定的診療規范,因此2019年11月中華護理學會發布團標,規范該項技術,讓護士操作有據可行,使科研成果能被有效利用,更好解決臨床問題[給出文獻,除此句外,所有非公知公認的語句都要給出文獻]。 臨床實踐也是檢驗該標準是否適用于臨床的方法之一。 但本次調查研究中發現,該團標在臨床上使用并不普遍,且大部分調查對象從未根據團標給便秘患者實施耳穴貼壓技術,原因可能為大部分調查對象并不了解團標, 僅16%的護士完全了解團標,因此在使用耳穴貼壓過程中,只有15%的護士會經常使用團標,此外,距離團標制定及發布僅1年多的時間, 加上團標推廣力度不夠,19%的護士認為團標預期效果不確定,對團標并不信任。 若不能及時將以研究成果為載體的指南或標準、知識及時傳播,則會對護士的臨床決策產生影響[11]。 在臨床工作中,指南或標準能規范臨床實踐操作,減少操作中不一致性及療效間的差異性,這也是團標制定發布的原因所在。
本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團標開展的原因雖輕重不一,但并非單一且獨立存在。 48 人(23%)認為家屬或患者依從性低會影響團標實施,原因分析與耳穴貼壓的不良感受相關。在行耳穴貼壓時需確定患者耳部的陽性反應點,即與病變部位相關耳穴,經刺激時,陽性反應點會出現酸、麻、脹及疼痛等不適感覺及施術部位發紅[12],由于體質差異,對不適反應耐受程度不一,部分患者或家屬會提出中斷耳穴貼壓治療。 此外,耳穴貼壓后, 患者或家屬應每日遵護囑進行耳穴按壓,一旦依從性不夠, 反過來也會影響耳穴貼壓治療效果,使患者覺得治療無效,拒絕耳穴貼壓。因此使得該項技術在臨床實施受阻。
本研究結果顯示,25 人(12%)認為缺乏相關知識會影響團標開展。 中醫將便秘分為實證和虛證兩大類,因此團標指出[10],患者行耳穴貼壓技術需根據患者便秘分型辨證施治,這要求護士需必備一定的中醫基礎。 目前中醫醫院工作的大部分護士來自西醫院校,雖然經過為期兩年的新護士培訓,但中醫基礎仍較為薄弱, 缺乏實施中醫護理技術的意識及主動性,加上對團標內容不了解,故影響團標開展[13]。 此外,有研究[9]指出,雖然目前中醫護理技術的應用率逐步增加,但護士對護理技術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夠。 中醫醫院的護士在掌握基本中醫技能操作技術的同時,還應在中醫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對患者辯證施護,這提示醫院不應該只注重技術操作的考核和培訓,還應該加強理論知識的培訓,提升中醫素養。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17 人(8%)認為醫生不配合會影響團標的實施。 根據國家行政法規規定,護士在執行中醫操作前需核對醫囑,無誤后方可執行[14-15],且醫護對中醫存在認知差異[9],因此當醫生不開醫囑時,護士難以實施該項技術。 在未來應加強醫護溝通及合作,護士不僅要增強自身中醫基礎實力,準確判斷患者行中醫護理技術的必要性,同時在無醫囑時主動與醫生溝通,培養醫護雙方共同開展中醫護理技術的意識,充分發揮中醫護理優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部分護士(6%)認為習慣按照過去常規執行也會影響團標開展,當要遵守新的標準規則時, 意味著護士需重新接受和記憶新的流程,重新適應,因此不愿意改變,但這部分護士所占比例較少。 因此建議加強對團標的培訓,使其更快地適應和接受團標。 本次調查研究中顯示,雖然目前73%的護士未接受團標培訓,但培訓意愿較強,可見對團標并不排斥, 培訓方式更傾向視頻解說, 部分調查對象(34%)選擇線下授課。 提示醫院管理者可根據護士工作的臨床特點, 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做到知識有效輸出。
綜上所述, 目前對團標有待進一步的實踐和完善,對該團標的推廣應進一步加強,將規范的技術標準廣泛應用到臨床。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首先研究主要在中醫院,且集中在實施耳穴貼壓、便秘患者較多的科室進行,可能存在一定的人群選擇偏倚;此外,樣本量對于問卷調查類的研究而言偏小,尚不能代表國內團標的實施現狀, 但本研究所開展地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是一所三甲中醫醫院, 中醫護理適宜技術是該院特色護理技術, 而本研究所選取的調查對象所在科室為便秘患者使用耳穴貼壓技術較為集中科室, 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團標開展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運用團標的人群比例偏少,也體現了目前團標實施中的主要問題,應引起醫護人員的重視。 下一步建議進行大樣本的調查,探討國內團標的實施現狀及阻礙因素,提出解決對策,共同促進團標的開展,規范中醫護理技術,提升護理質量,提高治療效果。